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新學堂》·第529篇
內容來源 | 本文摘編自人民郵電出版社書籍
《運:零售之王的勝利法則》 [日]安田隆夫 著
責編 | 柒排版 | 拾零
第 8837 篇深度好文:4606 字 | 12 分鐘閱讀
1989年3月,40歲的我在東京的府中市開了第一家“唐吉訶德”。接下來的幾年,隨著泡沫經濟的破裂,消費市場陷入漫長的低迷狀態。
然而,“唐吉訶德”歷經重重考驗,仍然屹立不倒,甚至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唐吉訶德”自成立以來,連續34年增收增益,現在(2023年6月)依然在創造新的業績紀錄。
我從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小子搖身一變,成了年銷售額2萬億日元企業的創始人,被稱作萬里挑一的“成功企業家”。
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我想了很久,最終只得到了一個答案——運。
“運”不是宿命、玄學,而是個人及企業成功的、正向的系統心態和方式方法。

“運”是無人談及的終極真相。不只個人有自己的運勢,企業或者團體也有“集體運勢”,它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成長和發展。
“集體運勢”一旦形成,集體裡的每個人都會獲得巨大的內驅力,這樣的企業自然戰無不勝。
回首過去的30年,曾經稱霸日本的家電製造業已經日薄西山,PPIH的業績卻成倍增長,
一年更勝一年。我可以毫不謙虛地說,這就是“集團運勢”創造的奇蹟。
“幸運最大化”是改變運勢的第一步。在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我們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運”,儘可能收割成功的果實,用它們構築起一道堅固的安全網。
讓我們不至於在不幸時墜入深淵。這樣一來,無論遇到怎樣的困境,我們都能處變不驚,讓“不幸最小化”了。
“唐吉訶德”人氣高漲的時候,我不停地開設分店。趁著公司發展勢頭正盛,我火力全開,
把眼前的幸運最大化。正因為有了這些積累,後期我們才能在環境問題上投入大量成本,使不幸最小化。
人生很長,但機遇和好運往往只有那麼幾次,一旦錯過就不可能重來。當機會擺在眼前的時候,不要猶豫,大步向前走吧,讓幸運最大化給我們帶來下一次幸運。
我比一般人更爭強好勝,但我失敗的次數也比一般人更多。我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並不是因為從沒經歷過重創,而是因為經歷過好幾次大捷。
我們公司開發過將近100種業態,其中“唐吉訶德”一直是主力軍。算上那些收購的產業,大概只有15種業態堅持到了今天。
單從這個數字來看,我們公司似乎很難在競爭中取勝,但PPIH業績雙增的紀錄至今還在更新,公司取得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這是因為我明白大捷的重要性。
在棒球或者足球比賽中,規定時間內哪怕自己隊的總分只比對方高出一分,也算勝利。不管是一分之差,五分之差,還是十分之差,都是一樣的勝利。
不管每場比賽的比分如何,每個賽季只通過累積優勝次數來計算排名。相比分數,勝率更重要。
不過人生和做生意可不是這樣。體育比賽每個回合都是新的開始,人生卻要持續好幾十年,這場比賽沒有中場休息,輸贏看的是累計得分。
所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在意自己究竟失敗了多少次。哪怕接連出現幾次小失誤,一戰大捷也能逆風翻盤。只要獲得一次壓倒性勝利,過去的那些失敗就都不算什麼。

“唐吉訶德”的成功是不走尋常路的成功。這種商業模式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說是萬中無一,卻成了PPIH的核心業態和業績支柱。這就是我說的,一次大捷能抵過無數次失敗。
在炒股時,大家總說:“不會靜觀其變的人是賺不了大錢的。”“靜觀其變,好運自然會來的。”“觀”就是不參與眼前發生的事情,只是仔細觀察事態的走向。
“靜觀其變”適用於社會或者經濟市場發生變動的時候。當社會或者經濟市場發生劇變時,我們要泰然處之。
越是這種時候越不能輕舉妄動,只能冷靜地觀察和分析形勢。在觀望的過程中,好運和機遇會自己送上門來,就像足球場上的烏龍球一樣。
“唐吉訶德”一號店開業後,相繼經歷了1991年的經濟危機,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危機,還有2008年的雷曼危機。
儘管經濟市場劇烈波動,但PPIH的業績依舊穩步增長,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我選擇了靜觀其變。
泡沫經濟時代,很多人投資理財、倒賣土地,但我並沒有像他們一樣“主動出擊”。
“唐吉訶德”剛開業的時候,我身邊無數人靠房地產賺得盆滿缽滿,一個晚上賺一兩億日元也不是什麼新鮮事。而我每賣出一個產品,只能賺50日元。我的錢是一分一分攢下來的,對比之下,我產生了強烈的落差感。
好幾次我差點兒沒經受住誘惑,轉行去做房地產,但直覺告訴我,現在出手肯定虧得分文不剩。
在麻將桌上培養出的洞察力,給我敲響了警鐘。果然,泡沫總會破滅,我的公司躲過一劫。
不僅如此,我還迎來了意想不到的好運。泡沫經濟破裂之後,很多黃金地段的店鋪都開始低價出售,我乘機把它們全都收入了囊中。
我還大量合併、收購了一批企業,就連曾經炙手可熱的優秀人才,也紛紛入職了我的公司。
這些因素都為PPIH的發展提供了原動力。能否學會“靜觀其變”,也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股票市場上有這麼一個策略——及時止損。在不利的局面中為了挽回損失而貿然行動,反而會虧得更多,甚至可能傾家蕩產。
我們要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根據損失規避效應,人會對損失產生本能的厭惡。舉個例子,如果投資的股票跌了怎麼辦?
大多數股民眼看著股票“一路綠燈”,卻遲遲不拋,坐等股價回升。在股市上,這種情況叫“套牢”。被套牢的股票在短期之內很難恢復到原來的價格。
在這期間,很多新潛力股接連上市,但原本能用來投資的錢已經被套死了,所以只能眼睜睜地錯過賺錢的機會。這就是股市“小白”的典型做法。
那到底該如何透過炒股賺錢,或者說至少不因為炒股而賠錢呢?如果已經產生了一定損失,不要猶豫,趕緊把手裡的股票丟擲去,這叫作“割肉”或者“止損”。
及時止損能為我們保留大部分資金。用剩下的資金投資其他的潛力股,說不定還有望回本。是否具備及時止損的思維,是股市行家和“小白”最大的差別。
當然,做生意也是一樣。2006年,為了和其他便利店拉開差距,我們公司開發出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美食自助體驗空間,想要親自體驗熟食製作的顧客,可以直接在店內進行烹飪。
店內廚房的形式完美適配便利店,在經濟層面也具備一定可行性,因此“美食自助體驗空間”一經推出就備受歡迎。
當時“唐吉訶德”正準備收購綜合連鎖商超“長崎屋”。這是一個拓展業務的絕佳機會,“唐吉訶德”能借此瞭解大型商超的經營方式和生鮮食品的銷售經驗。
但是考慮到費用和風格統一的問題,我決定及時止損,叫停“美食自助體驗空間”,收購“長崎屋”。我對“長崎屋”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結果沒有讓我失望。
食品銷售一直是“唐吉訶德”的薄弱點,尤其是生鮮產品的銷售,而“長崎屋”正好補足了這塊短板。
2008年6月,“MEGA‘唐吉訶德’”一號店開業。在接下來的幾年中,“MEGA‘唐吉訶德’”逐漸成了業績僅次於“唐吉訶德”的主力軍。
我們把“唐吉訶德”的特色融入“長崎屋”四街道店,一家全新的綜合折扣店就此誕生。“MEGA‘唐吉訶德’”一號店也成了“長崎屋”其他分店的改造模板。
大獲全勝是很難的。人總是對失敗很敏感,對成功卻有種莫名的鈍感。
行為經濟學把這個現象叫作“損失規避效應”,即當面對同樣的利益和損失時,損失總是更加令人難以接受,所以人們才傾向於規避損失。
假如一個人做生意虧了50萬,那他消沉一段時間後,一定會拼命把損失的錢賺回來。

換種情況,如果一個人本來能賺100萬,可實際只賺了50萬,又會怎麼樣呢?很少會有人因為自己少賺了50萬而後悔,相反,大多數人都會慶幸自己賺到了50萬。
但我們不能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面對機會不能有適可而止的心態,不能覺得“八分飽”就夠了,這種想法會嚴重拉低一個人的運勢。
有的人在沒有把自己應得的利益全部收入囊中時,會捶胸頓足,追悔莫及。只有雄心萬丈的人才會被幸運之神眷顧。
當我們有機會賺到100萬時,就不能只滿足於眼前的這100萬:現在正是走運的時候,既然能賺到100萬,我就能賺到200萬、300萬。
只有想方設法更進一步的人,只有那些對成功足夠敏感、追求足夠高的人,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相反,有些人面對唾手可得的機會卻仍然無動於衷,這種人簡直不可救藥。我想強調的是,比起那些不懂得應對危機的人,不懂得抓住機會的人會給自己招來更多噩運。
讓我們回到剛才的話題。富有冒險精神的人會經歷更多挑戰,同時他們犯的錯誤和經歷的失敗也會更多,但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重要的是,失敗的時候如何應對。
要想及時止損,就要先明確失敗的定義。事情發展到什麼程度算是失敗呢?
再詳細一點兒說,就是要定一個及時止損的節點,如“虧到多少億日元,就該趕緊放棄了”“在此之前都可以放手一搏,這之後如果還沒有結果就該收手了”等。
如果自己心裡已經有了清晰的底線,那就不用再提心吊膽了,在真正失敗之前,我們還能重整旗鼓,迎接下一次挑戰。

大家常說:“想象成功是很重要的。”但成功只是一個結果,想象成功的畫面完全沒有意義,而失敗才是及時止損的重要節點,想象失敗才是人生的制勝法則。
不管是及時止損,還是明確失敗的定義,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再出發。
在開發新業態的時候,十次、百次嘗試中只要有一次成功就夠了。我們公司在開發新業務的
過程中,也經歷過無數次失敗。重要的是審時度勢,不要給自己造成太大的損失,及時止損,才能重新出發。
屢敗屢戰能給人帶來好運,也是讓成功之花綻放的唯一方法。如果說“止損”價值千金,那“挑戰”的價值就可抵萬金了。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好文閱讀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