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最科學的工具做最玄學的事:
我們為何鍾愛AI算命?


文|冰點
編輯|陳梅希
來源|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
封面來源|Unsplash
新學期剛開學的一次家庭聚餐上,五年級小學生林朵聽大人們討論用DeepSeek“算命”,她既不懂算命,也沒聽明白DeepSeek是哪兩個單詞,但還是當場問爸爸要來手機,向那個畫著鯨魚的APP虔誠提問:“您好,請預測我下一次考試的分數。”
很快,對話方塊裡吐出答案:“預測考試成績需要結合你的學習情況、複習效率、知識掌握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而這些資訊我目前無法獲取。不過,我可以給你一些科學備考的建議。”緊跟著是一系列諸如“高效計劃”“番茄工作法”“費曼學習法”之類的建議。
林朵大失所望,因為沒有得到一個準確的分數;林朵的爸爸在一邊吐槽女兒不會設定算命提示詞,試圖進行教學但被其他人當場阻止;而林朵的媽媽則對這個答案拍手叫好,讓她參考一下D老師推薦的學習方法。
這不是一個杜撰出來的場景,作為林朵的舅媽,我就坐在林朵對面,觀察著一個五年級小學生的大模型應用初體驗。AI玄學在蛇年掀起了一陣旋風,不論信不信玄學、也不論懂不懂AI,一段“咒語”(prompt,即“提示詞”)在手,就能向DeepSeek問問自己的運勢,或者問問辦公室應該擺什麼植物,答辯PPT該選用哪種配色。

在DeepSeek建議下添置的水培龜背竹,它看起來很有生命力,除了有點遮擋光線
向AI尋求一些似是而非(也有一部分使用者表示“很準”)的答案,似乎對全年齡段的人都有莫名的吸引力。
為什麼我們總愛用最科學的演算法,來做最玄學的事?當我們向AI尋求人生答案時,我們到底在尋求什麼?

準不準不重要,
情緒價值給夠就行
距離ChatGPT的橫空出世已經過去了兩年,在這期間AI大模型不斷發展突破,“百模大戰”之下誕生了不少C端AI應用。在激烈的競爭中,DeepSeek依然憑藉斐然的文采和有理有據的推理衝了出來,成為蛇年的社交寵兒。
不知是誰第一個開始用DeepSeek算命的,但這款“更適合中國網友體質”、更懂中文和中國文化的AI產品顯然比ChatGPT更符合國人心意。小紅書上忽然出現了許多用DeepSeek算八字的帖子,還貼心附上了對應的prompt,讓不懂八字原理的網友也可以“拿走即用”。在現實中,一段精心設計的prompt甚至能成為職場的“社交密碼”,迅速和新同事開啟話題。
有人說“原本對DeepSeek無感,一說可以算八字就馬上下了一個”;還有人因為白天伺服器繁忙就半夜爬起來找DeepSeek算命,直算到天亮。
高金金原本就是大模型行業的從業者,日常會用AI問一切。她偶然刷到用DeepSeek算八字的帖子,就想著算一下玩玩。她把同一段prompt發給了DeepSeek和豆包,結果得到了兩個相反的答案,她就興致勃勃地分別拿一方的答案去質問另一方——最後豆包先敗下陣來,承認DeepSeek算得對,並且告訴她:不要迷信。這讓她有點哭笑不得。
她沒有問關於人生的重要問題,比如災禍、正緣、人生選擇之類,對於結果她也就是“挑高興的參考”。因為日常喜歡戴首飾,她就會問DeepSeek戴什麼更好,如果得到不稱心的答案就繼續追問。直到DeepSeek有理有據地結合了她的命理和偏好,給出一款她喜歡的首飾型別,她才心滿意足地結束對話。
周思遠也有類似的心理。她用AI算塔羅牌,因為免費,她就會一直抽牌,直到獲得讓自己滿意的解釋。但她也只是當成一種娛樂,不是真的很在意結果。
周思遠對演算法基於大資料提供的答案有自己的一套理解。比如AI說近期家裡裝修會有爭吵、不太順利,她就會想,誰家裝修都會吵架鬧心,很少有人能順順利利的。如果AI算得不好,那就是大部分人都要面對的生活常態;如果算得還不錯,那就是大部分人生活裡都有的小喜悅,自己看到了樂一樂也挺好。
白鷗覺得DeepSeek很像一個懂點玄學的好朋友,會撿好聽的和你分享,也不會勸你花錢。雖然它會推薦買一些改運的手串、金飾什麼的,但不買也沒關係,還能繼續算。當DeepSeek建議他新的一年要多去戶外、多曬太陽時,原本就是戶外愛好者的白鷗可高興了。
在投其所好這方面,大資料真的有點東西。
在偏聽偏信這方面,人類也是不遑多讓。

在玄學賽道,
AI能替代人嗎?
用國產AI來算中國傳統玄學,聽起來好像合情合理。但開啟小紅書的評論區,就會發現有一半人覺得AI“準得可怕”,另一半人覺得AI就是在“胡說八道”。
最近兩年突飛猛進的AI大模型,本質上是利用海量資料進行學習和訓練,掌握了一定的規律,就能夠預測一句話中的下一個token是什麼。DeepSeek在這個流程中加入了“推理思考”過程,它的“預測”也就顯得更有邏輯了。
但通用大模型仍然有很大的侷限性,比如訓練資料多數來自公開資訊——玄學的理論知識也許有一些公開資料,但是否有足夠多的、公開的運算例項就很難得知了,畢竟許多人的“玄學實踐”發生線上下,過程和結果也不會發在網上。
大模型的“幻覺”也是一大難題。AI會“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編造出原本不存在的內容。因為設計原理決定了,大模型不論是否知道準確答案都必須預測出結果,這就會讓它“腦補”一些內容——但人類是很難分辨的。
DeepSeek的幻覺甚至比其他大模型還要嚴重。有人推測,DeepSeek-R1模型對於文字的“創造性”給予了更多“獎勵”,導致模型能生成更多讓人意想不到的富有創意的內容,同時也更容易偏離事實。另外它的“推理”過程也容易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因為“用力過猛”導致輸出方向偏離,從而產生幻覺。
從理論上說,拋開“玄學”本身是否存在這類形而上的問題,如果給AI投餵足夠多的玄學知識和運算例項,做成一款垂類大模型,它是有可能很好地完成“命理師”“塔羅師”之類的工作的。
但更多的問題並不在此。
對於在線上、線下都“算過”的晗陽來說,用網路上的免費工具還是會擔心隱私風險。
一方面,產品註冊時就要提供手機號,而這背後是繫結的一連串實名制資訊,資料洩露的後果不堪設想;另一方面,算命的過程需要提供生辰八字之類的隱私資訊,如果被有心之人知道了,“萬一他詛咒你怎麼辦”。
她認為,算命的本質是信任。
這一點和心理諮詢有些類似。如果對面是值得信任的人,就可以放心地提供個人資訊、人生經歷等等,命理師/諮詢師就能據此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回答和建議,還能聯絡起之前的細節——不像AI大模型會“健忘”,總是忘記很多輪對話之前的資訊。需要不斷地投餵資訊、根據自己的經驗修正錯誤的方向,才能繼續順暢地對話下去。
和AI男友、AI諮詢師這類偏向於傾聽、交流的角色不同,AI命理師會輸出一些建議。有些無傷大雅,是否採信也可以全憑心情。一旦涉及到重要的人生選擇或者大額的金錢支出,恐怕很難有人會輕信一個演算法機器。
晗陽覺得,DeepSeek擁有海量的知識庫,還會“說人話”,最適合用來學習命理知識,幫助她理解那些晦澀的專業詞彙。
至於預測運勢,那還是要小心謹慎。

在不確定的世界裡,
需要一點“小確信”
為什麼年輕人總是熱衷於玄學?
不論是之前“一串難求”的雍和宮手串,還是當下正火的“賽博算命”,投射的也許都是大家在躺與卷之間“仰臥起坐”的起伏心態。
有一批人正是利用了這種心態,在這波賽博算命浪潮中快速“撈金”。首先被帶火的依舊是手序列業,DeepSeek向很多人推薦了黑曜石、海藍寶、綠檀木、黃金……網友發帖分享之後,一眾手串商家紛紛趁機引流打廣告。
另一方面,用AI+玄學來掙錢的也大有人在。博主“她塔拉”宣稱調教了一套非常準的AI算命指令,使用者提供個人資訊之後可以問五個人生問題——這項服務在她的朋友圈裡收費2888元,如此高價也引發了一些爭議。
選擇用DeepSeek算命的人,也許多數都不是為了得到一個確定的答案,只是想在飄蕩無依的生活裡,找到一丁點兒的指引或者安慰。而DeepSeek總會在給出結果後,再加上那麼一兩句“心靈雞湯”,這就給足了情緒價值。
很多使用者並不瞭解玄學,只是跟風來測一測,也不清楚該用怎樣的態度來看待這件事。DeepSeek會說:“八字命理像一盞燈籠,重要的不是竹編的骨架或者紙上的卦象,而是你提燈前進的決心”;它還會說:“信其規律,但不困於定數;知其傾向,但不忘乎自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
有的人會輸入自身的各種標籤來讓DeepSeek分析,比如星座、血型、MBTI等,DeepSeek會在輸出結果之後加上一句:記住,你比標籤更鮮活。
還有人會特意讓DeepSeek用最刻薄的語氣和自己交流,果不其然得到了非常狠毒的預言,讓她在深夜emo;甚至DeepSeek也會被“問煩”,會在多輪轟炸之下緩緩輸出一行字:命理師已卒……就好像計算機的那頭不是一個無情的演算法機器,而是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緒的生命體。

圖源:小紅書
對於用最科學的演算法來算最玄學的事,有的人想得很開:對AI來說,也許人類不過就是一團又一團的“資料”,它可以用海量大資料積累的模型,把所有的可能性模擬出來並告訴人類。但我們是活生生的人,如果相信了這些由資料堆砌出來的結果,那就是真的把自己也當成資料了。
說到底,玄學和演算法,也許都只是一個有一定規律的黑盒。具體的運作機制,誰也說不清道不明。
對於普通人來說,生活也是如此。有一個大概的框架或者方向,但具體每一步要怎麼走都是未知的。能在愈發不確定的人生中收穫一兩句確定的指引,不論準與不準、信與不信,總歸是在迷霧之中看到了一點亮光——那就是值得開心一刻的事情了。
例如此刻我抬頭看了一眼龜背竹,我並不真的相信自己缺水缺木,但它此刻是辦公室裡最龐大的綠色生命體。它已經在花瓶里長出新的根,而我也知道,春天要來了。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參考資料:
騰訊科技:《DeepSeek-R1超高幻覺率解析:為何大模型總“胡說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