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不讓我去美國留學了”

懂王上任100天大關即將到來,到了衝業績的時候,終於波及到了無辜留子。
近日大批學生簽證遭取消,關稅加到三位數,教育部發布留學預警……留子自己還沒捋清楚呢,家裡七大姑八大姨就開始訊息轟炸:聽說美國在無差別逮捕中國留學生?關稅怎麼高,萬一打仗了怎麼辦?你們還去美國嗎?!
訊息虛實難辨,真新聞魔幻得比脫口秀還可笑,真實的只有家長的焦慮。前幾個月還在呲著大牙笑看特朗普又在做什麼妖的留子們,一看火已經燒到了自己頭上;這年頭留學真是有一種淡淡的黑色幽默。
夾縫中的留學生,能做什麼?
01
美國,還能來嗎?
Jessica對著郵箱裡的JHU的"Congratulations"反覆確認了三遍,才敢尖叫著抱住爸媽,覺得自己要飛起來了。那是她整整走了五年的路。
當年縮在被窩刷疫情地圖的中學生Jessica不會想到,自己會為了這個紅藍配色的網頁,把SAT刷到1550,肝完三篇SCI水刊,甚至在模聯會場cosplay過世衛組織發言人。
為了JHU,Jessica跑去醫院當志願者,硬著頭皮聯絡教授,熬夜改論文,終於在Pioneer和部分高中生國際期刊上零零碎碎髮了一些;別人暑假旅遊,她在美國夏校冷氣刺骨的實驗室裡泡著,連朋友圈都忘了發。她不是學霸,她只是知道,想要的,得自己去搶。
特朗普第一次當選,她剛上高一。政治課代表在講臺上痛心疾首,而她正偷摸刷著JHU教授論文。
特朗普第二次當選,她忙著準備文書,哪有空管白宮的八卦。抖裡偶爾刷到金髮老頭的演講影片,評論區吵翻天,她懶得點開,覺得離自己十萬八千里。
可是就在Jessica開始準備約簽證體檢回學校郵件的時候,手機裡刷到條短影片,標題赫然是:中美貿易戰升級。她目瞪口呆地看著關稅從103%飆到145%,不明白這對自己意味著什麼。
爸媽皺著眉轉發給她,“持續關注”!我關注有什麼用?Jessica想。
但她,不可避免地,開始關注了。她看見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像全世界宣戰,在週三把中國商品關稅抬到125%,卻豁免了全球盟友。X上鋪天蓋地的分析貼,句句像刀:供應鏈斷裂、匯率波動、簽證收緊……
她刷著刷著,心涼了半截:這哪是貿易戰,分明是把她的夢校路堵得死死的絆腳石。
學校遭受的壓力也不比她小:她刷著新聞,讀到在她最嚮往的全球醫療中心,有2000個崗位遭撤銷,她曾眼熟過的幾名教授和PHD的專案——從幫助南美和非洲的HIV治療,到猴痘的傳染性研究的NIH grant——都因為資金被砍不得不暫停。
Jessica握著手機,手心冒汗,第一次覺得,JHU的offer像張燙手的紙。
“其實…港大也挺好的?”媽媽端來果盤時,小心翼翼地提到。爸爸不語,只是一味給Jessica轉“美國議員建議全面禁止中國留學生”。
Jessica的嗓子像被堵得難受。她想爭辯,可看著爸媽眼裡的擔憂,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JHU的夢想還在閃光,可她也很慌。
她怎麼會不知道海關被卡的仍屬於少數情況,議員每年都在提出要限制中國留學生的法案不可能透過,而總統4年,在她畢業之後就會過去?可是,還靠著父母的錢出國得她,真的有資格平定他們的擔憂嗎?
02
“你說的是哪個美國?”
Jessica想知道上一任特朗普政府的學長學姐是如何“生存”下來的。
她只隱隱約約聽說過疫情期間金髮老頭對著鏡頭咆哮“Chinese Virus”,還有“國防七子”被卡簽證的傳言,彷彿是攢了厚厚一層灰塵的恐怖傳說,依舊張牙舞爪。
她點開微信,找到在UC Berkeley讀大二、搞政治哲學的Victor學長,問,“哥,美國現在到底啥情況?”
Victor沒趕上特朗普1.0的“盛況”,但2024大選的腥風血雨他可是親眼見證。X上鋪天蓋地的帖子,紅藍陣營撕得昏天黑地,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喊著“America First”,對面則罵他“經濟文盲”。
2017年伯克利學生抗議場景
Victor說,選完那天,UC Berkeley校園像炸了鍋,有人歡呼有人哭,還有人直接街頭抗議。他分析,特朗普這回主打“經濟牌”,關稅猛加,簽證收緊,擺明了衝著國際學生來。
“你以為是貿易戰?不,這是政治秀,留學生就是炮灰。”他苦笑。明明只比Jessica大兩歲的他,說話感覺已經有老人味了。
簽證的事兒,Victor身邊已經有人中招。隔壁一個學CS的印度哥們兒,簽證莫名被“suspend”。學校ISS(國際學生辦公室)倒是給力,第一時間發郵件安撫,組織法律諮詢,還幫學生聯絡律師。
就在今天下午,Victor親眼見到白髮教授舉著“Hands off our foreign students”的牌子,心裡剛一熱;刷了刷X上熱搜,心又一冷。#China的tag底下,評論區一邊喊“Diversity is our strength”,一邊也有紅脖子怒吼著要開戰。
太魔幻了,這地方。Victor敲過來。太割裂了。Jessica咬著嘴唇,敲過去:“美國還值得來嗎?”Victor很長時間沒回,突然打了個語音,說打字說不清。
舊金山的風聲從話筒另一端灌進來,Victor說,他在這兒見到了好幾個美國:Downtown街頭,流浪漢裹著毯子“飛葉子”,讓人心驚;可他一門新聞課上,和監獄裡的同學一起讀書,那哥們兒硬是啃完了整本《1984》。有500人大課的教授,冷漠得像臺評分機器;也有個得了自閉症、五年級就退學的怪咖教授,教disabilities時眼睛亮晶晶的像孩子。
印度同學確實有傳說中“擺爛”的,但拉他進Computational Politics Lab的,也是位熱情到炸的印度小哥,只要他認你是兄弟,什麼實習機會人脈全塞給你。Victor說,他不確定這算不算“眼界開啟”,但比起國內的日子,他在這兒過得更帶勁。國內的節奏太單一,像被按了快進鍵,捲到天昏地暗。
美國呢?像個萬花筒,好的壞的,美的醜的,全攤在你面前。
他笑著補刀:“當然,要是哪天我被terminate了,就該潤了。”Jessica聽著,心跳得有點亂。JHU的錄取信還熱乎著,可Victor的話像陣風,吹得她腦子裡的藍圖晃了晃。
03
高風險≠高回報
看Jessica還有一堆問題,Victor給Jessica推了個微信“Amanda,JHU生物系學姐,經歷跟你挺像的。”
Amanda,2018年特朗普當政時高中畢業,家裡人也是嚇得勸她別去美國,她卻不管不顧,愣是自己做兼職攢下了機票錢,飛到巴爾的摩。
落地JHU的Amanda,滿腦子“改變世界”,結果現實直接給她上強度:早上6點爬去醫院當義工;作業堆成山,deadline追得她喘不過氣。週末?別人從一個party竄到另一個party,她卻在圖書館跟文獻較勁,忙得連投簡歷都擠不出空。
疫情那年,Amanda算是見識了美國的“陰間操作”;被醉漢罵過“Go back to China!”她氣得想回懟,卻只能咬牙走開。網課時期更離譜,回國躲疫情,結果收到學校郵件:簽證可能被廢。
她盯著螢幕,覺得自己像個沒人要的包裹,被兩邊踢來踢去。大二那學期,Amanda在國內頂著時差上網課,晝夜顛倒,Zoom卡得像幻燈片,她硬是咬牙熬完。
解封后,她跟逃難似的飛回JHU。寒假沒錢回家,免費住進空蕩蕩的宿舍,校園安靜得像無人區。早上睡到自然醒,下午啃書,晚上看個80年代美國電影,Amanda第一次嚐到自由的滋味。“那會兒才發現,JHU沒人的時候,簡直是人間天堂。”
現在,Amanda在JHU的免疫學實驗室讀PhD,天天跟細胞和老鼠作伴。實驗室卻風雨飄搖,經費被砍的傳聞沒停過,她也還在為出了實驗室外的日子發愁。
簽證、經費、身份,哪個不是懸頂的劍?Amanda朋友圈定位JHU還是有很多人點贊,可沒人看見她凌晨改資料的暈頭轉向。
Jessica開玩笑問她,要不要回國教AP生物?她想了想,嘆氣:“回去也不一定好混。”Jessica問她值不值,Amanda哼了聲:“值不值不知道,扛下來了再說。”
04
此心安處是吾鄉
Jessica鼓起勇氣,點開Dr. Lin的Zoom連結,手心全是汗。螢幕一亮,是一隻布偶貓瞪著藍眼睛看她。
眼前留著爽利短髮的女博士笑著把貓扒拉開:“毛孩子又來搶鏡。” 背景露出來,書從地板堆到天花板。“我也算是老留學生,”她笑眯眯地說,Jessica只敢猛猛點頭。
Dr. Lin是Amanda推薦給她的,她們同一屆,但“Lin已經上岸了”,Amanda的語氣不乏羨慕。
清北出身的Dr. Lin,2017年申請出國撞上特朗普1.0的簽證地獄,又是敏感專業,到手的PhD差點飛了。“那會兒覺得世界末日,”她說,但是對她來說當時沒有退路了,“好在最後我運氣還是不錯。”
美國拉黑的“國防七子”
Dr. Lin三籤被拒,寫了funding letter四籤一拖半年終於過了,過海關又被關小黑屋,還好時間不長。跌跌撞撞來到美國,跟本地美國人結了婚,老公是那種愛喝精釀啤酒的碼農。但婚姻沒讓她躺平;照樣泡實驗室,熬夜寫基金申請,把專案幹到Nature子刊。
Dr. Lin提到回國的事,眼神晃了晃。她說,國內這幾年確實發展快,超市外賣交通一應俱全,但凡家裡能給她打點好關係,躺平多舒服。可她的朋友和家庭都在這裡,反向遷徙同樣費事耗力。
Jessica鼓起勇氣問:“我還該去JHU嗎?”Dr. Lin理解地點點頭,說,時代是個大篩子,關稅、簽證、偏見,哪樣都能把人篩下去。可人得抓緊手裡的東西:多做一個實驗,多跑一個模型,哪怕外面天塌了,自己的本事跑不了。
“試錯的空間,往往比你想得要大,”Dr. Lin告訴她,“越是這個時候,就越不要聽風就是雨,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05
寫在最後
掛了Zoom,Jessica盯著JHU的錄取信。
她想著Dr. Lin和她的貓,想著Amanda花在實驗室裡的十年,想著Victor和他咋咋呼呼的印度室友。
外面世界亂得像失控的劇本,但是每個人經營的自己的生活,離那些喧囂卻又是如此遙遠。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她心裡知道,自己那顆心,終究還是向外跑的。她也知道,至少是在此時,她並不對所謂的西方世界有任何濾鏡或留戀。
她只是想去看看,畢竟不親眼目睹又怎麼知道是不是真相?
Jessica點開了JHU的offer。
-end-
From Testdaily
北美留學考試自媒體
有乾貨,有陪伴,有進步
★ 你距離名校還差多遠?★ 
新申請季即將開始,很多家長和學生對學校選擇/時間安排/面試準備/活動選
沒關係!我想你需要方舟留學資深美國留學顧問為你做一個免費的評估!
長按二維碼參與報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