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你倆開撕,咋還談上了

折腰》,真·引無數觀眾為它折腰。
積壓兩年,毫無預兆地空降,還能打破騰訊的熱度記錄。
飄也馬不停蹄地去看了,觀感真是兩極橫跳。
上一秒的宋祖兒,平平無奇。
下一秒就會被內娛唯一真男人,頂配梟雄長相,史詩級硬漢的刀削下頜線給”帥“到五感頓失。
三視角,怎麼看,都是能入山西省博物館被珍藏的程度。
主線劇情上,《折腰》主打的是“血海深仇”和“愛情至上”之間的博弈。
這種設定比起一般的偶像劇,多了天然的矛盾和衝突,雙方拉扯時的心理活動自然就成了看點,也就成了如今偶像劇情節裡的常客。
那咱今天就聊聊,身份上相互對立的男女主到底應該如何邁過世仇。

難怪觀眾對《折腰》如此念念不忘,畢竟它的要素實在是太多了。
滅門世仇+先婚後愛+家國權謀+瘋批糙漢但忠犬的男主+扮豬吃虎的女主,每一個要素都是晉江的爆款tag,單拎出來都能湊成一部完整的劇。
小喬(宋祖兒 飾)的祖父曾臨陣撤兵,導致魏家滿門被滅,唯有幼子魏劭(劉宇寧 飾)倖存。
兩家因此結下血海深仇,多年後魏劭欲帶兵復仇,小喬為百姓安危和自家基業穩定,想透過聯姻來抹平魏劭心裡的仇恨。
《折腰》以世仇為起點,用愛情來勾勒。
當然,世仇結為姻親,並不簡單,魏劭對喬家可謂是恨之入骨。
唯一的辦法,就是投其所好,小喬提議用城池磐邑作為嫁妝。
於魏劭,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取得寶地,還能在寶地修水渠灌溉到自己領土的莊稼;
於小喬,能因此作為快速接近魏劭的籌碼。
於是小喬就帶著城池的印信開啟了漫漫求嫁路,還帶著祖父對她的囑託。
不管如何,都得取得魏劭的歡心。
“先婚後愛”的劇情是走通了,但回頭來看未免太過倉促,關於聯姻的提議也過於潦草,彷彿就是為了完成套路一般。
舉國上下,沒有人考慮到此計不成的後果,就像豪賭下注一般,認定了小喬一定能獲得魏劭的信任。
深知魏劭對喬家恨之入骨,就不怕他強行奪了城池後,對小喬殺之後快。
結果魏劭真就這麼做了,不過沒那麼絕情。
他佯裝愛民,騙得小喬主動交出印信後,直接把小喬一干人等驅逐了。
而他“仁慈”不殺,明顯就是見色起意。
劉宇寧,用渾然天成的演技和天賦,讓我體會到了青年演員從未有過的荒涼的倔強,層次豐富。
其餘時刻,他都在用他毫無瑕疵的骨相美,讓我體味東方美學中罕見的神韻。

就包括他的出場,完全是一場工筆勾勒的視覺詩篇。
小喬被驅逐出城後,遇上她的前未婚夫兼表哥前來營救。
這位表哥是鄰國世子,與小喬青梅竹馬,看似對小喬情深,實際上也有所圖。

他借為小喬復仇的名,實際想接手小喬的嫁妝,再以堤壩洩水攻下魏劭的城池,壯大自己的版圖,最後還能與小喬成婚,一舉三得。
魏劭得知小喬趕到磐邑,與表哥合謀的訊息,於是立馬來攻打磐邑,與表哥正面對戰。

事實是,小喬被表哥軟禁,但是為了魏劭子民的安危,寧願被火燙傷,也試圖與魏劭裡應外合,讓魏劭能順利進城。
也因此有了左右為男的名場面。
小喬知魏劭攻打磐邑,是為修渠引水,而非戀戰罔顧百姓性命,魏劭也算理解小喬聯姻的誠心,而非虛與委蛇。
最終兩人成婚,回到了魏劭的主場,家國權謀瞬間變成後宅爭鬥。
魏劭母親不喜小喬,故意在雨天把她晾在城外馬車裡,引得她高燒不退,還擅自給了她一封休書,小喬進門就處處刁難。
又勸說魏劭納自己的表妹鄭楚玉(孔雪兒 飾)為妾。
楚玉愛慕魏劭許久,又討得魏劭母親歡心,所以也各種給小喬下馬威。
這些伎倆都被小喬一一化解。
魏劭疑心小喬進書房偷看軍事機密,對她惡語相向還動手威脅,小喬找不到相關線索,又不想吃啞巴虧,於是選擇當面對質。
《折腰》想塑造的女主是不管家國還是後宅,都不會自憐自艾,訴說生而為女,遭遇皆為不幸,而是盡力將女子的劣勢,逆轉為優勢。
女子柔弱,那她就以柔克剛。
女子性情如水,可風阻土攔,水也能激起高浪。
到目前為止,只能說人設在嘗試立住,但不夠嚴謹。

劇情上仍有很多漏洞,比如小喬的祖父當年為了自己封地百姓的安危,背棄魏家選擇臨陣撤兵,導致魏家被滅,巍國被屠城三天三夜。
面對負一人還是負眾生的選擇,小喬不知道怎麼選,但實際上是自動忽略了巍國的眾生。
當小喬的表兄做出相同行徑時,小喬對他的態度反倒很厭惡,質問他為何要傷害無辜,巍國當年被屠的百姓也是無辜。
別管,轉頭她就能撲進男主的懷抱。
以及一直宣揚魏劭被滅門,所以恨透了喬家,結果他在巍國還有一幫身強力壯的叔叔伯伯。
當年不是屠城三天三夜嘛,幼年魏劭是靠躲在箱子中存活,其餘的叔叔伯伯是躲哪了?既然有體力,為何不反抗?
還有所有的仇家就放任魏劭長成,發展自己的兵力,沒有人想到要斬草除根。
但是這畢竟是兩年多前的劇本,也無法過於苛責,只能算無功無過。
言歸正傳,繞回這劇的起點也是主線,世仇,實際上在《折腰》裡被弱化了許多。

魏劭面對間接被滅全族的世仇,應當有刻骨銘心的恨,但只有恨無法推動感情線發展,所以設立了軍師這個角色。
這段世仇,不能是魏劭主動放下,而是在他需要時,軍師主動替他遞上臺階,讓他有足夠的理由愛上小喬。
就好像在所有人面前撇清關係,愛上小喬是合理的,名正言順的,而非他忘如本。
所以在看《折腰》時,會發現,軍師的很多言語,都彷彿是站在上帝視角窺探了美滿結局後會說的話。
他不止是軍師,更是男女主的月老。

突出小喬的真誠、果敢,抹掉魏劭對所有喬家人的負面印象。
也不斷借小喬的言行,透露出喬家當年撤兵不援助,不是因為背信棄義,而是為了喬氏的百姓和將士考慮。
在魏劭周圍的所有人,逐漸開始接受甚至起鬨小喬之於魏劭是特殊存在。
而魏劭呢,正好借坡下驢,從糙漢變忠犬,小喬也順勢訓狗,這些都是觀眾喜聞樂見的情節。

世仇,仍然存在,作為他倆感情的增稠劑存在。
就好比與小喬感情最深的祖父去世,小喬不能回去奔喪,還想著要與魏劭成婚,完成祖父的囑託,非得用婚姻化解世仇。
在處理如何邁過世仇的設定上時,《折腰》遵循了普遍的創作模式。
不能算偷懶,只是中規中矩罷了。
構建不了太強的邏輯性,就進行代際轉嫁‌,對倫理重拿輕放,這也是很多世仇設定會採用的春秋筆法。
將魏劭被滅族的世仇,歸罪於喬氏的先祖,降低男女主相愛的道德負擔;
另一方面,用小喬不管是在家國謀略上有勇有謀,還是在宅鬥上機靈聰慧,全方面地烘托塑造小喬確實是個值得愛的人,魏劭愛上她是情有可原。

不停地給觀眾鋪墊,讓觀眾看到主角不是不顧仇恨,只想戀愛的。
反覆折騰到最後,觀眾就會對世仇設定的記憶逐漸減輕,而接受他們相愛的事實。
楊紫的《香蜜》就是個例子,但它對世仇卻是重拿亂放。
因為借了太多設定上的天然張力,虐心片段塑造得很成功,但是沒法收場,最後只能強行洗白。
男主旭鳳的父親天帝侮辱了錦覓的母親先花神後,始亂終棄;
旭鳳母親因為嫉妒,重傷錦覓母親,導致她生下錦覓後直接香消玉殞了,後旭鳳母親又與旭鳳表妹聯手殺了錦覓的爹和後媽。
旭鳳和錦覓之間隔著的血海深仇,是見上面都恨不得拔劍相向的程度。
中間的所有虐心橋段,似乎都在向觀眾起誓,他們始終堅定自己的立場,絕不背叛倫理。
但是結局卻用旭鳳轉世重生模糊處理,兩人又重新愛上了。
這是它處理邁過世仇的手段,一筆勾銷,就當一切從未發生,也是世仇設定裡的不算體面的解法。
“世仇血債”的倫理因果與“愛情至上”的浪漫邏輯天然對立,如何博弈就成了看點。
但不管如何,要想感情線合理,都應該遵循‌“對抗邏輯優先於愛情邏輯”‌原則。
後輩無辜,但這並不代表可以當一切都沒有發生,所有人都能相安無事繼續甜蜜,為了甜蜜就心安理得地忽視親人的去世。
世仇其實有很多解法,實在不行最簡單的,如古早偶像劇一般,拉扯到最後,發現世仇都是誤會一場
《千山暮雪》中,莫紹謙(劉愷威 飾)族生意遭內賊出賣陷入絕境,其父不堪打擊去世。
而內賊女兒正是他陰差陽錯愛上的童雪(穎兒 飾)
於是就有了很多段又愛又恨的霸總強制生命大和諧。
迴歸最初的起點,如何邁過世仇時,它就顯得簡單粗暴許多。
最後讓莫紹謙發現,莫家的家族生意落敗另有原因,並非童父所為。
他為愛選擇放手,也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了代價。
童雪得知自己與莫紹謙的宿怨,也明白了莫紹謙對自己複雜心情的緣由,她選擇寬容與原諒。
世仇消失後,愛與不愛都是自由。
要麼就用“人性灰度”消解非黑即白,即血仇源於父輩決策而非主角的主觀意志。
當然,將血仇間接化,本質也是一種對邏輯的妥協。
《折腰》只能算類解法裡的最次解,小喬雖未參與決策,但她本意也算是認同祖父的決定,只是不知道後續如果出現相同的抉擇時,她能不能給出更全面的決定。
《夢華錄》中設定的顧千帆(陳曉 飾)面對與趙盼兒(劉亦菲 飾)之間的世仇時,做法倒可靠得多。
趙盼兒身世揭曉時,才發現原來害得她父母入獄,她被迫淪落為官妓的施害者正是顧千帆的爹。

就像顧千帆的弟提出的質疑,岳丈死於親爹手,血海深仇,該如何化解。
首先,他是私生子,與親爹關係本就不親近,他爹為了仕途拋棄了他和他娘,兩人早就沒什麼父子情深。
但是,為了趙盼兒的世仇,他還是選擇主動與親爹斬斷情緣,甚至願意做當代哪吒,割血還父,將責任徹底切割。
面對世仇設定,我站顧千帆,是因為他做到了他能做的。
另一面,趙盼兒原諒得未免太過輕易。
先是鋪墊淪為官妓不堪回首,但也收穫了友誼,所以還算快樂。
再讓她發現,她對顧千帆已經愛得深沉,非他不可,最後就快速HE。
明明她才是受害者,但在她眼裡,世仇彷彿不足為道。
而關於世仇的終極解法就是用“贖罪”替代所有邏輯
就像《錦衣之下》裡三觀太正常,反而顯得邪門的男主陸繹。
他與今夏一同查案,從歡喜冤家到逐漸相愛。
最後才發現,今夏的一家都是被自己父母害死的,且是故意陷害。
所有人都認定今夏性格開朗,事事都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大家,且還對陸繹一片痴心的情況下,不會對陸繹有任何埋怨。
常規套路到此也該HE了。
但是陸繹並未因此就覺得理應被原諒。
而是主動向皇上說明,夏家被冤,錯在自家,用陸家被查抄,秋後處斬作為還債。
同時,勸說今夏不要再在自己身上浪費感情。
血仇過於慘烈,並非一道輕易能跨過的坎,它的沉重性遠超個人情感範疇。
只有讓主角透過自毀式犧牲或反殺血親來完成情感救贖,才合乎情理。
而且大多世仇BE才是常見結局,就像《東宮》一般,也算符合集體心理。
男主李承鄞為奪權滅了小楓全族,兩人在失憶狀態下仍然相愛,恢復記憶後的小楓無法面對滅族真相,但是又無力改變,只能自刎於兩軍陣前,李承鄞孤獨終老。
可如今大多設定,不談BE,都只是為了蹭上“世仇”的虐戀博弈,凸顯男女主的愛能跨越所有仇恨,而非真正理解世仇的含義。
真正的世仇敘事,應該成為照見人性深淵的鏡子。
讓世仇不要淪為創作力匱乏下的湊活,而是對血淚傷疤的誠實凝視。

若喜歡本文,還請三連支援!
↓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