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年輕人盛行“末日消費”

西方年輕人進行“末日消費”,並不是因為他們比父輩更富有,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們比父輩更貧窮
文|《財經》特約撰稿人 魏城 發自倫敦
編輯|江瑋
近些年來,社會學家們在西方年輕人中發現了一個新現象:末日消費。
具體來說,就是西方年輕人們透過瘋狂消費,以緩解對想象中的或實際上的政治、經濟、環境災難的擔憂,即把錢花在短期、即時的享受上,而不是為未來存錢。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有些西方年輕人把這種做法稱為“購物療法”。
Z世代和千禧一代更易陷入
總部設在美國的線上信用卡市場CreditCards.com 今年2月18日公佈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為了應對“特朗普關稅”和另一場大瘟疫,許多美國人都在進行“末日消費”:五分之一的美國人明確表示他們是在進行“末日消費”;同樣比例的美國受訪者說,他們的購物量遠遠超過平時的主要動因是“特朗普關稅”;十分之三的美國人聲稱,他們超額消費的主要理由是為下一場類似新冠疫情的災難做準備;而接受調查的42%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正在或將會開始囤積生活必需品,主要是食品和衛生紙。
其他西方國家也有類似的趨勢,尤其是西歐國家。
專注於個人財務的跨國公司Credit Karma在調查中發現,西方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更有可能陷入“末日消費”,43%的千禧一代和35%的Z世代都承認這一點。
在西方,通常認為千禧一代是出生於1981年至1996年之間的一代人,而Z世代是出生於1997年至2012年之間的一代人。這兩代人今年的年齡大約在44歲至13歲之間,屬於少年人和中年人之間的群體,我們可以把他們籠統地稱之為年輕人,與中國人所說的80後、90後和00後大致相當。
總部設在德國的全球戰略諮詢公司西蒙顧和(Simon Kucher & Partners)最近公佈的研究結果顯示,為了應對種種災難新聞所導致的“末日恐慌”,2024年Z世代在假日購物上的消費額比前一年增加了21%。
社會學家們指出,這種“末日消費”是近些年來才出現的一種現象,在此前經濟狀況類似於今天的時期,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就沒有“末日消費”現象,大多數人,包括年輕人,在那個時候通常會存錢。
近些年來,西方出現了經濟下滑、能源危機、通貨膨脹,以及因俄烏衝突、特朗普“二進宮”等政治因素帶來的種種不確定性與核戰爭陰影,導致所有年齡段的西方人都產生了程度不同的擔憂、焦慮,甚至恐懼。更為敏感、脆弱的西方年輕人,則產生了“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時行樂”的末日心態,他們似乎不再願意為遙不可及的買房、成家做財務上的準備,新時代的網上推銷與點選購物的無縫銜接,更讓他們養成了末日刷刷刷的習慣。
總部設在英國的金融教育初創公司GoHenry的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路易斯·希爾(Louise Hill)表示,西方年輕人經常會受到影響而購買他們不需要的東西,因為他們在網上不斷接觸到新產品。
根據最新的資料,在西方年輕人網上購物時,時裝、護膚品、美容產品和科技產品是最受他們歡迎的商品類別。具體來說,他們網購時最喜歡買的商品,包括戴森牌的Air Wrap(一種利用空氣動力學原理來捲髮和造型的美髮工具)、Stanley牌的水杯、Skims牌的塑身衣、韓國護膚品、奢侈品包包和運動鞋。
這顯然不同於他們父輩為了應對“特朗普關稅”和下一場大瘟疫而囤積的生活必需品。
總部設在美國的網際網路公司賽富時(Salesforce)的一項研究發現,相比起千禧一代,Z世代消費者更喜歡透過社交媒體從事網購:64%的Z世代常常使用臉書(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臺購物,41%的Z世代常常購買社交媒體網紅們所推薦的東西。
消費療傷,網購壓驚?
有趣的是,歐美的千禧一代和歐洲的Z世代進行“末日消費”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們比父輩更富有,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們比父輩更貧窮。
美國商業新聞電影片道CNBC在全球範圍調查了4342名成年人,結果發現,只有36.5% 的受調查者覺得自己的經濟狀況比父母好,而42.8% 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經濟狀況實際上比父母差。
倫敦國王商學院金融學高階講師、前銀行家伊爾瓦·貝克斯特倫(Ylva Baeckström)說:“現在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是第一代比父母更窮的人。他們有一種感覺:他們可能永遠無法實現父母所取得的成就。”
英國一位TikTok年輕女使用者的話,大概說出了許多西方年輕人的心聲。她在影片中說:“當上一代人問我,你們年輕人為什麼能夠買得起我們老一代人都買不起的好東西時,我會告訴他們,因為我們買不起其他東西。如今,買房子或成家對我們來說,如此遙不可及,所以,我們只好預支幻想中的購房首付或孩子零花錢,來購買任何我們能負擔得起的東西。
總部設在美國的Credit Karma發現,在整個西方世界,16%的Z世代受訪者對工作保障感到焦慮,23%認為高薪工作太少,21%擔心薪酬下降。總體而言,在Z世代和千禧一代這兩代受訪者中,71%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感到焦慮。
頗為矛盾的是,這些西方年輕人,似乎越覺得自己窮,越需要透過購物來補償,這導致了更多的衝動性購物。而那些先買後付的APP如今在西方年輕人中越來越受歡迎,也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末日消費”。
儘管歐美的千禧一代和歐洲的Z世代比他們父母那一輩人更窮,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更焦慮,但這似乎並沒有妨礙他們花錢時大手大腳。
美國哈佛大學今年2月中旬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與他們的父母相比較,Z世代和千禧一代更有可能在任何食物標籤上的日期之前就把尚未變質的食品扔掉,不管標籤上的日期是“最佳食用日期”(best before)、“此日期前食用”(use by),還是“展示至日期”(display until)。
哈佛大學法學院進行的這項研究訪問了2000人,發現Z世代和千禧一代往往在“最佳食用日期”(best before)之前就扔掉食品,儘管這是食品質量日期,而非食品安全日期。相比之下,中老年人則更善於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來決定是否扔掉食品,他們往往採用那些經過驗證的方法來決定食物的去留,例如聞一聞牛奶是否已經發餿。
據估計,僅僅在英國,每年就有1000萬噸食物被扔掉,其中大部分食物是在仍然可以食用的情況下被丟棄的。
歐美:先趨同,後分道
研究表明,歐洲和美國的年輕人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這體現在歐美兩地的千禧一代亦步亦趨和Z世代漸行漸遠上。
對千禧一代來說,無論是美國,還是西歐,他們的成年初期,都是在薪酬增長疲軟或停滯以及住房擁有率暴跌的背景下度過的。
過去一個世紀中,曾經有過一段時期,整個西方世界的絕對向上流動性(即刨除通脹因素後,某一代人在同齡時比父母一代掙錢更多的程度)不斷下降。在美國,1985年出生的人到30歲時,他們的平均收入僅僅比父母在同齡時高出幾個百分點,相比之下,1950年代出生的人到30歲時,他們的平均收入卻比父母在同齡時高出50%到60%。在西歐(包括英國和歐陸西部),千禧一代的生活水平年增長率也低於1%。
有人說,在北大西洋兩岸,千禧一代可能都是過去一個世紀中經濟上最不幸的一代人。
但其實,西歐的Z世代遭遇更慘:他們的平均收入水平低於同齡時的父母。
而美國的Z世代,卻開始走上了與西歐同輩人不同的道路:在英國和大多數西歐國家,Z世代的生活水平不僅停滯不前,而且在下降;但在美國,所有跡象表明,持續數十年的代際經濟進步放緩的現象不僅停止了,而且開始逆轉。20世紀90年代末出生的Z世代進入成年以來,美國的生活水平平均每年增長2.5%,這不僅賦予了這一代人比千禧一代更多的向上流動性,還使他們的生活水平比年輕的嬰兒潮一代在同齡時提高得更快。此外,Z世代的美國人在住房階梯上的攀升速度,也超過了千禧一代。
這種差別,在“同文同種”的美國和英國,對比更為刺目。
英國的Z世代如今面臨著特別大的生活壓力:在薪酬增長乏力、生活水平停滯不前的十年之後,他們最近幾年又面臨著生活成本危機。
英國智庫“決議基金會”(Resolution Foundation)的分析師莫莉·布魯姆(Molly Broome)指出:“更嚴重的經濟不安全感,對英國勞動力市場、生育率和家庭組建產生了真正的負面影響。這讓英國年輕人很難在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
官方資料顯示,如今大多數英國人會在30多歲時結婚,幾乎比他們祖父母那一輩人晚了10年;今天英國首次購房者的平均年齡達到了34歲,是有史以來最高的年齡;而20多歲英國女性的生育率,則下降到自1964年開始相關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
可悲的是,某些英國年輕人卻用“末日消費”的方法,用提前支取未來“購房首付”和“子女零花錢”的方法,補償或“治療”自己對經濟不安全感的恐懼和焦慮。
根據GoHenry的資料,2022 年,英國Z世代在網上市場Vinted上花費了逾76萬英鎊;他們還在迴圈時尚網站Depop上花費了近64萬英鎊,比2021年增長了 78%。
到了2023年和2024年,這種現象更是有增無減。
儘管北大西洋兩岸的Z世代在生活水平上漸行漸遠,但這並沒有壓抑英國和歐陸西部Z世代“末日消費”的激情。諮詢公司麥肯錫曾有一份報告,談及歐美兩地年輕人的“末日消費”:“雖然一些歐洲消費者的消費水平下降,但接受調查的消費者中約有37%仍然計劃大肆揮霍。在西歐,德國消費者的揮霍意願最高,英國消費者的揮霍意願最低。但與美國消費者一樣,歐洲Z世代表現出了最高的揮霍興趣。在犒勞自己方面,旅行、外出就餐和時尚是歐洲消費者最感興趣的三大消費類別。”
不過,歐美兩地Z世代“末日消費”的區別也許是:這一代美國青少年是信心十足地消費,而彼岸的同輩歐洲青少年卻是心虛膽顫地消費。
(作者曾在英國多家知名媒體擔任資深記者、編輯。作者微信公眾號:魏城看天下)
責編 | 秦李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