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萬事問社媒”的年代,澳洲人連健康問題也開始“上網問問”了。
根據最新一項調查,16%的澳洲人曾經在面對健康問題時選擇先問社交媒體,而不是去找醫生!
這個趨勢在年輕人中尤其明顯——Z世代(1995-2009年出生之間)中有36%的人坦言會先在社交平臺上搜健康建議,
而年紀大的Baby Boomers(嬰兒潮一代,1946-1964年之間)中,這一比例只有2%。
看起來,越年輕,越“相信網友”。
這份由Finder釋出的調查涵蓋了1000多名澳洲成年人,資料顯示,女性(22%)比男性(11%)更可能上社交媒體查健康資訊。
33歲的Chrissy Symeonakis就是其中一員。
她患有多種慢性病,包括多發性硬化、三叉神經痛和2型糖尿病。

她坦言,雖然家人很支援,但病情讓她常常感到孤獨:“有時候我得在洗澡和出門喝咖啡之間二選一,因為根本沒有精力做兩件事。”
在社交平臺上,Chrissy找到了同樣有慢性病的網友,也收穫了不少建議,比如有人推薦她去找顱骨整骨師,也有人分享了飲食調整、藥物使用經驗等等。
不過,她自己也很清醒:“你得保持開放的心態,同時也要去找科學證據。”
Chrissy表示,網上的建議她都會先自己查資料,再去問家庭醫生和藥劑師確認。
她總結得很實在:“網上的神人挺多的,也有不少怪人。”
但專業醫生就沒這麼樂觀了。
澳洲皇家全科醫師學院副會長Dr Ramya Raman表示,這項調查結果令人擔憂,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傾向從TikTok等社媒平臺找健康答案。

她說:“靠社交媒體獲取醫療建議不僅不明智,還可能很危險。
雖然有些平臺上確實有可靠的醫療專業人士在分享知識,但你永遠無法完全確定你看到的資訊是否適合你。”
“很多所謂的‘健康達人’本身根本沒啥醫學素養,傳播的可能是誤導甚至錯誤資訊。”
Dr Raman建議大家面對社交平臺上的健康建議要保持懷疑精神:“這些平臺的本質是追求‘使用者粘性’,而不是提供靠譜的醫學建議。”
她還是那句老話:“有問題,最好還是去找了解你身體狀況的全科醫生,面對面聊一聊。”
Finder的保險專家Peta Taylor也補充:“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很多人獲取健康資訊的首選來源,但這也增加了大眾接觸到‘偽健康知識’的風險,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坑。”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你願意把身體健康交給點贊和評論決定嗎?歡迎留言聊聊,你有在社交平臺上學到過靠譜的健康知識嗎?還是也曾踩過坑?
來源:Herald S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