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李嘉誠要賣掉他掌控的全球43家港口的訊息成了國內的熱門訊息。其實老鄧覺得這事兒挺奇怪,因為3月4日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宣佈這個訊息後,我國外交部在3月6日說“我們對有關的商業交易不做評論”。看來這事兒似乎過去了。

但是3月16日以來這事兒居然再次發酵,港媒《大公報》直接甩出五記“靈魂拷問”:“為什麼把戰略資產賣給美國?”,“交易背後有沒有政治算計?”,“國家利益放哪兒了?”可謂句句戳心。更狠的是,國務院港澳辦官網罕見轉載了這些評論,相當於給事件定了性 —— 這不是普通的買賣,而是“涉及國家安全的大是大非”。
中央港澳辦罕見轉載,直指李嘉誠“三思大義”。

這事兒就有意思了。
現在和記實業和美國貝萊德的交易還沒有最終敲定,最終籤協議的時間是4月2日,因此還有十幾天時間(筆者寫此文時是3月19日)。
在此,老鄧想對這件事分析幾個問題。
一、為什麼我國的反應有點慢?
從和記實業發出訊息到外交部3月6日的評論,也有兩天時間。兩天時間夠不夠官方敲定最終的態度?
一般來說,應該夠了吧,因為這畢竟是大事。
可是為什麼十天後態度反轉?李嘉誠是不是沒考慮國家利益?
這就需要問另一個問題了:李嘉誠在和貝萊德談判前,是否和我國政府或一些相關的著名國企打過招呼?
可能性無非是兩個:
1、沒打招呼。
2、打了,但是有關方面沒興趣,或者初步價格沒談攏。於是老李頭找了美國公司。
具體怎麼樣,我也不知道。但我覺得《大公報》在聲討老李頭之間,最好在文章中把這件事寫清楚:老李頭事先給我國有關部門或公司透過氣沒有?無論是否透過氣,再往下的口誅筆伐的力道就可以更足了,尤其是在沒透過氣的情況下。
還有一個問題是:當川普在2月份、3月初氣勢洶洶地叫嚷著要收回巴拿馬運河時,老李頭的兩個港口是否得到過我國的關照?
我也不知道。
但如果得到過關照但老李不識相,那就更可以口誅筆伐了。
寫到這裡,我還是沒回答“為什麼我國的反應有點慢”這個問題,因為前後態度明顯不一致,但後面的態度顯然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那麼為什麼我國的反應有點慢呢?這個……
我們必須得承認,包括巴拿馬兩個港口在內的這全球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是一張牌,和美國對弈的牌。可能,隨著局勢的發展,之前沒有意識到這張牌的重要性

。
所以4月2日李嘉誠到底賣不賣這43個港口呢?協議金額228億美元、到手190億美元呢,可不是小數字。
李嘉誠面臨兩難選擇。
不賣吧,有違約嫌疑;賣吧,以後他在國內怎麼混?他在國內的企業怎麼做業務?
為此,必須瞭解官方的真實意圖。也就是說:
二、官方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既然這全球43個港口是一張牌,當然要儘量發揮這張牌的最大價值。要知道,4月初美國很可能對我國採取更多動作,另外就是在4月5日之前,很可能達成TikTok被美國有關企業收購或控股的協議。這是美國副總統萬斯說的,但他沒有透露談判的具體細節或潛在買家。

瞧瞧,事情都趕到一塊兒了,所以得爭取更多利益。
好嘞,接下來就是至關重要的第三個問題:
三、和記實業的全球43個港口業務,最終會不會賣給貝萊德?
對此,老鄧先提供一些資訊。
川普在得知李嘉誠要賣43個港口的訊息後,馬上發表評論說這是美國的勝利。他對巴拿馬運河是很看重的,3月初曾在白宮咆哮:"必要時不惜動用軍事手段奪回運河!"所以當他得知貝萊德買下港口後很高興。
然後,我們再問幾個問題:
假如最終收購沒有達成,是否會加劇兩個大國的緊張關係?加劇到什麼程度?東方大國是否會為了自己也不直接控制的這43個港口,讓瘋老頭川普更加怒火中燒,繼而在各種措施上繼續加碼?
也就是說,如果,如果,貝萊德收購最終失敗,總體來說,對東方大國是否真的合算?
這個問題老鄧可不敢回答,各位可以自己去想。
我們可以站在老李頭的角度想一下。
老李頭為什麼要把這43個港口賣給美國公司?原因不外乎兩個:
1、避開兩國競爭的風頭,不想引人注目。
2、川普的一系列做法正在加劇逆全球化,這些港口的業務以後很可能下滑。因此僅僅從生意角度來看,趁川普剛上臺沒多久就賣掉港口,可能像2014年開始在國內賣房一樣,走在時間前頭。
如果,我是說如果,最終沒能把這43個港口賣給貝萊德,老李頭也會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可以從國內得到多少好處或“補償”?
2、老李頭在國外還有很多業務。如果因此而導致西方尤其是美國對他有更多敵意,會對他的海外業務有多少影響?
當然,老李頭也會思考一個問題:
我們管理層的最終意圖是什麼?
權衡所有這些問題,我相信老李頭會有一個答案的。

講一個故事。
老李頭這幾十年,給國內建了第一條高速公路 —- 深汕高速,開了一所大學 —- 汕頭大學,還有無數的公益,總金額至少高達幾百億元。有人統計說高達3000億元,這個數字我不太敢信,但以他的財富量級,大幾百億肯定是有的。截止到到2025年,他在大中華區(主要是中國內地)的慈善支出,就佔其全球捐贈總額的64%。
但是他從來不冠李嘉誠的名字。這一點和另一個著名港商邵逸夫,完全不同。

比如,整個汕頭大學都是李嘉誠建立的,他付出了很多心血。就算大學名字不叫李嘉誠大學,如果把學校中心的禮堂命名為“嘉誠堂”,似乎並不為過。但他說不行,只准叫“大禮堂”。除了汕頭大學,李嘉誠還捐建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潮安醫院、潮州醫院、汕一醫院、汕二醫院,以及北大圖書館、清華大學未來網際網路技術研究中心、甘肅殘疾人康復中心等等,但他一律拒絕冠名。
有人問他為什麼在國內不冠名,他說:
“冠了以後將來再抹去,那多不好”。
對他的這句話,老鄧只能給兩個字的評論:
深邃。
只有“李嘉誠基金會“是他的名字,至今在推動國內教育、醫療、公益扶貧專案已超300億港元。

所以老鄧相信,老李頭一定會做出他認為的最妥當的決策。
再講一個故事。
三國時袁紹命令大才子陳琳寫一篇聲討曹操的檄文,陳琳領命援筆立就。文章暢快淋漓,曹操當時在許都正患頭風,看完檄文後毛骨悚然,一身冷汗,頭風馬上好了。
後來曹操打敗袁紹,抓了陳琳。手下把陳琳帶上來,曹操問他:“你小子以前為袁紹寫檄文,罵我也就罷了,為什麼要罵我祖宗?”
陳琳回答說: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啊。”(原文:“矢在弦上,不得不發。”)
一個成語就這麼誕生了。
左右勸曹操殺掉陳琳,但曹愛惜他的才華,既往不咎,還認命他當了司空軍師祭酒,後來又升職為丞相門下督。
陳琳後來成了建安七子之一,於公元217年病逝,善終。
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誰也無法阻擋中國人民繼續勝利前進的腳步!
老鄧文章,幾天一篇。天南海北,侃侃而談。設為星標,置頂方便。交流想法,參與留言。好文分享,一鍵三連。
關注本號,閱讀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