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醫學科普作家、資深醫療媒體人、TopMD創始人子琳
受訪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栗光明教授
【編者按】:
栗光明醫生是我國肝膽外科領域知名專家,也是在北京地區最早開展肝移植手術的專家之一,他有眾多學術頭銜,多年來專注肝移植等疾病,現在就職於北京佑安醫院。回顧自己的從醫之路,他常常會提到一位叫張英海的患者,也成為他從醫生涯中最意難平的一位患者。這篇文章我在差不多十年前就已撰寫發表,不僅在全網收穫上千萬觀看量,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也給我頒發了科普作品獎。昨天看到溫州再現傷醫案,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想起當年這篇溫馨的文章,於是決定將這個故事再次發表,希望正能量的醫患關係能繼續傳遞。
栗光明主任術前準備中
【正文】:
故事還要從1993年說起。栗光明那時還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膽外科的醫生。一天,病房裡送來一位名叫張英海的危重患者,五十歲,患有嚴重的肝硬化,需要手術治療。醫院安排栗光明擔任他的主治醫生。經過檢查,栗光明發現張英海的肝硬化已經導致門脈高壓症,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所謂門脈高壓症,是指由門靜脈系統壓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通俗說,就是肝硬化導致了食道的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這麼嚴重的情況,只能透過切脾斷流手術來解決燃眉之急。手術雖然很艱難,但在栗光明的高超醫術下很成功,張英海得救了。
術後一段時間,張英海一直和正常人一樣生活。然而命途多舛,1996年他又不幸被查出身患肝癌,還要“二進宮”。因為信任栗醫生,張英海又來到北大人民醫院就醫。透過CT檢查,癌細胞並沒有“佔領”全部肝臟。栗醫生告訴張英海,他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又得了肝癌,之前的肝硬化是一個危險因素。為了防止癌細胞肆意擴散,這次唯一的辦法只能是切除長癌細胞的部分肝臟。

栗光明主任手術中
栗醫生立刻為張英海安排了手術。手術過程中,他的導師冷希聖一直站在他身後進行指導,手術做的很順利,栗光明再一次從生死邊緣挽救了張英海。“一回生二回熟”,這種救命之恩張英海一直記掛於心,他們從醫患關係,成為了朋友。出院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張英海都會以朋友的身份來找栗光明聊天談心。
然而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四年後的一天,栗光明在門診又見到了張英海,他的肝癌復發了。檢查發現,癌細胞已經侵佔了他的整個肝臟。
針對復發的肝癌,當時那個年代的醫學手段可謂“黔驢技窮”,只能再切掉長癌的肝。可更為嚴峻的問題來了,張英海的肝在四年前就已經切掉了一多半,雖然肝臟是個可以再生的器官,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長出原來的大小。對於短時間內的第二次切除來說,更是“供不應求”。唯一的辦法就是做介入導管治療,但針對這麼重的肝癌,這種辦法也只能解決眼下,術後可能也就能活一年。怎麼辦?難道張英海就只能等死嗎?
恰巧那段時間,天津第一中心醫院成功開展了全國第一例肝移植手術,栗光明也剛剛從那裡學習回來,並準備在北大人民醫院開展這項手術。但在那個年代,即使患者的疾病到了非手術不可的地步,但當一個新療法問世時,他們寧願沒得治也不願意去冒風險。
當張英海得知醫院即將開展的這項肝移植手術時,竟然主動找到栗光明,希望能試一試。當時他說的那句話栗光明至今都還記得:“栗大夫,你們人民醫院救了我兩次命,第三次我依舊相信你們,希望你們能給我做肝移植。雖然我知道手術當中很可能出意外,我也很可能會死在手術檯上,但我不怕,我心甘情願當你們的試驗品”。這體現了醫患的一種信任,一種生命之託。
面對這位第一個主動要求做新型肝移植手術的患者,栗光明感動之餘下定決心,這第三次手術,也一定要像前兩次一樣成功,一定不能有絲毫偏差,一定要讓張英海再次健健康康開開心心地回家享受幸福生活。
2000年5月18日,栗光明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給張英海做了肝移植,導師冷希聖一直站在他身後為他打氣。這臺手術意義重大,不僅是他人生當中的第一臺肝移植手術,更是北京地區最早成功開展肝移植的手術之一。手術做了整整10個小時,張英海的家人也在手術室外焦急地等了10個小時。當栗光明走出手術室,宣佈手術成功的時候,張英海的家人喜出望外,握住栗光明的手久久不願放開。

當躺在ICU裡的張英海醒來的時候,他知道站在自己旁邊的這位醫生又救了他一命。他伸出顫顫微微的手握住了這位挽救了他三次生命的恩人的手,眼角含著熱淚。這一握,是生命的寄託。
這臺手術成為栗光明開展肝移植的標杆。短短的三個月內,他又做了第二臺、第三臺、第四臺,手術都取得了成功。這讓他對開展肝移植技術信心十足。
就在這時,卻傳來了一個不好的訊息。張英海高燒不退,被送回來了。栗光明放下手中一切工作,急急忙忙跑到病房。CT檢查結果顯示,張英海出現了肝膿腫,合併有非常嚴重的腹腔感染。這種情況在醫學上叫做膽道合併症,多出現在肝移植術後三個月左右。
為什麼手術做的好端端的,也堅持吃了抗排異的免疫抑制劑藥物,三個月後竟然會出現這麼嚴重的腹腔感染?醫生們都不得而知。但他們知道,這麼嚴重的腹腔感染,真的是沒有迴天之術了。

都說人在離去之前會有心理感應,躺在病榻上的張英海感知這次恐怕是真的要走了。臨終前,他對栗光明說:“栗大夫,還是那句老話,我的命都是你們救的,一旦有哪天我不在了,我願意把我的遺體捐出去。第一能讓你們查出我這次肝移植失敗的原因是什麼,第二也算是我對人民醫院的一個回報。”
幾天後,在北大人民醫院的太平間裡,栗光明和他的醫生團隊沉痛地與張英海做了最後告別,對他的遺體進行了病理解剖。正是這次解剖,讓他找到了問題所在。膽道合併症的出現正是由於供體的切取技術不完善,膽管的血液供應主要靠肝臟上的動脈,而當時給張英海捐肝的供體有些先天不足,供體肝臟有一支動脈血管存在變異,供體肝臟血管變異導致肝內膽管供血不足,出現膽管缺血壞死,最後導致感染肝膿腫形成。由於原來沒有做過這樣的手術,所以醫生們對如何處理這支變異的血管沒有經驗,在手術時沒能妥善處理這根變異血管,使它受到了損傷,導致肝裡一部分血管缺血壞死,繼發了肝炎。而膽道合併症非常隱蔽,在早期剛做完手術後,患者都是好好的,沒有任何症狀,大概兩三個月過後就會突然出現生命危險。
這次病理解剖對栗光明打擊非常大,他說:“成功對你有影響,但失敗對你的影響會更加深刻。”他讀碩士研究生時的課題,就是以這次失敗的手術為例證的肝移植膽道合併症的防治,他也成為國內寫此方面文章最早的作者。文中提出,中國早期肝移植的膽道合併症發病率非常高,也是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

栗光明主任會診中
肝移植手術在現代已經比較普及,死亡率已經降低到1%。但在那些年剛剛開展的時候,死亡率達到了20%甚至更高。正是因為千萬個“張英海”對醫學進步無私的奉獻,才能讓醫生們在一次次失敗後找到問題所在。
患者是醫生最好的老師。在醫學發達的今天,患者在醫生那裡重獲健康,是一種福報;醫生透過醫治患者,提高自己的診治水平,也是一種福報。醫患一家親,醫患本身就是一家人!造福醫學,造福更多的患者,讓人類離死亡越來越遠。
PS:本文為原創,未經許可嚴謹轉載!

關鍵詞
肝移植
肝臟
醫院
肝癌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