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老高來源:投資家(ID:touzijias)
全文3331字,預計閱讀需6分鐘。
DeepSeek大熱引爆中國AI,中醫的生意,來了。
投資家網獲悉,“專注解決人類疑難雜症的中醫+AI數字醫療公司”問止中醫,近日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如若順利,問止中醫有望成為“中醫AI第一股”。問止中醫成立於2018年,是一家帶有魔幻色彩的公司,創始人之一的崔祥瑞擁有美國斯坦福大學MBA學位,原本他是一位VC/PE投資人,卻愛上中醫、“自學成才”要把“中國人自己的醫學在全球發揚光大。”
美國讀書時,崔祥瑞結識了兩位同樣熱愛中醫的“海歸”好友,林大棟、張南雄。林大棟是矽谷晶片設計大牛,也是美國加州國際醫藥大學的專家。張南雄的經歷更具“傳奇”色彩,他曾作為奧運游泳選手被保送到美國訓練,拿到了斯坦福大學的碩士學位。畢業後,張南雄在矽谷完成了4次創業,50多歲時,他愛上中醫針灸,又拿下了相關專業的博士學位。
三位“中醫天才”因愛好相遇相伴,用“AI技術與中醫結合,解決人類疑難雜症。”
1
三位與中醫八竿子打不著的海外高材生,靠著愛好與執著紛紛在美國成了中醫專家,他們回到中國創業,用“中醫+AI”打開了中醫商業化擴大的想象空間,即將把公司做到IPO。
崔祥瑞、林大棟、張南雄的故事,每一個拿出來都精彩絕倫。關鍵,這三個人早期均與中醫無關。僅憑愛好,就拿到“頂級”學歷,還一起創業了。恐怕魔幻小說也未必敢這麼寫。
但這卻是真實的。三人中,崔祥瑞是問止中醫的組織者,他的經歷也很“傳奇”。在踏上中醫創業路之前,崔祥瑞是VC/PE行業的投資人。他擁有近10年私募股權工作經驗,愛上中醫後,崔祥瑞開始“自修中醫”,他閱讀大量醫學典籍發現了“中醫獨一無二的魅力”。
正是在鑽研中,崔祥瑞越發覺得,“中醫應該與先進技術結合,放大效益。”由於他做過投資人,VC/PE又是一個“前瞻市場”,崔祥瑞很快就理清了“中醫技術化、平臺化”發展脈絡。他想到了兩位熱愛中醫的好友,林大棟、張南雄。他們二人在各自方向,各有所長。
林大棟是一位技術大牛。他早年在矽谷搞晶片設計,名聲大噪。一些美國新生代科技創業者,把他當做“導師”。林大棟則在全球多個巨頭擔任過研發工程師崗位。長期久坐、腰痠背疼,林大棟嘗試用中醫輔助養生,久而久之他愛上中醫,把中醫學當成持續進修的一門學科。
他的學習能力超強,自從進修中醫,林大棟“天賦”釋放。最“傳奇”的一幕是,他在美國加州國際醫藥大學做到了碩士學院教授,以“善用經方、針藥並施”聞名矽谷。那批向他請教技術的美國新生代科技創業者,又變成了中醫“患者”,把“幹中學”發揮到極致。
受崔祥瑞之邀共同成立問止中醫後,林大棟的主攻方向是自研“中醫+AI”的“中醫大腦”。另一位共同創始人張南雄,更為“傳奇”。他是一位體育健將,曾作為奧運游泳選手被保送到美國訓練,18歲被保送到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鑽研數學,後進入斯坦福大學攻讀理學碩士。畢業後,張南雄在矽谷連續創業,涉足賽道廣泛,先後4次在汽車、電子、晶片、物聯網領域創業,50多歲時,張南雄拿下了美國國際醫藥大學針灸及東方醫學博士學位。
三位“中醫天才”一臺戲,他們開啟了歸國創業之旅。
謹防走丟,請關注“經財時新”
2
海外中醫是稀奇醫學,國內中醫競爭激烈。
問止中醫成立之初,崔祥瑞、林大棟、張南雄在公司發展方向及定位上,有過深度思索。崔祥瑞覺得,國內中醫市場雖然潛在使用者龐大,但競爭也很激烈,尤其是在養生保健方向,創業門檻低、參與者眾。“選就選個別人難做的方向”,於是他們把目標放在了重症治療。
重症治療其實是西醫擅長的方向。問止中醫偏偏迎難而上,用AI技術攻堅重症治療。2019年,林大棟帶領團隊研發的“中醫大腦”正式投入使用,問止中醫開設了首個線下門店。
“中醫大腦”究竟是什麼呢?簡單來說,“中醫大腦”就像一個擁有“醫學百科全書”的智慧專家,自我訓練的資料庫、AI大模型。類似“醫學版的DeepSeek”。根據問止中醫公佈的資料,“中醫大腦”已積累超過億級引數及超過10000首方劑,涵蓋3000多類病症。
“中醫大腦”的強得到了專業背書。“是中國內地首個及唯一透過一家三甲醫院臨床一致性研究的中醫人工智慧輔助診療系統。”“中醫大腦”效率很強,累計服務超10萬名患者。
2021年,為進一步深入中醫研究。崔祥瑞搞出了一箇中醫社群平臺“精一書院”。這個社群平臺有點像“中醫版今日頭條”裡面彙集了中醫專家、中醫愛好者、內容創作者等。截至2024年9月,“精一書院”已累計吸引超22萬個成員,號稱“全球最大的中醫社群”。
一邊做“智庫”,一邊做社群平臺,另一邊問止中醫還涉足了早期“否定”的養生保健。推出了新品牌問止輕養。“中醫融入養生,推出食用草藥粉、草本個護等中醫養生產品。”
三位共同創始人的商業頭腦、邏輯思維太厲害了。“選一個最難的方向,再降維打擊,最後逐步打通中醫全產業鏈生態。”當然,問止中醫的商業化野心遠不止於此,公司要把線下門店、診所開遍全國。想實現這個宏偉規劃,首先要有足夠多的資金,融資是重要一環。

融資環節上,幹過投資人的崔祥瑞,有著豐富的機構資源。問止中醫在2018年、2019年、2024年,完成了A輪、A+輪、B輪合計超2100萬美元融資。國內“頂流”早期投資機構真格基金、藍馳創投是主要參與者。不過,對於一個有著VC/PE資源的崔祥瑞來說,問止中醫融資的錢,不算多。且在2020年-2023年間,公司未獲融資,直到2024年才獲得融資。
這背後反映出了兩件事。一,“醫療+”的故事投資人聽煩了,尤其在醫療行業進行整頓後,投資醫療成了一件高風險的事。二,問止中醫涉獵廣泛、線上線下結合,本質是一家“重資產”公司,這類公司前期要有很大投入、週期長,投資人能否得到高額回報充滿疑問。
所以,即便有三位“傳奇”創業者坐鎮,問止中醫的融資之路依舊沒那麼順利。
3
融資不順的情況下,問止中醫把融資希望寄託到了二級市場的股民身上。
伴隨DeepSeek大熱及中國AI火爆,問止中醫抓住時機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衝刺“中醫AI第一股”。如若順利IPO,問止中醫的融資通道就徹底打開了,以實現“生態覆蓋”。
那麼,“中醫+AI”是不是一門賺錢的好生意呢?問止中醫的招股書給出答案。資訊顯示,問止中醫目前的收入分為三個層面,即中醫醫療服務、中醫生活產品服務、“中醫大腦”訂閱服務。2022年、2023年、2024年9月,問止中醫分別實現營收6216.9萬元、1.89億元、1.73億元,3年合計收入約4.2億元。對應利潤分別為-1.54億元、-1.94億元、-5572.1萬元。
從財務資料上看,問止中醫仍是一家虧錢公司,但營收幅度逐年增長、虧損收窄。營收構成方面,中醫醫療服務佔據主導,貢獻收入對應年份分別為5042.1萬元、1.67億元、1.55億元,佔各期總收入比例為81.1%、88.5%、89.4%。對於強調“中醫+AI”的問止中醫而言,中醫醫療服務比重過於高了,說明該公司目前還是靠“中醫線上診療給患者治病創收”。
其它的中醫生活產品服務、“中醫大腦”訂閱服務合計營收佔比10%,遠遠無法支撐公司運營,也是公司兩大“燒錢”業務,可與AI融合的“中醫大腦”在當下中國AI風口來臨之際,是個充滿“想象力”的前沿方向。只是該方向需要資金“燒”,估計只能寄希望於IPO。
中醫醫療服務在國內中醫賽道不算是個新鮮業務。問止中醫的中醫醫療服務優勢是,中醫能結合AI提升效益。根據資料,問止中醫建起了一支由83名全職中醫組成的隊伍,他們是中醫醫療服務的中流砥柱。83名全職中醫可透過“人機結合”的方式給患者提供高價值服務。
要是這麼看,問止中醫的83名全職中醫很賺錢,他們輔助貢獻了近90%的公司收入,3年合計給公司賺了約3.7億元。公司的支出成本,除了他們的工資、提成,大頭都拿去搞“智庫”、平臺、開店了。一位長期關注醫療的媒體人認為,“中醫方向,最值錢的是中醫。”
“網際網路+醫療”時代,的確如此。線上平臺的價值是打破地域性,方便醫師出診。AI時代,這種關係是有所變化的,不僅僅是方便出診。“智慧的價值是,放大醫師診治能力,精準治療。”由此看來,問止中醫做的事,很有市場前景。但擺在問止中醫面前的難題,不少。
太依賴中醫醫療服務了,且醫師水平參差不齊,高薪挖人屢見不鮮。好在,問止中醫把AI技術看得很重,虧損也要投入研發。但願,問止中醫IPO旅途順利,“中醫+AI”普惠萬家。
加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