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小學二年級,英語零基礎,打算做一些英語啟蒙。但是父母英語不太行,準備找一個輔導機構,找我幫忙出出主意。我給她做了一個計劃,也順便整理了我自己用過比較好用的一些工具,也分享給大家。
確定啟蒙目標
首先我們要確定啟蒙階段的主要任務。啟蒙階段的主要任務是learn to read,就是從零基礎發展成能夠認字,能開口,能自主閱讀,並且有興趣長期聽讀英語。
這個看上去比較簡單,但是也不好做。
簡單是因為它沒有具體的數量目標:不要求掌握多少單詞,也不要求必須發音標準,也沒有讀書量的要求。
不好做,則是因為最後一個目標——建立對聽讀英語的興趣和習慣。要滿足這個目標,需要家長有執行力,並且注重長期效果。而這個長期不只是啟蒙期,也不只是小學階段,是比這更遙遠的長期。興趣和習慣,才是真正推動孩子長期堅持英語學習的動力。
要實現啟蒙階段的目標,我建議分兩個階段來做。
第一階段:自己摸索
最開始,我強烈建議家長自行摸索一段日子,幫助孩子去接觸英語內容,建立基本的英語單詞和聽讀基礎。這個時間大致三個月左右即可。
為什麼要自行摸索呢?因為英語學習非常依賴課外積累,也就是說光上課是不夠的。如果一開始就把孩子送到興趣班,家長很可能會覺得失望。因為零基礎的孩子,在課堂上都是唱唱跳跳,真正學到的單詞和句型沒幾個。
大家眼中的唱唱跳跳實際上是主流英語教學法,也就是TPR,全稱Total Physical Response,中文翻譯成全身肢體反應教學法。這種教學法,是讓教師透過自身的身體語言將教學中的單詞、句型及兒歌、遊戲等表達出來。如此,學生不透過母語翻譯光靠動作就可以理解教師的語言。這種教法非常類似母語學習。
但是家長不認。因為感覺沒效果。沒有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課後沒有做額外到聽讀積累,而不是因為老師不專業。
為此,我們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聽讀興趣和習慣。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找老師指導。先這樣做一段時間,做父母的就比較容易理解英語教學的難度,不會強求立竿見影的效果,同時對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課程也有了想法。另外,習慣培養起來了,上課更容易理解,而且可以跨越零基礎的班級。省時省力省錢。
那具體怎麼做呢?可以做五件事。
1 看書
英語學習是一個長線任務,需要做長期規劃。我建議先了解一下孩子從零基礎開始啟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問題,如何解決?未來可以發展成什麼樣?最好的辦法是瞭解別人的經驗和教訓以及專家的意見。
雖然這方面的資料很多,我還是推薦蓋兆泉的書——《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這套書總共有兩本。蓋兆泉不僅是外研社的編輯,作為家長也有給孩子英語啟蒙的經歷。也因此,她可以從專家和家長兩個角度來介紹如何幫助孩子學習英語。
2 買書或者電子書。
分級讀物裡,最受歡迎的是Raz-Kids(https://www.raz-kids.com/)。

這是一套電子閱讀系統,提供了從零基礎開始的分級讀物。因為內容豐富而在國內廣受歡迎。甚至國內有人印刷成冊售賣。
Raz-Kids的優點是家長容易自行操作。電子閱讀系統提供了激勵方案,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跟讀方式也解放了家長。也有人採用紙書和點讀筆的,同樣可以達到效果。
Raz-Kids另外一個好處是起初級別非常簡單,屬於完全的零基礎。同時由於使用的人相當多,所以你可以和別的家長交流使用經驗。
這類分級讀物相當多,還有牛津樹系列、海尼曼、大貓英語等等。但是無論選擇哪種分級讀物。我都建議買帶點讀筆的,並且起初最多買三個級別。這樣可以先測試一下孩子對讀物的興趣和適應程度。如果確實不錯,再接著買也來得及。有點讀筆的話,就可以讓孩子自己跟讀。
這些讀物文建議每天閱讀。比如可以每週選擇十本書,每天都讀,每本書讀至少2遍。就這樣至少讀一週,然後再換新的十本書。當然具體是否採取這個頻率和讀書量,還要看孩子的情況。
3 看動畫片
孩子只靠圖片來理解單詞或句子是不夠的。能夠讓孩子保持興趣,並且能理解更豐富的資訊,肯定是動畫片。
如果從教學來看,最適合零基礎啟蒙的動畫片是Big Muzzy。

這是BBC出的教學動畫片,除了英語還有西班牙語等語言版本。它的特點就是語速慢、句型簡單、單詞復現率極高,情節誇張有趣。這樣學起來,難度小,孩子也不容易牴觸。
很多家長喜歡《小豬佩奇》,還有的選擇英文版《西遊記》動畫片。這些動畫片對於零基礎的學習者來說,難度非常大。孩子也許會看,但是其實不容易看懂,不適合做零基礎的教學。
當然,看英文動畫片也不單為了學習。只要孩子感興趣的,聽不懂所有的單詞和句子,一知半解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從這點來說,選擇《小豬佩奇》和《西遊記》也沒有問題。你完全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盡情挑選動畫片和電影,只要家長不要求孩子都懂,並且孩子不厭煩就行。
4 遊戲APP
光讀書和看影片還不夠。因為這兩者互動性太差。語言學習還是要有互動性。對於啟蒙期的孩子而言,APP是比較有用的。我用過比較好的APP有Starfall和Khan Academy Kids。


這兩個APP都既有教育功能又充滿趣味。前者有付費和免費兩種模組,後者是全免費的。由於要使用電子裝置,每天玩的時間最好有所控制,比如15-20分鐘左右。
5 聽書或者歌
在孩子具有一定的詞彙量後,可以讓孩子聽音訊。我會推薦用喜馬拉雅來聽,因為內容很豐富,容易選擇。早期聽音訊不如看影片、讀書或者玩APP,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聽音訊會成為接觸英語最主要的方式。
第二階段: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繼續學習
聽讀三個月以後,家長就對孩子的英語學習到底缺什麼有想法了。這時候再去找老師,心裡會更有底。
找老師,主要有三個目標。
在具體的技能方面,啟蒙期的主要任務學習自然拼讀規則和口音的培養。自然拼讀作為是一種英語教學法,可以幫助孩子掌握字母和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則,從而順利朗讀和拼寫。
小朋友的口腔肌肉還沒有完全長成,這個時候很容易培養出一口標準的發音。所以最好能找外教或者發音標準的中教老師。
其次是幫助你糾偏。因為此前是家裡自己給孩子啟蒙,肯定有不專業的地方。老師幫助糾正一下比較好。
第三就是提供英語學習的持續動力或者說環境。有老師督促和同伴共學,學起來也會更積極。
那麼如何選擇輔導班呢?我之前在BetterRead上寫過《要不要學新概念,相當於要不要吃餃子》,談過我對於教材選擇的看法。有的家長特別關注教材。但實際上,教材遠遠沒有老師和同學重要。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試一堂課。如果孩子喜歡上課,也能說出一兩點上課的收穫,就可以了。
那麼,選擇中教還是外教呢?
我覺得各有各的好處。中教的優勢是更容易和家長溝通,對於英語不太好或者對於英語教學不瞭解的家長來說,能夠溝通是很重要的。第二個優勢是中教很重視課後學習。中教會佈置作業,或者佈置打卡,還會提供課後督學。這樣就幫助家長維持了課後的學習。
外教的好處是,外教對於語言學習的想法更貼近兒童。他們不會佈置作業也不會強調作業,更注重互動,所以更容易受孩子歡迎。他們的教法和做法更適合啟蒙期的孩子。但是外教不注重課外學習,更不可能幫助你督學。
但是,無論是選擇哪個機構和老師,對於啟蒙而言,真正有效的依然是課外的大量聽讀。
舉例來說,由於自然拼讀的規則不算太多,很多英語教學機構將其打造為價格低廉的短期課程,用來吸引家長。但實際上,非母語的環境下學習自然拼讀並不容易。因為學習自然拼讀的前提就是有大量的聽讀積累,學習過程中還必須伴隨長時間的聽讀,才能真正用上理解和運用規則。
總之,即便有老師,家長還是得做一些努力。教育這件事,你要花錢,更要花時間。指望只花錢不花時間是不行的。在孩子學習的關鍵時期不花錢也是不行的。
當然,我並不是說老師不重要。在整個英語啟蒙過程中,老師起到了引導和提高興趣的作用,尤其是後者。不要小看興趣,興趣決定了孩子是否可以堅持聽讀,並且去進階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需要使用其他什麼工具呢?我介紹一下自己用過比較好用的兩個工具。
1 自然拼讀繪本
自然拼讀的繪本是專門製作的。裡面的文字很像順口溜,自有韻律,朗朗上口。
Bob Books是我用過非常好的自然拼讀繪本。

這套書特點就是非常簡單。句子和繪圖都簡單到潦草的階段,單本書也極薄,但是非常適合幼兒園和小學低齡段的孩子。這套書的作者本人是幼兒園老師,開發出來就給學生用,用了成熟了再出版,效果很好。
其他還有USborn的系列自然拼讀繪本,畫風活潑可愛,很吸引孩子。
2 自然拼讀APP
我用過最好的是SmartyAnts。

這是一個學習自然拼讀的APP。和starfall相比,Smartyants的年費更貴一點,但是功能很多,進度也比較深。比如它的互動遊戲更多,而且有大量適合男孩的遊戲,比如足球、賽車等等。Smartyants也可以實現個性化學習,會先測試孩子的英文水平,再有針對性地推送相應的互動學習模組。另外,Smartyants非常注重閱讀和朗讀,有專門readers’ theater模組,引導學生以戲劇演練的方式學習。
貴在堅持
工具有了,步驟有了。我還想提醒各位爸爸媽媽的是,成功的關鍵在於堅持。
因為沒法一口氣吃成胖子。
以我們家小朋友為例,從大量聽到真正能開口說比較完整的一段話,大概有三年時間。很多人抱怨孩子半年都不開口,其實不必著急。
如何才能堅持呢? 減少門檻,降低期待。要求不高,事情不多,就容易堅持。總體來說,有三要三不要。
要做:
1 每天至少30分鐘。30分鐘可以包括看影片,也可以包括聽英語,也可以讀英語,全部加起來30分鐘即可。你說要長一點行不行?行。只要不少於每天30分鐘就可以。
我經常看到家長一天4個小時,堅持兩個月,然後放棄了。這還不如一天30分鐘,搞上一年呢。
2 記錄每天的英語學習時間。
記錄才能夠堅持。我自己的做法是記錄每個月孩子的英語聽讀情況。也有家長用APP來記錄。這些都可以。
3 尋找大量豐富的語言材料。
很多媽媽會糾結於難度、載體。比如希望找難一點的,或者希望找繪本而不是影片。其實,關鍵在於孩子的興趣。難度低一點高一點不是特別重要,是影片還是音訊還是繪畫不是特別重要。因為語言材料主要在於豐富,而不在於提前學或者完全理解。量大、持續才是王道。
不要做:
1 不要混很多群。新手家長特別喜歡混群。
加入一兩個英語學習的群,如果能夠了解一些專業意見,或者家長的經驗教訓,或者傾吐煩惱互相勉勵,都挺好。
但是混太多群,則只能增加焦慮或者激發囤積欲。你看別人都學到什麼地步了,就特別擔心自己做得不對;或者看別人用什麼,自己也想去下載或者購買。其實,把混群的時間用於陪伴孩子,效果更好,心情也更好。
2 不要放棄。
很多家長會特別擔心自己上的量不夠,難度不夠,沒有報班或者找的老師不好。但是語言學習實際上是一個持久戰。語言學習一要量大,二要長久。偶爾少學了或者忘記也沒事,關鍵是長期堅持。少量持續,比偶爾大量的學習要好得多。
3 不要太關注短期效果
因為不知道孩子到底學沒有到,家長都會非常關注短期效果。比如讀完繪本,必須讓孩子全文複述,否則就不給孩子讀其他繪本;會複述還不夠,必須要背誦全文;會讀會背還不夠,必須要精讀要分析。
其實,對於啟蒙期的課外英語學習而言,這三件事都不是必要的。不必複述、不必背誦、不必精讀。
因為這些做法對於啟蒙和平時的語言浸泡而言,都沒有很大的必要。這些都是在英語到了一定階段上精讀課才做的事情,而且。在啟蒙階段就強調短期效果,很容易打擊孩子的聽讀興趣,反而得不償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