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放映交流005」勞動的AB面

本文轉自:遊擊社 Guerrilla Collective
此次主題展映中勞動的A面(《我們不會是同類中的最後一個》《吸菸時間》)代表著社會性的公共勞動,勞動的B面(《不言而喻》《居家符號學》)代表著私人性的家庭勞動,然而在私人性與公共性之間,勞動始終是流動的。勞動的AB面也可以看作是關於勞動的辯證性討論,在一個以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中,提到勞動,想必會激發我們更多關於當代和歷史的思考。
在祖德曼和納吉的短片《不言而喻》中,集中展示了大量上世紀中報紙上的攝影檔案,並賦予女性議題,討論家庭中的女性勞動與社會政治。勞動工具的生產勢必帶來勞動的性別賦權,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的影像,也展示著“女效能頂半邊天”的歷史化討論。這也令我想到對家用電器性別化的偏見,有如香特爾·阿克曼在廚房中的抵抗、瑪莎·羅斯對廚房符號學的諷刺性瓦解。林怡平、陳省聿的《居家符號學》更有當代藝術影像的趣味,可以看作對《廚房符號學》的某種致敬,象徵力量的機械爪操作起細微的家庭勞動,私人性被帶到公共面前,對立中激發觀眾的思考。米莉·佩徹的《我們不會是同類中的最後一個》是用遊戲引擎製作的電子遊戲美學風格的動畫,它重構著關於《諾亞方舟》世界末日的故事,動物成為中層管理者,是對資本主義勞動的重新分配。阿蘭·沙欣的《吸菸時間》更像是勞動的切面,是勞動者的休息時間,在吸菸的間隙中,我們看到汽車工人、環衛工人、餐廳服務員、醫護人員聊天中透露出的瑣碎生活。
當然這些都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勞動圖景,它們並未直接展示勞動,勞動成為一種歷史性的隱喻,社會主義的勞動或許應該是王導《青春》中的直接展示,是集體性的勞動。最後,在當代影像面前,觀影又何嘗不是一種勞動。同樣,在如今的就業環境下,在演算法平臺的操控下,我們也更應該重新思考勞動的意義。
影片放映時間:
2025年1月25日(星期六)19:00~23:59
線上交流時間:
2025年1月25日(星期六)21:00~22:00
線上對談嘉賓(暫定):阿蘭·沙欣,米莉·佩徹,林怡平,陳省聿,莉婭·祖德曼,西蒙·納吉
主持人:張照(紀錄片導演)
請在報名後聯絡遊擊社助手(微信:Guerrilla2024)獲取觀看和交流連結,請合理安排觀影時間
A面
吸菸時間
Smoke Break
10分鐘,2021,瑞士
阿蘭·沙欣
入圍2021年溫特圖爾短片節
鏡頭穿梭於七個地點,記錄了勞動者們在短暫的吸菸休息時間裡斷斷續續的交談。
阿蘭·沙欣 Alan Sahin
阿蘭·沙欣 1995 年出生於瑞士比爾/比涅,是一位深受日常生活那些安靜且常被忽視的瞬間啟發的電影導演。2016 年至 2021 年,他在蘇黎世藝術大學學習電影,並以短片《吸菸時間》(Zigipouse)畢業,該片在溫特圖爾國際短片電影節上首映。他最近的影片《往南走》(Im Stau)在瑞士真實影展和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等著名電影節上展映。阿蘭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敘事手法著稱,他創作的影片敘事風格剋制卻有力,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我們不會是同類中的最後一個 We Will Not Be the Last of Our Kind
24分鐘,2024,法國
米莉·佩徹
入圍2024年柏林國際電影節
如果《聖經》中著名的方舟——大洪水期間人類和動物王國最後的避難所——不僅僅是神的干預,而是一個精心策劃的職業融合計劃,那會怎麼樣?導演使用她自己建造的電子遊戲世界作為拍攝地點,並以她的化身的形式加入方舟上的每個人。在那裡,她對現在的問題與舊約的古老敘述發生了衝突。
米莉·佩徹 Mili Pecherer
1988年出生於以色列。她的作品取材於偉大的聖經故事,並向它們提出自己的問題。她畢業於耶路撒冷的比撒列藝術與設計學院和法國圖爾寬的法國國立當代藝術研究院(Le Fresnoy)。她目前住在馬賽。其作品《這不是那座山,默罕默德》入圍2020年柏林電影節,《我們不會是同類中的最後一個》入圍2024年柏林電影節。
B面
居家符號學 Semiotics of the Home
8分鐘,2023,美國/中國臺灣
林怡平&陳省聿
入圍2024年金穗影展,獲最佳實驗片獎
《居家符號學》讓人聯想到美國藝術家馬莎・羅斯勒的經典作品《廚房符號學》。藝術家們與挖掘機操作員合作,試圖利用挖掘機完成各項家務。家務在現行的勞動體系往往被忽視其價值,但是卻是維繫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活動。這些活動與挖掘機所在的工地與破壞形成強烈的對比,也同時在這種張力中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判斷,像是公共/私密,陽剛/陰柔,系統/個體等,二元對立下界線劃分的荒謬之處。
林怡平 Jessi Ali Lin
林怡平主要透過雕塑、影像、行為進行創作,利用身體具象的位置和身份認同的多重性作為她的創作過程的核心。藝術家從女性主義歷史、極簡主義和行為藝術汲取靈感,檢視自我操演與其認同的碎片化本質在社會與其建構的環境中的關係。
陳省聿 Hsin-Yu Chen
陳省聿,電影創作者及藝術家,畢業於美國天普大學電影與媒體藝術研究所,現工作及生活於臺北。作品跨實驗電影、紀錄片及動態影像,關注看與被看的過渡空間中,主體性如何被影射及建構,並以邊界地景、視覺技術與感官經驗為題,探索觀看身體與政治主體的交會。
不言而喻
No Wonder
11分鐘,2024,奧地利/德國
莉婭·祖德曼&西蒙·納吉
入圍2024年北京國際短片聯展,獲傑出藝術探索獎
“一個人操持整個家庭的故事……這個故事必須先編出來。而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照片。”論文電影《不言而喻》以人們工作時的照片為基礎,圍繞著家庭主婦的塑造而展開。在相互間的對話以及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報紙照片檔案中,祖德曼(Sudermann)和納吉(Nagy)談到了破損的家居物品、核心家庭的美學生產以及對家務酬勞的革命性要求。如此以來,導演將我們目前的性別分工與電影製作本身的情況聯絡起來。
莉婭·祖德曼 Lia Sudermann
莉婭·祖德曼(Lia Sudermann)是一位表演者、媒體藝術家和電影製片人,居住並工作於維也納。她於2015年畢業於科隆媒體藝術學院,創作了一部長篇紀錄片。自此以來,她創作了多部影片和多媒體作品。作為藝術與表演團體“後現代談話”(Postmodern Talking)的成員,她是多部舞臺劇、講座表演及單口喜劇的表演者和(共同)作者。主要作品包括《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s, 2021,與西蒙·納吉合作)及《最後只剩小檗》(Zum Schluss bleibt nur die Berberitze, 2015)。
西蒙·納吉 Simon Nagy
西蒙·納吉(Simon Nagy)是一位文字與媒體藝術家,居住並工作於維也納。他參與多個藝術團體,從事以文字和理論生產為核心的協作藝術研究。西蒙·納吉是藝術教育與批判知識生產辦公室trafo.K的成員,藝術家團體Schandwache的成員,以及維也納荒誕物理學會(Pataphysical Society Vienna)的創始成員。主要作品包括《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s, 2021,與莉婭·祖德曼合作)。
《不言而喻》文字資訊引用自北京國際短片聯展官網(BISFF),特此感謝
報名後請加遊擊社助手微信:Guerrilla2024
撰文:王淞可
策劃:肥羅,梁詩蔚,林秉翰,王淞可(按字母順序排序)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