中產媽媽給女兒買房,卻遭女兒記恨5年:父母再有錢,也不要幫兒女這幾件事……

文 | 小樹媽媽
原創文章,其他公眾號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

這段時間也有很多姐妹問英語怎樣拔高,以及怎樣準備KET、PET考試的事兒。今天和明天,咱們分2場直播跟大家細聊英語拿高分、高效備考KET、PET的方法

孩子在3-12歲年齡段的姐妹,一定要給孩子預約咱們30號(週六)的好書專場。高品質科普、教輔,我給大家談到了地板價。幾十套書可選,價效比拉滿。
這周給大家準備了免費贈書,只要掃碼入群,就可以參加抽獎(已經在群裡的姐妹不用重複新增)持續參與,中獎率更高哈。

最近,看到一段話,挺有感觸,說兩個人交流時,其實是6個人在交流:
“你以為的你,你以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為的他,他以為的你,真正的他。”
說白了,就是一段溝通中,真正的你和他,中間要隔著好幾層認知差,如果沒講清楚,雙方的需求是很難被清晰看到的。
恰好這段話,印證了博主全嘻嘻最新一期“母女系列”的內容。
這期訪談方式很新穎,讓67歲的媽媽玄沙,和39歲的女兒一絲,分別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同一件事。
看完會發現,玄沙和一絲,都在用自認為對的方式去愛對方,可這種“交錯”的理解,卻最後變成了誤解,造成了母女間長久的隔閡。
其實,這對母女並不是特例,生活中我們也常遇到,因為與孩子的視角、立場不同,發生不必要的爭吵,可轉頭一看,可能各自都有言不由衷。
同一段往事
兩個人的不同記憶
這個訪談很有價值的地方是,讓我們看到了:
人和人,哪怕是擁有同一段經歷,回憶的細節竟可以如此不同。
就像玄沙和一絲,在談到買房、養老、創業、消費等話題時,她們口中的故事,完全是兩種畫風。
比如,母女倆最大的爭執就是房子。
在玄沙的陳述裡,她當年在老家,用女兒的名字,貸款買了一套房,滿心歡喜,作為送給她28歲的禮物。
結果,一絲不領情,買房簽字時,一直在痛哭流涕,痛斥媽媽為什麼買房,還用她的名字。
從那以後,有五年的時間,一絲都不回家。
聽玄沙說的時候,感覺這個女兒任性、不懂事,有個這麼用心的媽媽,還要鬧情緒。
可用女兒的視角,再去呈現這段往事,我們又有了另一番解讀。
原來一絲準備在北京買房,已經攢夠了首付款,可媽媽這麼一番操作,讓她買房的首付款一下提高了70%,等於說,她在北京安家的夢想還要延遲。
所以,一絲覺得,媽媽很自私,為了自己能住進大房子,佔用了她的貸款額度。
除了房子,還有件事也是兩人繞不開的心結。
玄沙曾辭去教師編制,創業擺攤,她認為一絲是怕丟面子,從來不去店裡幫忙。
可一絲這邊呢,也很委屈,她每次去幫忙,都被媽媽批評,不是擺貨不對,就是掃地不對,要不就是招待客人說錯話。
自己如此努力,卻得不到認可,那她再也不想參與媽媽的事情了。
看完這兩段回憶,我最大的感觸是,母女二人站在各自的角度,誰都沒錯,誰都有令人說服的理由。
可錯的是,她們從來沒有哪怕一次真心的交流,這就讓原本很小的矛盾,因為一次次錯判和誤解,最後變成了無法挽回的裂痕。
恰如訪談中,一絲不斷重複著:
媽媽不在意自己;玄沙唸叨著:女兒不理解自己。
想起,秦嵐在《花兒與少年》節目中,調節同行夥伴矛盾時,說的一段話:
“不要把事情複雜化,就怕出現問題之後,沒有適合地溝通,及時地解決,把一個很小的事情,扭曲變成別的味道。”
不是愛不對
是我們愛的方式不對
除了溝通不當,造成親子關係隔閡,還有個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我們愛錯了方式,用錯了姿勢。
作為父母,我們總想給孩子最好的,可這份“好”,往往摻雜了太多個人的意志,而究竟這是不是他們想要的,可能從一開始我們就忽略了。
玄沙和一絲這對母女,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她們之間有著很深的羈絆,同時也伴著很深的愛。
就是那種擰巴的感覺,明明都有為對方著想,努力去愛,可結果卻狠狠將對方推遠。
就說兩個人最經常爭吵的小事,關於買東西。
一絲上高中時,玄沙花高價,給女兒買了一套自己不捨得蓋的被罩。她形容“那高階到,我覺得一生擁有這個,都覺得幸福死了。”
然而,一絲對此毫無感覺,腦海裡也沒有很深的記憶。
她認為,是媽媽想要這套被罩,但她不好意思蓋,所以蓋在我身上。
雖然玄沙一再否認,但明顯的是,這套高階感滿滿的被罩,並不是女兒需要的,所以也就不存在“感動和感謝”。
還有,買衣服的經歷。玄沙以前在北京進貨,會專門給女兒挑幾件衣服,每次一絲都不領情,一件都不選。
那一絲給出的理由,衣服的確好看,但不適合自己,只會顯出身材的短板,所以無法接受。
在吃飯的問題上,母女二人的爭執也如出一轍。
玄沙每次去看女兒,都會帶家鄉的牛羊肉、奶豆腐,可再次來時,發現這些食物根本沒動,都壓在冰箱最底層。
一絲解釋說,媽媽從小到大買吃的,都是她喜歡的,而她喜歡的,恰好是我不喜歡的。這怎麼辦呢?一做出來,都是我叉叉叉的飯。
這就跟經典的蘋果和梨的故事一樣,我要蘋果,你給梨,你以為給了最好的,但感動的卻只有你自己。
心理學家武志紅有個觀點,我很贊同:真愛是,如你所是;假愛是,如你所願。
可能,我們大人太喜歡用以為的“願”,去替代孩子內心的“是”,自覺付出了很多,也給出了很多的愛。
然而,如果那都不是孩子想要的,願就會變成了怨,是也變成了是非,而這份愛也無從談起和接受。
“被看見”的體驗
是溝通展開的關鍵
看過一句話說:“人反覆傾訴痛苦,不是負能量太多,而是太渴望被看見。”
這就好似一絲的執拗、悲傷與難過,她好幾次流下眼淚,口中反覆強調“媽媽在滿足自己,她沒有看見我。”
從買房、擺攤幫忙,到被套、衣服,再到食物,看起來是不同的事情,但母女倆的矛盾,指向的都是同一個核心“看見與被看見。”
心理學家李松蔚講過一個故事,說一個孩子摔倒,感覺疼,哭了起來。
媽媽這時候,如果說:“哎呀,你摔了一跤,你好疼啊。”那麼,這個孩子哭過之後,就會繼續去走。
因為他知道,這個疼是有意義的,因為媽媽看見了,並且肯定了這種疼,這個疼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但如果媽媽說的是另外一番話:“不要哭,堅強一點。”或者指責他“你看我,剛剛就叫你不要這樣走。”
用這樣的方式來回應,這個孩子就會覺得,他跟媽媽之間是沒有連線的,自己的痛,好像是某種錯一樣,他就沒法去接受那種感覺。
按照這個故事的邏輯,就懂了一絲耿耿於懷的點,她不是不明白媽媽的愛,也不是不理解兩個人很多方面的差異。
她只是希望媽媽能看見自己,理解自己,共情自己。
哪怕只是被問一句:你是不是喜歡?你想不想要?你接不接受?你痛不痛?
或許,溝通就此展開,一切的誤會也就此化解,而那根紮在心口的刺,因為被穩準狠的拔下,從此也不會再隱隱作痛。
記得,訪談有個環節,讓玄沙和一絲,用“我們”組句子。
玄沙說的是:我們今後誕生一種新的關係,感覺到這是一個起點。
一絲說的是:我們不再不敢觸碰過去的一些,不管是誰造成的傷害。
可以看到,最後的玄沙和一絲,並沒有變得相同,原本父母與子女,都有各自的人生角色和立場。
但因為有了彼此看見的契機,有了敞開心扉的可能,有了瞭解對方期待和所願的想法。
那麼,兩個人的關係,也自然而然發生了改變,重新有了生機。
正如詩人餘秀華在《月光落在左手上》一書裡寫道:“靈魂被愛以後,血肉瘋狂生長。”
姐妹們別忘了關注咱們的影片號
喜歡一定要點個小愛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