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到!除病根的絕佳時機!記住“吃4樣忌3事”,去暑毒,趕百病,安穩度伏天!

中 伏
今年的中伏時間是
2023年7月21日-8月9日
共20天
今天是7月21日,是踏入中伏第二天,此時氣溫將會達到最高峰,是全年最熱的一天。
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今年的中伏比較特殊,因為從7月21日進中伏,到8月9日進末伏,這期間有20天,意味著在中伏之後還會再閏一箇中伏,將中伏的期限延伸到20天。
這種現象俗稱“雙中伏”或“倆中伏”。
中伏時節氣高溫悶熱,且是雷陣雨最多,易挾溼。暑溼之氣乘虛而入,最易使人心氣虧耗,尤其老人、體虛氣弱者,往往會引發苦夏、中暑等病。
所以,大家在中伏一定要多加註意這三忌、多吃四物,健康過中伏。
過好中伏,一年身體健康無病痛!
中伏別忘“吃四物”
01
 吃伏肉——羊肉 
伏天一碗羊肉湯,不用醫生幫”,羊肉一直都是熱性食材,也是溫補的好食材,中伏來上一碗羊肉湯,喝的渾身大汗淋漓,出一身透汗會感覺特別的舒服愜意。
【推薦菜譜:冬瓜羊肉丸子湯】
所需食材:冬瓜、羊前腿肉、蛋清一個、蔥薑末、鹽、胡椒粉、料酒
1.羊肉剃去白色筋膜斬剁成餡,冬瓜挖去瓜瓤去除外皮後切成薄片。
2.鍋中入油爆香蔥薑末,下入冬瓜用小火煸炒至冬瓜變軟出水,烹入料酒去除冬瓜的草腥味後添湯。
3.羊肉餡中加入蔥薑末、鹽、胡椒粉和一個蛋清攪打上勁,鍋中湯汁似開未開時用虎口把羊肉餡擠成小丸子入鍋。
4.丸子全都下鍋後用手勺輕輕推散,定型變色後開大火,大火燒開後撇淨浮沫,加入鹽和胡椒粉調味後即可出鍋。
家裡熬羊湯比較耗費時間,而且也容易讓廚具沾染羊羶味,做羊肉丸子省事快捷還美味,不妨經常做給家人吃。
02
吃伏葉——紅薯葉
過去,紅薯葉在農村比較廣泛, 後來它的營養價值被越來越多人認可,才成為了如今深受人們歡迎的一樣綠葉菜,民間還稱其為“蔬菜皇后”。

紅薯葉是紅薯藤的葉子,也叫地瓜葉,伏天炒上一盤紅薯葉,口感鮮嫩爽口,還十分下飯。


【推薦食譜:蒜蓉地瓜葉】
食材準備:紅薯葉1把、大蒜3瓣、食鹽適量
1、取紅薯葉的嫩葉和嫩莖,將葉柄的絲撕掉,放入流動的清水下衝洗幾遍洗乾淨,然後瀝乾水分;大蒜切末備用;
2、熱鍋加油,放入蒜末炒香,再倒入紅薯葉,全程大火快炒,炒至紅薯葉斷生後,加適量食鹽,炒勻即可出鍋。
03
吃伏米——小米
小米入脾、胃、腎經,能健脾和胃,經常作為夏日滋補食品,對於補氣血有很大的幫助。
【推薦食譜:粗糧小米粥】
1.新鮮的紅薯葉一把,摘下一點嫩的芹紅薯葉放在盆中清洗乾淨,準備一點小米,提前用清水浸泡,小米多泡一會兒更容易煮熟。
2.生薑一小塊切成薑末,大蔥白一小段切成蔥花,胡蘿蔔半根切成胡蘿蔔粒,再準備點雞肉絲備用。
3.鍋內燒油,油燒熱以後倒入雞肉絲,炒至雞肉絲髮白,倒入準備好的蔥姜胡蘿蔔粒,翻炒出蔥姜的香味,加入適量的清水,開中火把水燒開,再轉為小火,倒入浸泡好的小米。
4.小火煮10分鐘,煮至小米變軟,加入食鹽4克,雞粉2克來調味,出鍋前放入準備好的紅薯葉。
5.好了,一道清淡補氣血的粗糧小米粥就做好了。
04
吃伏莖——山藥
一年四季,山藥都是非常受歡迎的食材,它本身藥膳同源,既有健脾養胃的食療效果,又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夏天常吃能夠補中益氣、增強免疫力是滋補脾胃降春燥的首選佳品

【推薦食譜:清炒山藥木耳】

1.提前泡發的木耳撕成小朵;
山藥削去外皮、切成菱形片,放清水裡泡上,再加一些白醋省的氧化變黑;
再切點紅椒片用來搭配顏色。
2.鍋內燒水,加入一勺食鹽入底味,倒入一點植物油防止營養流失。
水燒開以後放入山藥快速焯水一分鐘左右,把木耳和紅椒倒入鍋中,繼續焯水10秒鐘倒出來,快速用清水沖洗乾淨,以免食材回軟。
3.鍋內燒油,油燒熱以後把山藥、木耳、紅椒瀝乾水分一起倒入鍋中,配菜下鍋時一定要瀝乾,否則會造成油花四濺。
加入食鹽2克,雞粉2克,白糖少許提鮮,開大火快速顛鍋翻炒化開調料,再勾入一點水澱粉增加調料的吸附力,淋入少許明油提亮色澤,翻勻以後即可出鍋裝盤。
中伏三忌
1
忌晨練
三伏天最忌諱晨練,夏天老人的血壓較高,早上鍛鍊身體,很容易發生危險。
三伏天健身一定要講究方法,可以在傍晚時分,做一些不劇烈的運動,比如散步、太極拳,稍微出汗即可。
2
忌貪涼
雖然中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但是陰氣已顯,冷飲、瓜果生食儘量少吃,否則很容易損傷脾胃。
空調不要直吹,溫度最好不要低於28度。不要用冷水洗澡,睡覺的地方不宜過涼。
如果用涼水洗澡,人體的熱汗散發不出來,憋在身體中,很容易生病。
3
忌大喜大悲
夏季雨水和炎陽交替,悶熱的天氣讓人的心情煩躁,此時心血管的壓力較大。
年紀大的人,一旦情緒激動,很容易損傷心臟,所以,夏天一定要注意清淨養心,控制情緒。
中伏養生做好5個1
1、一杯熱茶——補鉀
伏天給身體補充水分還不夠,需適當補點鉀。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教授黃連珍表示,持續的高溫天氣,人體大量出汗,會導致體內缺鉀,倦怠無力,體力和精力下降,因此,日常膳食中適當補鉀很重要。茶葉中富含鉀,喝茶解渴的同時,還能幫助消除疲勞。
2、一碗豆湯——三豆湯
夏天受暑溼影響,很多人會胃口不好,而很多豆類具有健脾祛溼的作用。
原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王玉梅推薦給大家一款三豆湯(赤小豆、綠豆、黑豆)。將豆子泡幾個小時後,用小火慢熬至豆煮爛,就做好了。
3、一次泡腳——保健
睡前熱水洗腳,能調補陰陽,溫通經絡,安神養心,升清降濁,健脾和胃,減輕苦夏的症狀。
建議每晚臨睡前用45℃左右溫水浸泡雙腳,水淹沒踝關節處。每次浸泡15~20分鐘,以感到微微出汗最好,千萬不要大汗淋漓哦!
4、一次敲打——緩解肩頸痛
把手抬起來,握拳,對敲雙手後溪穴。每天有空就可以敲,尤其在下午1-3點氣血流注於小腸經的時候,敲夠200下,效果更明顯。小腸經起於小指,沿著手臂的外側後緣上繞到肩胛處,所以它能調理頸肩問題。
5、一個溫度——26℃
西北醫院幹三病區副主任醫師權曉娟表示,夏季吹空調,較適宜的溫度為26℃以上,且室內和室外溫差最好不要超過8℃。如果溫差太大,容易造成頭暈、咳嗽流涕等不適症狀,嚴重時易引發中風等併發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