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罵留學生了,我們不是董小姐

這幾天,協和董小姐事件在網路上刷屏。桃色緋聞、手術事故、特權疑雲、家世背景、速成博士……全網像在看一部醫療階層宮鬥劇
可對於有過或是正在經歷美本留學的我們來說,最難受的地方,不是劇情,而是評論區。
你看看這就是真相,美本回國就是鍍金!” “巴納德?文理學院的也能上協和?” “果然國外混幾年,還不是回來靠關係。” “有錢就能上的大學能跟北大比嗎?”“那是名媛培訓班吧!”“估計就是哥大的後宮”
看到這些,像小編這樣的辛辛苦苦讀美本的普通人,有點說不出話。因為我們太清楚,她的履歷,和我們的,完全不是一個系統
她不是留學生的縮影,是特權路徑的產物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董小姐的巴納德協和4+4→規培醫生這條路徑,從一開始就是為極少數人量身定製的。
她是特例,不是代表。
她的本科就讀於巴納德學院(Barnard College),這所學校是哥倫比亞大學的聯盟學院,文理學院出身的學生在國內本就常常不被理解,常常要被補一句哦,是哥大旁邊那個。但它的錄取率極低,課程強度大,學生普遍拼命努力——只是這些努力,與董小姐最終的協和博士身份,其實沒有多少直接聯絡。
她是怎麼從一所文理學院跨進協和醫學院的博士專案的?靠的不是從大一開始規劃的科研經歷,也不是實習實操的長期積累,而是那條叫“4+4”的特殊路徑。
“4+4”本來是試圖借鑑美國醫學院體系的跨專業人才通道,強調多元背景+醫學轉向,理論上確實可以給一部分理工科或文社科背景的學生提供醫學轉型的可能。
但問題是,這條通道本就小眾,標準不夠公開透明,能否成功落地很大程度上仰賴推薦人、身份背景、資源投入,極容易變成有門路者優先的快車道。
她的問題不是去過美本,問題是她回國之後,有人一路給她開了綠燈。從跳過規培輪轉,到跳過嚴謹的科研路徑,從論文拼貼,到實操事故,層層漏洞暴露的,不是留學生的學歷問題,而是她所代表的那一套只要有人帶路,就能直通核心的路徑邏輯
說到底,這是特權的劇本,不是留學的劇本
真正的美本留學生,是怎樣過日子的?
我們認識的美本留學生,過得都很”——不是含金量水,而是淚水的水
他們在高中熬過APACTSATCommon App,一邊上課一邊準備申請,眼睛幹了三個月;他們在凌晨2點的圖書館讀完一整本sociology原著,只為趕上早八的reading quiz他們租過最便宜的宿舍、打過最低薪的工、算過獎學金到賬日與交房租日期之間的空窗期;他們卷實習、卷科研、卷選修,不是為了鍍金,而是能夠在任何地方有站得住腳的能力。
有人在gap year去做志願者,有人上五門課同時打兩份工,有人畢業了卻還在海投簡歷,沒有一條迴音
他們可能沒有體制內的起點、也不是誰誰誰的女兒、從沒聽說過哪個院士會為他們發論文以及發話。
但他們,才是真正構成美本留學的主流
 “美本含金量”不是靠關係,是靠硬撐 
這些天,有些人把矛頭指向美本,彷彿留學變成了一種需要審判的奢侈。
可現實是,絕大多數人去美本讀書,不是為了回國走捷徑,而是為了能擁有一個獨立的學習成長機會、為了能夠去到更適合實現自己夢想的地方
他們中的很多人,家境並不算非常優渥,甚至申請時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要去能夠有獎學金的學校
他們花四年或是五年念一個專業,不是為了走後門,而是為了少犯錯。
他們寫20頁的final paper、改無數遍的PS、面試被拒五次仍堅持改簡歷——不是為了含金量,是為了有一技傍身
這才是含金的本義。
 別讓董小姐,毀了大家的努力 
董小姐事件當然該查,該追責,該問到底。
她的論文是否拼湊?規培是否合規?是否有人為她代寫?是否有人動用了人脈保她上崗?——都應該查。
但請在查的時候,也別忘了:她不是美本留學生的縮影,她是特權路徑的濃縮物
別因為一個人的通行證,否定了一群人的簽證;別因為一個關係鏈的奇蹟,就覺得所有留學生都在走捷徑。
在那些沒人關注的凌晨三點,圖書館燈光還亮著,那是普通留學生們還在改文書、查資料、打工、寫報告。在簽證政策風聲鶴唳的時候,他們一邊擔心OPT被取消,一邊還在給導師發郵件請求推薦信。他們要靠GPA爭取獎學金,要在語言和文化夾縫中解釋自己是誰,還得告訴國內親戚不是隻有常青藤才算好學校
這些人,沒有發光的背景,沒有華麗的頭銜,只有一份份自己寫的簡歷和一條條走出來的路。
他們才是真正構成美本留學的骨架,是努力本身的體現
如果董小姐事件最後的後果,是讓全社會把出國讀書一棒子打死,那這不僅是對我們所有人的侮辱,也是對制度的縱容
請把怒火對準該問責的那一層,也請留下理解,給那些一直在認真生活、認真學習的人。
寫在最後  
真正的留學履歷,是用來流汗,不是用來裝點的。
真正的留學生履歷,從來不是鍍金文書上的裝飾品,而是深夜地鐵站的疲憊背影,是打卡工時記錄上零點一刻的簽出時間,是聽不懂講座還硬撐著記下每一個單詞的意志,是在期末夜裡用泡麵和咖啡換來的清醒。
如果要追問美本到底值不值,就來看看這些年我們經歷了什麼。
有人回國考研重新來過,也有人在異國留下做AI演算法工程師,寫程式碼寫到凌晨;有人在非營利組織做基層公衛推廣,每天穿著工服在社群挨家挨戶地講解疫苗接種;有人繼續讀博,在冷門學科的實驗室一待就是五年;還有人裸辭、轉行、創業,一次次從零開始。
也有人失敗了,失敗過很多次。也會有迷茫,也會焦慮,但很少有人後悔——因為那些年風裡來、雨裡去的日子,是真實的,是自己的,是用腳踏實地換來的。
我們不是某些人口中的鍍金者
我們是半夜在圖書館寫paper的普通留學生,是在校內打工攢生活費的打工人,是在邊界掙扎又倔強往前走的普通人。
一紙文憑不是答案,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她或許穿上了白大褂,但我們知道,真正的醫生不是靠背景撐起來的
她或許上了巴納德,但我們不是她。
我們也不想被她定義。

* TestDaily是由北美留學領域的教學和申請專家創立的線上教育團隊,專注於為北美留學生的備考和申請提供優質的資訊和服務,至今已經服務超過20萬人次。
團隊本著專業、務實、可靠的工作品質,設計了一系列質優價廉的留學語培和申請產品,受到廣泛認可。產品和服務詳情,請檢視公眾號選單「TD好課」瞭解。
戳戳「在看」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