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家庭影像展映“家庭之間”|短片放映和交流

本文轉自: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
© 《我想對你說》(Shall we talk)劇照
本次展映的四組短片單元主要來自中國和德國,並彙集歐洲和亞洲範圍內的紀錄片與動畫電影,圍繞一個廣為人知的普世主題“家庭”展開探討。每個人都來自一個家庭,但並非每個人都會組建一個家庭,即便組建,其形式也與“傳統”家庭相去甚遠。每個家庭都如此相似,又如此獨具個性。家庭既可以是靈感的源泉,也可以是恐懼的觸發點,既可以是庇護所,也可以是禁地,既可以是支撐個體的根基,也可以是束縛。家庭關乎所有人。
顧雪(中國)和盧克-卡羅琳·齊曼(Luc-Carolin Ziemann,德國)以乒乓球對打的方式聯合策劃了本次影展。所選影片深入探討了家庭的各個層面,不僅展現了家庭紐帶的力量,也展現了在家庭制度壓制多元化、個人決策和生活方式時,人們內心強烈的逃離衝動。影片中呈現的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它一方面構成了社會的基礎,另一方面又與社會規範發生了摩擦。
每個電影單元都聚焦於家庭主題的一個不同層面。放映活動將配有嘉賓對談、採訪以及最重要的觀眾討論環節,我們期待能在電影裡與觀眾發生對話,一同探討中德家庭的異同。
盧克-卡羅琳·齊曼(Luc-Carolin Ziemann)是策展人、作家、戲劇構作與電影推廣人。她主要關注紀錄形式和實驗電影手法。
顧雪,策展人、導演。2022年,創立家庭影像FamilyLens,致力於發現和拓展家庭影像邊界,探索個人影像書寫記錄。
本次活動由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聯合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以及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共同主辦。關注歌德學院微信訂閱號,瞭解上海站和南京站活動後續資訊。
時間安排(北京站)
2025年2月22日,13:30-18:40
13:30-13:40 開場 (歐彬,卡羅琳,顧雪)
13:40-14:45主題單元“家庭肖像”放映
《香菸,我的摯愛——我父親的肖像》(7分鐘),《事物》(5分鐘),《我的馬略卡島》  (15分鐘),《在我母親的公寓裡有很多扇門》(18分鐘),《我們置若罔聞的疤痕》(20分鐘)
14:45-16:00 映後談(嘉賓:李星星《我們置若罔聞的疤痕》導演,語言:中英)
16:30-17:38 主題單元“代際”放映
《纏》(6分鐘),《桌邊對話》(15分鐘),《祖父&我和一架飛往天堂的直升機》(14分鐘),《窗外風景》(23分鐘),《烘焙在一起》(10分鐘)
17:38-19:00 映後談(嘉賓:蘇珊娜·金,《烘焙在一起》導演,語言:中英)
2025年2月23日,13:30-19:00
13:30-14:38主題單元“決定去愛”放映
《雙重身影》(20分鐘),《我想對你說》(14分鐘),《好好聽話》(13分鐘),《愛,爸爸》(13分鐘),《紐帶》(8分鐘)
14:40-16:00 映後談(嘉賓:迪娜·維利科夫斯卡婭,《紐帶》導演,語言:中英)
16:30-17:30 主題單元“按我的方式做”放映
《鑽石盜賊》(11分鐘),《冷湯》(10分鐘),《跳棋遊戲》(14分鐘),《當我望向你的時候》(20分鐘),《在我體內》(5分鐘)
17:30-19:00 映後談(嘉賓:瑪麗亞·特里戈·特謝拉,《在我體內》導演,語言:中英)
所有影片均配有中文字幕。
映後談主持:餘雅琴
地點: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創意廣場
活動免費,座位有限,排隊入場,先到先得。
主題單元“家庭肖像”
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全然獨立的宇宙,一片未知的大陸,作為外來者,你可以踏足其中,進行觀察,但你對它的情感世界、記憶寶藏以及刺激-反應模式的理解,卻只能停留在表面。要呈現一個家庭,並讓局外人理解其背後的執行動勢,這項任務需要極高的敏感度。尤其在涉及自身家庭時,更是如此。

© 《香菸,我的摯愛——我父親的肖像》|Cigaretta mon Amour – Portrait meines Vaters

《香菸,我的摯愛——我父親的肖像》

Cigaretta mon Amour – Portrait meines Vaters

羅莎·漢娜·齊格勒,德國,2006年,7分鐘,紀錄短片,無對白

一項簡短的影像研究,關於一位抽菸的父親以及他與世界之間的距離。鏡頭一方面充滿憂鬱的愛意,另一方面帶著某種疏離感,觀察著一位完全沉迷於慾望的煙鬼。女兒所拍攝的肖像描繪了一幅在陌生與親密之間不斷搖擺的畫面。

+++

© 《事物》|Things

《事物》|Things
林暄晴,新加坡,2019年,5分鐘,動畫紀錄短片,英文,中文字幕

這部作品用毛線的定格動畫呈現出一個家庭場景,畫外獨白在喃喃自語地訴說著家庭關係中的痛苦和疏離。正如導演所說,藉助輕如遊絲般的意象及其脆弱性,反思那些在我身上留下傷痕的事物,那些曾經傷害過我的事物,以及那些塑造了我的事物。

+++

© 《我的馬略卡島》| Mein Mallorca
《我的馬略卡島》| Mein Mallorca
貝爾娜黛特·克諾勒,德國,2010年,15分鐘,紀錄短片,德語配中英文字幕
馬略卡島不僅是德國人最喜愛的度假勝地之一,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瑪麗塔是七個孩子的母親,她與家人共同生活在鄉下的一個老農場,每日忙於照顧所有人的需求。然而,她卻從未忘記要創造專屬於自己的馬略卡時刻,即使是在北德平原的腹地之中。

+++

©《在我母親的公寓裡有很多扇門》 | In der Wohnung meiner Mutter sind viele Türen

《在我母親的公寓裡有很多扇門》 

In der Wohnung meiner Mutter sind viele Türen

大衛·金德,德國,2024年,18分鐘,紀錄短片,德語配中英文字幕
家庭合照。一個女人的臉被劃花並塗抹。碎片化的影像呈現母親突如其來的暴力行為。一樁暴力創傷事件逐步浮現。
內容提示:本片涉及身體暴力、精神疾病、自殺和對兒童的暴力

+++

©《我們置若罔聞的疤痕》| Our invisible Scars
《我們置若罔聞的疤痕》| Our invisible Scars
李星星,中國,2023年,20分鐘,紀錄短片,中文配中英文字幕
導演參與映

一段模糊的記憶,一道無人觸碰的疤,一場無力的對話,一次命運般的重逢。這是一部女兒寫給爸爸的影像信,談論另外一個女兒的命運。影片中銳利的質問和失焦的影像,讓這個從未出現的姐姐在慢慢顯現。關於爸爸的愛,我是否剝奪了另外一個女兒所擁有的,而同作為女兒,我們又有什麼不一樣?
主題單元“代際”
當你思考家庭時,必然也會思索代際間的交流。你會追問,父母和祖父母希望傳承給後代的價值觀是什麼,以及家庭如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之中守護共同的價值框架。哪些經驗、情感和反應模式會在代際間傳遞?在有意識地處理這種跨代遺傳的情況下,你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阻止創傷和恐懼未經過濾地繼續傳遞下去?有時,在老人和年輕人幾乎沒有共同語言時,代際間的愛與親情又該如何產生?
© 《纏》| Braided
《纏》| Braided
張晨曦,中國 / 美國,2023年,6分鐘,紀錄短片,中文配中英文字幕
導演透過“扎辮子”的意向,展現了女兒和媽媽之間的拉扯關係,被束縛的疼痛及對分離的恐懼。作品透過逐幀手繪動畫的形式,一張薄紙上人物形象的雙面顯現和重疊交錯,形成了兩代女性之間的對應和錯位關係,我們必將走上分別和各自成長的旅程。

+++

© 《桌邊對話|No crying at the Dinner Table

《桌邊對話》|No crying at the Dinner Table
卡羅爾·阮,加拿大,2019年,15分鐘,紀錄短片,越南語和英語配中英文字幕
女性導演卡羅爾·阮採訪了自己的家人。她在這部既抒情又感性的紀錄電影中,將鏡頭對準了那些未能說出口的感情。影片最終呈現出一幅情感複雜並精心編織的家庭圖景,其中,幾代人的創傷、悲痛和秘密,與決定將這些感情分享出來時的釋然,佔據著同等的位置。

+++

© 《祖父&我和一架飛往天堂的直升機》|Grandpa & Me and a Helicopter to Heaven

《祖父&我和一架飛往天堂的直升機》

Grandpa & Me and a Helicopter to Heaven

奧薩·布蘭克,約翰·帕爾姆格倫,瑞典,2013年,14分鐘,紀錄短片,德語配中英文字幕

一個自成一體的世界,充滿了幽默、溫馨和愛:一名男孩與他臥床的祖父之間有著深厚的友誼。老人想和孫子分享一個秘密,;於是,他們一同走進森林,開始了最後一次冒險。

+++

© 《窗外風景》| The Length of the Call
《窗外風景》| The Length of the Call  
陳小鑫,中國,2023年,23分鐘,紀錄短片,中文配中英文字幕

居住在不同城市的祖孫兩人時常通話,聊及日常的衣食住行時奶奶常常陷入故去親人的回憶中,孫子則透過與奶奶翻看老相簿,開始摸索記憶與現實之間的關聯,將夢境與現實重疊,像外來物種非洲大蝸牛一樣,躲在安全的殼內觀察著這座城市。

+++

© 《烘焙在一起》| Zusammengebacken
《烘焙在一起》| Zusammengebacken
蘇珊娜·金,德國,2003年,10分鐘,紀錄短片,德語配中英文字幕
導演參與映後談

艾麗和庫特於1942年成婚。那時庫特從戰場上回來度返鄉假。61年後,他們仍舊維持著婚姻關係。他們的孫女蘇珊娜也是本片的導演,請他們一起烤一塊蛋糕。兩人的合作一點都不順利,但困難並不在於複雜的菜譜。電影獻給所有長久以來彼此忍耐的夫妻。
主題單元“決定去愛”
親情不能被規定,即使是至親的家庭關係也無法保證絕對的親近、信任,甚至是愛。愛在家庭中依舊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對其影響更大的往往不是血緣關係,而是個人的選擇,即你選擇忽視對方的弱點、甚至是因為對方的弱點去愛他。但你也要明白,愛並非憑空降臨——在家庭關係中亦是如此。最終,親屬關係的遠近,是否根本無法主宰你要向誰敞開心扉?
© 《雙重身影》 | Doppelgänger  
《雙重身影》 | Doppelgänger
米夏埃拉·塔謝克,奧地利,德國,2018年,20分鐘,德語配中英文字幕
米夏埃拉的父親是個開朗又好脾氣的人,總是喜歡開玩笑,直到他消失。透過這部實驗性論文電影,女兒開始尋找失蹤的父親,卻找到了……一個雙重身影。女兒的影像調查揭示了她作為孩子無法識別精神疾病的事實,這種疾病將她的父親折磨得面目全非。這是一部關於消失、愛與權力投射的論文電影。

© 《我想對你說》| Shall we talk

《我想對你說》| Shall we talk  
呂鈴,中國,2023年,14分鐘,中文配中英文字幕

在奶奶確診了癌症後,孫女有了想要給她拍攝一部紀錄片的想法。這部電影更像是祖孫兩個人的對話,她們藉助攝影機,向彼此表達愛意、訴說難分的情感和美好的祝福。《我想對你說》,我想在這裡對你說的是愛。

+++
© 《好好聽話》| About my grandmother's life
《好好聽話》| About my grandmother's life
龔綺梅,中國,2024年,13分鐘,中文配中英文字幕

好好聽話,是外婆阿香經常對導演說的一句話,希望她能夠聽到別人的建議,聽從自己的內心。阿香去世之後,導演發現自己對外婆的一生了解的很少,於是她開始了這部紀錄片的製作,用影像的方式來紀念阿香的一生,用記錄來對抗遺忘。

+++

© 《愛,爸爸》|Love, Dad
《愛,爸爸》|Love, Dad
戴安娜·甘·萬·阮,捷克,2021年,13分鐘,捷克語配德中字幕

短片講述了一個孩子與父母其中一方之間的羈絆與距離。導演發現了父親從監獄裡寫給她的信,信中的字句充滿愛與感情。如今,當女兒回顧父女關係時,發現自那以後,他們再也沒有那麼親近過。她決定回信,也希望藉此重修兩人的關係。她寫下了之前未曾說出口的話:她認為是父親導致了家庭的破裂,但她也在努力理解他。

+++
© 《紐帶》|Ties
《紐帶》|Ties
迪娜·維利科夫斯卡婭,德國,2019,7分鐘,無對白
導演參與映後談
女兒出門見世面。出發前的激動心情與離別的傷感交織在一起。在分別時,她身上的一小部分“留”在了故鄉,這觸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幾乎要讓她的家園覆滅。維利科夫斯卡婭維找到了一個絕佳的視覺隱喻,以表現“剪斷臍帶”和放手的艱難過程,並透過精巧的動畫、以一支3D筆將其呈現在大熒幕上。
主題單元“按我的方式去做”
我們做什麼事,我們如何生活,這往往——與我們自以為的不同——不是刻意選擇的結果,而是在無意識間受到習得或所觀察的行為模式的影響。追隨先人的腳步甚至可能是一種舒適的選擇。要打破這種模式,以不同於以往的方式行事,則需要勇氣和力量,尤其是在嶄新的、不熟悉的方式還被認定為錯誤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做的只有:深呼吸,然後出發。踏上自己的路,最難的永遠是第一步。
© 《鑽石盜賊》| Diamenteurs
《鑽石盜賊》| Diamenteurs
克洛伊·馬茲洛,法國,2016年,11分鐘,法語配中文字幕

一名珠寶商對他的孩子們講述鑽石的故事。傳說鑽石是星星神聖的淚滴,。當人類加工鑽石,對其進行切割、打磨、拋光之時,他們也奪走了鑽石的個性和能量。在這部苦澀而甜蜜的實驗性短片中,克洛伊·馬茲洛以詩意而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鑽石與孩童相互映照,展現出兩者的獨一無二。

+++
© 《冷湯》| Cold Soup
《冷湯》| Cold Soup
瑪爾塔·蒙泰羅,葡萄牙,法國,2023年,9分鐘,葡萄牙語配中英文字幕

這是一部關於家庭暴力的電影,女性受害者回顧了她的婚後歲月,勉強度日的艱難苦楚。簡約的線條動畫和寫實的照片相結合,塑造了一個動盪的家庭空間,如同女人的心理,隨時都會傾斜、破碎。值得慶幸的是,女人最終選擇出走,並擁有了自己的生活。

+++
© 《跳棋遊戲》 |  Halmaspiel
《跳棋遊戲》 | Halmaspiel
貝蒂娜·昆茨施,德國,2017年,14分鐘,德語配中英文字幕

藝術家貝蒂娜·昆茨施將這部影像拼貼作品獻給她的母親。這位母親的一生經歷了許許多多:她既是熱忱的跳棋玩家,也曾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時裝設計師。她的童年時代在納粹時期度過,青少年時期成長於戰後德國,成年後生活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並最終在統一的德國走向晚年。一段關於逃離、適應、參與和懷疑的個人史,同時也是政治史。

+++
© 《當我望向你的時候》| Will You Look at Me
《當我望向你的時候》| Will You Look at Me
黃樹立,中國,2022年,20分鐘,中文配中英文字幕
一部關於尋找自我身份的電影,影像從紐約回到故鄉溫州,以攝影機的距離,尋找那個似曾相識的自己。電影中最動容的地方是與母親展開一場誠實的對話,導演在袒露真實的自我,也在試圖尋找接納與愛的可能。
+++
© 《在我體內》| Inside Me
《在我體內》| Inside Me
瑪麗亞·特里戈·特謝拉,德國,2019年,5分鐘,英語配中德文字幕

導演參與映後談

一個年輕的女人講述自己的流產故事,正如很多女人所經歷的。她深知,這關乎生死。但也關乎自由和自主權。關鍵在於做出選擇。影片帶我們走近了一種並非所有人都曾經歷、且難以歸類的生命體驗。一部輕聲細語但衝擊力巨大的電影。

文:盧克-卡羅琳·齊曼,顧雪

中文翻譯:王雨寬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