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深坑|智慧選擇教育機構的方法

  點選上方藍字就可關注我  

這些年在美國遇見不少家有初、高中生的新、老移民朋友,透過溝通發現他們的孩子申請大學的模式分四種。第一種:父母完全DIY,或者家中哥哥姐姐幫弟弟妹妹DIY申請;第二種:父母只選擇文書修改老師,其他事情交給孩子、父母自己、所在學校的大學申請顧問一起協作完成;第三種:父母購買教育機構的全套服務,父母和所在學校的大學申請顧問老師處於輔助角色。第四種:教育機構追著給孩子免費做申請,只因孩子太優秀,基本穩進綜合排名前十的大學。
而前三種方式申請結果相差無幾。第一種和第二種都有申請到美國綜合排名前20,甚至藤校的。第三種既有申請不如意的案例,也有結果不錯的案例。
透過這些真實案例,凡是這些年走過申請季的家長都會秒懂,孩子最終申請到哪些大學,和孩子自身水平和狀態、父母養育模式正相關。而與機構的相關性沒機構標榜的那麼大。要知道有的機構因造假讓孩子申請遭遇「全聚德」事件每年都有發生。
當然我也深知,很多父母對大學申請沒經驗,加上工作繁忙,生活繁重,願意花錢請申請機構助力孩子,所以今天就在這裡分享一下如何尋找靠譜、有良心的高質量的教育機構?
一看機構資質

申請機構如為國內公司,就在「企查查」、「天眼查」等企業資質網站檢視機構成立年份、經營範圍、股東資訊、註冊資金繳納情況等。再看公司日常運營中股東是否全部出現,如果有的股東日常運營中從未出現,那就是個「掛名」或扮演臨時成員的角色。如有網站,也可瀏覽一下。

海外申請機構可查閱公司網站或每個州企業資訊查詢網站,比如紐約州查詢網址為 https://apps.dos.ny.gov/publicInquiry/EntityListDisplay,加州查詢網址為 https://bizfileonline.sos.ca.gov/
請注意,如果孩子學校在美國,您請國內教育機構幫助,或者孩子身在國內,您請美國教育機構幫助,這樣線上溝通成本和效果不如面對面溝通效果好,這就如同網課和線下課效果一樣。
同時,也查一下機構辦公場所是否在WeWork這樣的共享辦公區域或者在家辦公。無力支付固定辦公場所費的公司,說明客戶數量和服務能力有限,尤其如果教育機構運行了五年,甚至十年以上還無固定辦公場所,那就值得存疑啦,同時這樣的公司跑路的可能性極大。
隨後再透過公眾號、影片號、朋友圈等社交媒體,檢視公司成立以來宣傳資訊是否每週/每兩週進行更新?全部資訊和大學申請服務是否一致?公司服務產品和內容是否明確清晰、易懂?
任何間歇式更新都說明機構執行不穩定,尤其如果創始人自稱從業八年,甚至十年以上,但公司多年宣講中無他人出現;公眾號執行年份和公司成立時間不符;公眾號內容或者影片號資訊和宣傳內容不一致;公司地址為共享辦公場所或在家中,您就明白虛構資訊不少。
二看全職數量

這些年見過「正規和草臺班子」的教育機構。正規機構均為幾位合夥人聯合創辦,並有多名全職員工而草臺班子則是創始人一人,其他人員皆為拿專案提成的兼職人員的組織架構。

大學申請週期長至四年,短則兩年,工作量大,細節繁多,往往一位創始人或者一對夫妻是做不了,也做不好的,服務質量保障度不高。
合夥人資訊和全職人員資訊可從公眾號文章或者每次公益分享海報中直接獲得。比如下圖為國內一家教育機構的公益分享宣傳海報,從圖中能看到三位合夥人和一位全職導師的姓名、畢業院校和專業、職位,還有公司名稱。
下圖為另一場公益分享海報,同樣顧問老師們和一名嘉賓的姓名、畢業院校和專業、職位、公司名稱都有明確寫出。
我們再來看一家在北美市場的教育機構公眾號中的資訊。

從上圖不難看出,和國內那家教育機構人員介紹如出一轍,即每位創始人和顧問老師的姓名、畢業院校和專業、職位、公司名稱,甚至申請結果都寫得清清楚楚。
我自己的觀點是:寫清楚不代表100%真實,因為只要是書寫出來的資訊,均有真實和虛假的可能性。但不敢寫到此程度的,資訊是有隱瞞或虛構成分的。
給孩子尋找教育機構是大事,不容半點馬虎,所以考察機構時一定要看機構的「全職員工」數量是多少?全職員工相關從業背景年限是多少?在此教育機構工作年限有多少年?最近五年,甚至八年服務過的家庭都在哪裡?客戶真實反饋如何(非創始人自說自話)
現在有的教育機構會用同一個人的大、小微訊號,或者企業微訊號和個人微訊號扮演不同角色,在群裡和家長溝通,其目的是讓家長認為公司不是隻有創始人一個人在演戲。
三看機構經驗

哪個家庭都不希望自己成為機構的實驗品,所以考察教育機構的真實經驗是個重要指標,考察的渠道有以下幾個:

看創始人和聯合創始人的實戰經驗值。比如是否在北美地區讀過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申請服務的真實經驗是否在十年以上?服務物件是國內客戶還是北美客戶?每年服務客戶數量及學生年齡段?
看創始人和聯合創始人孩子的情況。如果一個機構創始人或者合夥人或顧問老師自家孩子的大學申請結果不理想,或者孩子培養效果不佳,甚至培養的孩子患有精神疾病或處於休學、退學等狀態,那您再把孩子送到此機構的風險就很高。
真實經驗是非常重要的,這就如同一個「未婚女士」給媽媽們爸爸們講婚姻如何幸福,如何培養孩子成長讓人覺得滑稽一樣。因為凡事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事物的真實面目,才能提供有價值的經驗分享。這就如同只有自己當了父母后才知道父母當年的不易一樣。
看機構服務的學生成果比如機構每年公佈的大學申請結果;每年不同申請學生的經驗分享;這些學生所在學校名稱、區域和型別;購買了機構的什麼服務專案?是哪幾位顧問老師提供的服務?這些資訊透過公眾號文章或者定期講座可以獲得。
這裡一定要謹慎,有的機構做分享的孩子是六年前甚至十年前服務過的孩子,甚至根本不是自己服務過的孩子。這說明近些年機構沒有做同樣的事情。同時,也要留意那些孩子當初購買的服務和您現在計劃購買的服務是否一致。
四看機構品性

人品對教育機構來說至關重要,因為一旦機構品性有問題,那對孩子和家長的影響將是致命和深遠的,可以從下面幾方面考核。

首當其中的是誠信。如果機構創始人長期處心積慮地造假,就可以想象其給家長的諮詢中,給孩子的服務中少不了編造的資訊。那機構人員也容易沿襲這樣的工作風氣,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下圖是某教育機構創始人為推廣自己潛心多年編造的故事,其沒有小孩,但說自己有多個孩子。用自己大、小微訊號營造氣氛,在不同群使用不同暱稱。其小號只能打字回答,以防和家長語音通話露餡。

其次是感恩心。這可以透過和機構人員的日常溝通、朋友圈和影片號等社交媒體來獲得。一個懂得感恩父母養育之恩,感激家人支援,感謝夥伴協助的老師,更能在服務中引領出懂得感恩的孩子。反之,常常抱怨別人,指責別人的機構老師,也帶不出敢於承擔責任,向內看的孩子。
最後是價值取向。當今師生關係混亂的現象不少,比如前段時間北京理工大學曝光的事件。青少年乃至到了大學階段,孩子受老師影響會很大,所以,建議給孩子選擇機構或老師前,至少觀察三年以上,以瞭解機構或老師為人處事、性別取向、戀愛婚姻、家庭關係等方面的觀點和真相。如果孩子遇到的老師是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性別取向多樣化者、信奉開放式婚姻者、家庭關係惡化者等,會嚴重影響孩子三觀的形成和發展,對孩子的一生都有深遠影響。
五看合同條款

家庭聘請教育機構為孩子提供課程或者諮詢服務時,一定要簽訂書面協議(記得協議要認真閱讀,最好請律師過目),這樣做既可以對家庭起到保護作用,也能規避一定的風險。

同時,透過教育機構的書面協議,尤其其中的退款條款,可以看出機構起草協議的初心;對待客戶、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方式比如下面這份協議中
從上面文字中可解讀出退費的相關規定。
1️⃣ 教育機構(指乙方)未提供服務,只要簽訂協議,家長(指甲方)損失20%。
2️⃣ 教育機構提供課程在1%~20%之間,如只進行了10%時協議終止,家長只能拿到50%的退款,即家長多損失40%。
3️⃣ 如果教育機構提供70%課程時協議終止,家長不能拿到任何退費
但是,如果您不小心和國內機構簽訂了類似的協議,也別擔心,12315(消費者投訴舉報平臺)或者透過律師是可以要回任何不合理的收費(即使沒有書面協議也能解決),下面這些家長就透過12315要回了全部亂收取的服務費。
除了退款條款,服務協議中也要標註清楚這些內容:1、服務流程和每一步的具體內容,或者課程目標和每節課的內容;2、全職授課老師/全職顧問老師的數量、姓名、畢業院校、服務經驗等詳細介紹;3、調換老師的標準和條件;4、孩子和家庭資訊的保密條款;5、仲裁地的選擇(要選家長所在地,非機構所在地)。請注意,一定要明確授課老師/顧問老師不是兼職人員。
今天就到這裡,希望每個家庭在聘請教育機構助力孩子成長時,都能遇到品性正直、合法操作、經驗豐富的正規教育機構

往期精選回看
想自我成長,請收聽喜馬拉雅平臺【樂媽聊陪讀】頻道中不同專輯內容~
還可訂閱我影片號,看影片,聽音訊,一起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