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匯歷史第一座託尼獎為什麼給了這部作品,是不是太愛了!

2月14日將至,一向悲劇正劇存貨過多的新現場終於迎來了一部應景的浪漫搞笑音樂劇經典作品《吻我,凱特》。這是這部作品2024年夏天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最新復排版本,由百老匯最擅長經典改編的託尼獎獲獎導演巴特利特·謝爾執導,並由託尼獎獲獎女演員斯蒂芬妮·J·布洛克和英國著名影視演員亞德里安·鄧巴聯袂出演,獲得英國媒體一致好評。
然而,時間倒回75年前,這部出自美國作曲家科爾·波特的經典作品在1949年奪得了百老匯歷史上第一個最佳音樂劇和最佳音樂劇作曲獎,令人意外地力壓當時風頭正勁的羅傑斯與漢默斯坦作曲組合。
科爾·波特出生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個富有家庭,雖然家族希望他能夠成為律師,但在學習成績優異的同時,母親也不忘帶著孩子從小卷音樂,因此波特6歲學小提琴8歲學鋼琴10歲寫出了自己第一部輕歌劇,可謂是有點天賦在身上。在耶魯大學就讀時,波特就已經創作了300多首作品,其中有兩首至今還在學校傳唱,而後進入哈佛法學院沒多久,就轉去了音樂學院並踏上了專業道路。

科爾·波特在耶魯兄弟會合影

科爾·波特年少時流連於紐約各種娛樂場所,手指一沾上琴鍵就能出作品,在業界也是小有名氣,20多歲就在百老匯有了自己的成名曲,然而在音樂劇方面,直到《萬事皆可》和《吻我,凱特》才算是真正確立了他在音樂劇界的地位。
1943年,羅傑斯與漢默斯坦組合打造的音樂劇《俄克拉荷馬!》成為美國音樂劇史上的革命之作,強調音樂對劇情推動和人物塑造的作用,當情節豐富、人物眾多的《吻我,凱特》敲開科爾·波特的大門時,他認為這部作品是回應羅傑斯與漢默斯坦最好的武器。
《吻我,凱特》的原型是美國舞臺明星夫婦Alfred Lunt和Lynn Fontanne,故事就取材自他們在1935年一起出演莎士比亞名劇《馴悍記》時從幕後打到臺前的真實經歷。製作人首先找到了當時百老匯著名的創作夫婦Bella和Samuel Spewack,剛好這一對也在鬧彆扭,因此Bella找了波特作為創作組合。

紐約的百老匯的Lunt-Fontanne劇場就是以這對夫婦命名的

《吻我,凱特》是一個戲中戲結構,而《馴悍記》的故事又發生在義大利的維羅納,因此,波特的曲譜中需要兼具當時較為流行的爵士、布魯斯等風格,也需要反映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曲調,甚至是圓舞曲風的Brush Up on Your Shakespeare,不同曲式風格的完美融合是《吻我,凱特》成功的最大因素。
與此同時,和羅傑斯與漢默斯坦組合不同的是,波特是百老匯詞曲一體的創作者的鼻祖,這讓波特的很多歌曲作品更加具有表演性,不同的表演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空間,像劇中經典情歌So in Love被美國著名音樂表演藝術家Frank Sinatra、Julie Andrews等以各種不同方式翻錄近百次,每個版本都有自己不同的味道。
美國著名歌手Tony Bennett的演唱版本,收錄在其與Lady Gaga於2021年共同錄製的專輯Love For Sale中
波特還是非常棒的喜劇創作者,並且引經據典,樂此不疲。剛剛提到的Brush Up Your Shakespeare出自兩個剛剛染指戲劇界的黑幫弟兄之口,被晾在臺上後即興來了這麼一段,教育大家要想撩妹務必要學好莎士比亞,比如要捧金髮女孩兒時就用安東尼跟克莉奧佩特拉說的話、如果沒有王子的範兒就演一段《哈姆雷特》、如果女士起初很清高就給她講講《終成眷屬》等等,玩梗密度之高令人歎為觀止,梗的組合方式又別出心裁,他不忘囿於小混混的知識文化水平,有時也會故意說錯一些劇名,比如Othella、稱呼安東尼為託尼等等,在口音上和語法上也保留了角色的習慣。
不得不說《吻我,凱特》的確是非常集中完整體現波特創作水平的集大成之作,劇中的歌曲不光在當時獲得了肯定,很多甚至在流行文化中反覆被引用,比如全劇一開頭的Another Opening Another Show 多次作為託尼獎的開場曲、Too Darn Hot被用於阿迪達斯的廣告背景音樂,所以,這第一個託尼獎最佳音樂劇絕對實至名歸。
《吻我,凱特》近期排期

2月14日 19:30 成都高新中演大劇院

2月15日 14:30 廣州蓓蕾劇院

2月15日 18:00 新疆人

民劇場

2月22日 14:30 北京中間劇場

3月2日 14:30 江蘇大劇院

大部分場館可在大麥app或小程式購票(搜尋劇目或場館名稱),其他場館可在場館公眾號或小程式購買
“新現場”

高畫質放映系列,由北京奧哲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打造,致力於透過放映的形式向觀眾呈現當今世界舞臺上最優秀的作品。透過與包括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特拉法加發行公司、環球映畫、影院現場、松竹株式會社、百老匯高畫質、法國百代現場、西班牙數字影像

在內的多個品牌合作,“新現場”高畫質放映系列目前發行推廣來自

英國國家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皇家歌劇院、莎士比亞環球劇院、莫斯科大劇院、法蘭西喜劇院

等多個機構的世界頂級戲劇、歌劇、舞蹈、展覽影像。

截至2023年8月,“新現場”放映劇目已超過250部,覆蓋北京、上海、廣州、臺北、香港等69地,放映超過10000場,觀影人次超過80萬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