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極速財訊
三年3.7億營收,近90%收入來自83名全職中醫——問止中醫用“人機結合”的標籤打造了一場中醫與AI的跨界狂歡。
然而,光環之下,質疑聲此起彼伏:年輕醫師坐鎮、研發投入不足、股東套現近2億、患者投訴療效存疑……這家自稱“中醫AI第一股”的企業,究竟是靠技術革新推動中醫復興,還是借AI之名上演資本收割?
當“斯坦福學霸”創始人套現離場,當“菜鳥”醫師開出天價藥方,這場“中醫+AI”的豪賭,到底押注的是行業未來,還是投資人的智商稅?
01
跨界創始人:資本操盤手的中醫夢
問止中醫的創始人崔祥瑞,被市場稱為“斯坦福學霸”與“資本操盤手”,但他的履歷與中醫的關聯近乎空白。

問止中醫創始人崔祥瑞
崔祥瑞本科主修生物技術,後於斯坦福大學攻讀MBA,職業生涯始於聯合利華管培生,隨後在和君資本、灃盈資本擔任合夥人,專注於醫療健康投資。在外界看來,他的角色更像是“商業架構師”,而非中醫傳承者。
而問止中醫的另外兩個聯合創始人林大棟及張南雄,雖然有中醫背景,但二人是在美國所學的中醫,而且還都是“半路出家”。
林大棟早年在矽谷從事晶片設計工作,曾擔任過全球多個巨頭公司的研發工程師。因長期久坐導致腰痠背疼,他嘗試用中醫輔助養生,由此逐漸愛上中醫,並在美國加州國際醫藥大學進修,最終成為了碩士學院教授,以 “善用經方、針藥並施” 聞名矽谷。
而張南雄曾作為奧運游泳選手被保送到美國訓練,後進入斯坦福大學攻讀理學碩士。畢業後,他在矽谷完成了 4 次創業,涉及多個領域。50 多歲時,他愛上中醫針灸,並拿下了美國國際醫藥大學針灸及東方醫學博士學位。

中醫作為一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理論體系的醫學學科,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而問止中醫的三位創始人“半路出家”,因此遭到不少投資者質疑其專業性。
02
股東套現疑雲:員工低價入股被質疑利益輸送
極速財訊發現,問止中醫的股權變動史,堪稱一場“資本盛宴與撤退”的教科書案例。
問止中醫聯合創始人張南雄在公司成立後不久兩次大規模減持,持股比例從22.2%降至0.19%,近乎清倉。第一次是在2019年4月22日,問止中醫自TCMInnov(張南雄全資控股公司)以名義代價回購872.82萬股。此次回購是以張南雄決定專注於其他個人事務並停止參與本集團業務為由而作出。
第二次減持是在 2022年1月14日,問止中醫再次以30萬美元從TCMInnov回購了375萬股。
而除了張南雄,另一位早期股東李海文同樣在2022年選擇徹底退出,因此也引發市場對“內部人士不看好前景”的猜測。
更引人注目的是,2024年7月,問止中醫以每股0.0001美元(近乎免費)向員工持股平臺配發724萬股,涉及三名非高管人員,突擊入股一直是交易所審查的重點,此舉也被媒體質疑存在“利益輸送”的嫌疑。
不僅如此,在問止中醫最後一輪融資前,於2024年5月21日,公司向崔祥瑞以及林大棟以0.0001美元/股的分別向二人所控股的公司配發及發行1500萬股和1030萬股。
要知道,2024年11月22日,問止中醫在IPO前的最後一輪融資,每股的價格是1.96美元,二者相差近2萬倍。相當於兩位創始人在IPO,以不到1萬元的投資,瞬間分別獲利2億元和1.47億元。

股東套現與IPO前股東突擊入股的操作,與創始人宣稱的“中醫復興使命”形成鮮明反差,因此,不少投資者對於該公司IPO上市目的存在擔憂。
03
研發投入不足:AI神話與“輕研發”的泡沫
從經營情況上來看,問止中醫以“中醫AI大腦”為核心賣點,但其研發投入卻顯寒酸,市場質疑其本質是“用營銷包裝技術短板”。
當下AI領域,動輒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年薪屢見不鮮,而問止中醫在過去幾年的研發投入卻顯得相對微薄。根據其招股書,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問止中醫的研發費用分別為539.4萬元、903.7萬元和839.9萬元,分別佔當期總收入的8.7%、4.8%和4.9%。相比之下,其銷售費用則更高,分別為872.5萬元、2514萬元和1852.3萬元,因此,這種現象引發了外界對中醫AI研發門檻的質疑。
此外,極速財訊發現,問止中醫銷售費用中佔比最高的是促銷、品牌推廣及營銷費用,該部分費用每年佔公司銷售費用90%以上。

AI兜底,“菜鳥”醫師也能開天價藥方?
不僅如此,問止中醫創始人崔祥瑞測曾公開宣稱“中醫被嚴重低估”,認為中醫是一個價值投資的“窪地”。然而,問止中醫的團隊構成卻引發了外界的關注和討論。
問止中醫招股書提及,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共有195名醫師及其他醫療專業人員,其中,醫師總數為83人,而這83名全職中醫,輔助貢獻了近90%的公司收入,3年合計給公司貢獻了3.73億元。
此外,據問止中醫官方微訊號釋出的資訊,其醫療團隊由多名全職醫生組成,平均年齡僅為28歲,以應屆中醫學碩士畢業生為主。
這種年輕化的團隊構成在一定程度上與崔祥瑞對中醫行業深厚底蘊的描述形成了鮮明對比,也引發了外界對其團隊經驗和專業能力的質疑。
前不久,有使用者在某平臺上投訴稱,自己的父親是慢性白血病,心火旺,虛勞,然而問止中醫的醫生給開的方子裡面有人參當歸等大補藥,自己父親吃了上火難受,嘴唇爛,該醫生叫藥量減半繼續吃,還是上火嚴重,身體難受。“我爸把藥丟了,客服死不承認是自家醫生水平問題,說有可能是病人情緒問題推卸責任。要求退回掛號費200元,藥費939元,會員卡100元,並賠禮道歉,是自家醫生經驗少,水平差,20-30左右的年輕醫生,敢收200元掛號費,就這水平?。”

問止中醫的IPO之路充滿了爭議,如何在資本運作與中醫傳承之間找到平衡,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關鍵。隨著AI技術在醫療領域的不斷深入,問止中醫能否真正實現“中醫復興”,仍有待市場和時間的檢驗。

當東北把松花江的冰、長白山的雪、漠河的冷都標註上“可開發價值”,當南方把東莞的流水線、杭州的直播間、深圳的實驗室都接入“東北冰雪作業系統”,中國冰雪經濟將誕生真正的王者邏輯。
這也是冰雪長白 東風日白 2025(第三屆) 長白山論壇所追求的敘事:在東北振興與民企突圍的雙重追問中,打造中國商業文明的“精神地標”,透過有筋骨、有溫度的敘事,讓區域經濟故事成為讀懂當代中國的最佳註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