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生活中的日常,乍一看,平淡無奇,但仔細一想,卻抽象無比。
寧波下屬一共10個縣區市,分別是:海曙、江北、北侖、鎮海、鄞州、餘姚、慈谿、奉化、象山、寧海。其中,「奉化、象山、寧海」曾經被稱為「南三縣」,原因有二。
首先,這三處縣位於寧波南部,地理位置偏南,因此被稱為「南三縣」。
其次,經濟相對欠發達,相比其他縣區,這裡的工業起步較晚,經濟發展水平稍顯滯後,在寧波內部,相對處於欠發達地位,所以被統稱為“南三縣”。2005年開始,寧波實施 “南統籌” 戰略,將奉化、寧海、象山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發展扶持。
簡言之,「南三縣」就是寧波的「貧困縣」,是扶持物件。
放眼全國,截至2023年底(不含港澳臺地區)共有2844個縣級行政單位。寧波的三個「貧困縣」居然都是全國百強縣,這也說明,寧波的整體經濟實力有多麼強悍。
以「南三縣」中的「奉化」為例,2024年GDP為1102億,常住人口59萬,人均GDP是18.6萬人民幣,摺合2.6萬美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超過不少歐洲國家,如:波蘭、克羅埃西亞、希臘、匈牙利。平獨鎮露的大波波,到了寧波,居然只能算「貧困縣」,是不是很抽象?
上個週末,我們一家人,就去了一趟奉化,主要目的就是探訪當地一個網紅村鎮——西塢,因位於東江之西,地形低窪如塢,故名,又因鄔姓聚居,又稱西鄔。雖然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朝,號稱千年古村鎮,但存在感非常低,沒辦法,浙北地區的千年古村實在太多。

默默無聞的西塢,最近突然爆紅了,原因就是——稻田上的燈塔!這是一個標誌性建築,坐落於國家級高標準農田的中心區域。塔高23m,相當於8層樓高,主體鋼結構,外立面主要是PTFE膜,它如同雕塑一般從稻田中螺旋升起,三角形元素和白色薄膜,體現了簡潔的設計語言。古老的鄉村大地,與科幻感的白色建築,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和視覺衝擊力。
稻田上的燈塔的定位是,新農村的社交聚集地,也就是古代村口涼亭的現代升級版。

在古代,村民在涼亭群聚嘮嗑,迎來送往,如今,村民在稻田上的燈塔,買一杯咖啡拾級而上,或閒坐休憩,或憑欄遠望,綠色的稻田如地毯般鋪開,青山下,一列列高鐵飛馳電掣,掠過大地。古老的鄉村與現代的文明,在這裡交織。
這是我見過最好的鄉村建築,好在有創意。相比那些不新不舊、不倫不類的仿古建築,這樣的建築更有識別度,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創造力,也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我去了這麼多國家後發現,當下的中國,可能是最喜歡仿古建築的地方。在其他國家,你可以看到很多古建築,但很少有仿古建築。這背後的原因也耐人尋味,我想,大概是因為,過去一百年,積貧積弱,讓我們對自己的創造力缺乏信心,只能回頭求助於老祖宗。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發展,我們的自信心慢慢恢復了。
我一直堅信,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了錢以後,人的心態就變得從容。








這個標誌性建築,造價不菲,唯一的收費專案就是咖啡,而咖啡的價格也不貴,平均一杯也就二十多,如果你不買咖啡,也可以登高遠眺,沒人攔著你,作風非常大氣,不像有的地方,恨不得從遊客身上刮一層皮。
是西塢人不會算賬嗎?當然不是,寧波人非常精明,他們算的是大賬,在後工業化時代,流量決定一切,只要知名度高了,人流和金流,都會隨之而來。
稻田上的燈塔,其實就像悉尼歌劇院,只不過,燈塔代表一個村鎮,而歌劇院代表一個國家。
根據資料顯示,悉尼歌劇院帶動了周邊酒店、餐飲、交通等行業的繁榮。2023年,悉尼歌劇院及其相關旅遊產業,創造了約7億澳元(32億人民幣)的經濟總量,其中包括遊客在周邊地區的消費。另外,歌劇院直接和間接支援了約8000個就業崗位(包括全職、兼職和承包商),涵蓋表演藝術、旅遊服務和設施管理等。
西塢稻田上的燈塔,雖然不能和悉尼歌劇院相提並論,但也是引流神器,因為它,西塢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
以前,提起奉化,大多數人只能想到常凱申故居,如今,已經衍生出西塢一日遊,不僅有大量的小吃、咖啡、民宿,甚至還有馬術俱樂部,創造經濟活力,帶動大量就業。
坐在燈塔上,喝著咖啡,我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很多年少時的記憶,猶如幻燈片一樣,在腦海中劃過。
大約30年前,我讀中學的時候,有一篇英語課文,大概是Life in the future《未來的生活》,描述遙遠的未來世界,讓我印象很深刻,裡面的一些內容,非常科幻,當時我想,如果有生之年能體驗到那種生活,該多麼美好,比如:
-
未來所有購物都將在網上進行,商品目錄將有語音指令來下單。
-
每個人出生時都會得到一個電話號碼,無論他們住在哪裡,這個號碼都不會改變。
-
所有汽車將由電力驅動,只需輕按開關就可以改變汽車的顏色。
-
遠端手術將變得普遍,醫生可以在數千公里外進行手術。
-
老年人和殘疾人,將能夠透過頭戴高科技攝像頭前往世界任何地方。
小時候,我們的主要媒體就是電視,如今回想起來,有2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每週二的下午1點到6點,電視節目會暫停播放,取而代之的是電視螢幕上出現一個圓形圖案,此時無法觀看任何內容。
第二,我所在城市的電視臺,只要沒有節目了,就播放日本新幹線的畫面,背景是富士山,前景是一片稻田,新幹線飛馳而過。
當時,日本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如今,我就坐在奉化鄉下的燈塔上,喝著咖啡,眼前也是一片稻田,遠處是一座大山,中國高鐵飛馳而過。誰能想到,短短二三十年後,寧波「貧困縣」的農村,甚至比日本更科幻?又有誰能想到,才過了二十幾年,如今的現實生活,會如此抽象?

有了錢的新農村,除了這個抽象的燈塔,還有一些更抽象的東西,比如,洗手間和拖拉機。


抽象的洗手間,位於稻田中央,必須步行至一幢小樓的頂層,才能解手,屬於一種行為藝術,廁所不收費,就是有點費腳力,對我來說,這種藝術過於抽象,很難理解,但依然吸引了很多遊客來此打卡。

《紅樓夢》的城裡人,為了體驗鄉村風情,在大觀園裡造了一個“稻香村”,和大觀園其他建築的富麗華貴不同,稻香村裡田園農舍,一派郊野氣色,連賈政都說:“固然系人力穿鑿,此時一見,未免勾引起我‘歸農之意’。”
但如今的寧波,為了營造鄉村風情,居然在田埂上停了3臺拖拉機,一塵不染,油光蹭亮,不是生產工具,而是裝飾品。給人一種「產能過於強大,無處釋放」的感覺,連田園風情都被工業化了,所謂工業克蘇魯,真的實至名歸。
雖然我是外行,這拖拉機看上去也非常高階,全透明玻璃外罩駕駛艙,一點都不遜色於我在美國看到的同類產品。當地人還告訴我,駕駛艙有冷暖空調,密封效能良好,在嘈雜的作業環境中,駕駛員能享受隔音恆溫的美好環境。
如今的拖拉機,幾乎都是全自動駕駛,駕駛員可以一邊喝飲料,一邊玩手機。這麼一說,在農村開拖拉機,比在城裡開網約車還舒服,問題是,拖拉機不是你想開就能開。
寫在最後
以上這些就是,寧波「貧困縣」——奉化農村的真實生活,變化來得太快,有些不真實,寫到這裡,我不知道是回憶太荒誕?還是現實太抽象?
無論如何,「稻田上的燈塔」是一個無中生有的創舉,也是一個被低估的標誌性建築。如果大家有機會來奉化,可以抽空來看一看,體驗一下,什麼叫抽象的農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