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1
這週末,我帶孩子們在家附近散步。
陽光穿過春天的樹林,綠道上,有人推著嬰兒車,有人遛著狗,有人騎著馬。

英國城郊特有的安靜節奏,讓人幾乎忘記了世界的喧囂。
這種不用刻意經營的歲月靜好,一直是英國人引以為傲的日常。

但在這片表面的平靜之下,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到不安。
近年來,英國的社交媒體上充斥著這樣一種氛圍:這種生活方式,我們還能維持多久?
前一陣,《每日郵報》上的一則新聞在英國本地引發了廣泛爭議。
一戶索馬利亞裔難民家庭,因嫌棄政府提供的位於小城市考文垂的住房“太小太偏”,被轉而安置到了首都倫敦,一套市值200萬英鎊的獨棟別墅裡。

這棟房子位於倫敦著名的富人區漢普斯特(Hampstead),不僅擁有6間臥室,還和流行巨星“喬治男孩”(Boy George)以及大導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這樣的名流是鄰居。
這家十口人,從2008年偷渡抵達英國起就從未試圖工作。
卻因為英國的“人權政策”享受了普通中產一輩子努力都未必夠到的生活標準。
更諷刺的是,當媒體曝光、公眾質疑時,政府的反應不是審視政策,而是重新安排他們住進了“便宜一點”的130萬英鎊新宅。
並花了更多納稅人的錢,為他們量身定製翻修,打造開放式廚房和石板露臺。

與此同時,據英國最新資料顯示,本國國民等待政府安置房的人數已超過120萬人,平均等待時間約要6年。
可這種事情,在英國還能當個新聞看看,可在歐洲其他國家早就見怪不怪了。
當年英國老百姓非得投票脫歐,最大的利好可能就是不用像德法那樣無限制接收難民,可英國依然是偷渡者的主要目標。
偷渡者在狂歡,納稅人卻得買單。
在一個強調公平、推崇自力更生的社會體系中,這樣的反常故事,不止令人憤怒,更令人感到一種深深的疲憊。
不是因為排外,不是因為苛刻。
而是因為規則感和社會契約正在被侵蝕。
02
.
英國人向來以溫和包容著稱,但這種包容,是建立在一套相對平衡的社會契約之上的。
人們繳納高額稅負,換來公共福利;
遵守秩序,換來社會的安全與信任。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英國家庭平均稅收負擔率已接近33%。
而在這樣的高稅負下,公共服務的可獲得性卻在不斷下降。
比如,NHS(國家醫療服務體系)預約時間延長,急診室擁擠,警察人手不足,甚至一些地區出現了“無人警區”。
與此同時,偷渡人數年年上升。
僅去年,透過英吉利海峽非法入境的人數就達到約30000人,創歷史新高。

市政資源被擠兌,地方政府財政連年赤字,社會基礎設施逐漸吃緊。
本該由全社會共享的資源,越來越成為一場資源爭奪戰。
守規則的人沉默承受,越界的人不斷得利。
這是一種對社會信任體系的長期侵蝕。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孤立的個案,而是長期政策失衡的積累。
當系統性的不公平不斷堆疊,普通人的隱忍最終會轉化成對制度的不信任,對社會的失望。
這才是最危險的事。
長此以往,恐怕文明將從內部崩盤。

因為真正健康的社會,不是無限度地讓渡資源,而是在理性邊界內施以援手。
同情如果不設底線,最後會變成縱容;
保護如果沒有選擇,終將傷害最守規矩的人。
英國監獄系統就是另一個典型的例子。
近年來,為了“保障人權”,英國不少監獄進行了大規模改建,配備了液晶電視、獨立衛浴,部分新建監獄甚至設有健身房、錄音室、美髮沙龍。

單人單間,窗戶都沒有鐵欄杆
你能看出這是監獄?
2023年,政府還批准了一項預算,計劃在新建監獄專案中,為犯人配備“更舒適的床鋪、開放式廚房和家庭式探視室”,以“促進囚犯身心健康”。
這一切背後的名義是“人權”,但卻令很多普通人感到憤怒。
油管上好多博主都拍了惡搞影片來諷刺政府。
——服刑者,明明應該是承擔違法代價的人,結果卻搞得跟度假一樣舒適悠閒?

善意一旦失去邊界,就成了對遵紀守法者的背叛。
真正的公平,應該是讓守規則的人得到保護,而不是讓他們默默為破壞規則的人買單。
03
.
作為一個親身經歷者,我可能比很多人更能感受到這種變化帶來的衝擊。
不是抱怨,更不是唱衰。
一個國家的變化,從來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而是從一點一滴開始鬆動。
觀察英國,也能聯想到整個西方社會最近的一些現象。
比如特朗普的崛起,看似是“意外”,其實是必然。
雖然他表現得像個莽漢,口無遮攔、粗糙冒犯,但至少他不像某些政客那樣“一邊高唱人權,一邊睜眼說瞎話”。
很多歐美普通人擁護特朗普,正是因為受夠了那種道貌岸然的偽善。
如果要在“偽君子”和“真小人”之間選擇,他們寧願選擇後者。
這不是簡單的政治傾向問題,而是普通人對規則破壞、利益失衡的一種本能反應。
他們在用選票表達憤怒,也在用行動尋求改變。

我知道很多人可能會說:
之所以有現在這些難民、偷渡問題,還不是因為某些西方國家不當人,到處挑事,害得別人流離失所,所以活該。
但人類有史以來,往往是真正挑事的權貴成為既得利益者,普通老百姓卻要承受“權遊的代價”,難道真的是活該嗎?
普通人的選擇和影響力通常都很有限,但可以選擇保持清醒。
當我牽著孩子走在依然美好的田野小路上,時常也會想,如果有一天,這樣的安寧不再存在,失去的將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文明背後的默契。
我覺得我們能做的就是:
清醒地看到問題,冷靜地理解變化,並在動盪中尋找自己的立足點。❤️
★
正在團
★
用上就戒不掉的床品,睡眠都變好了
170多年曆史的挪威沐樂思鱈魚肝油,
純淨安全健康,適合全家老小!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