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十娘|一個人的早餐

做公眾號裡的《紐約客》
戳藍字一鍵關注渡十娘
轉發也是一種肯定
文字|海雲
編輯|渡十娘 

作者簡介
海雲,本名戴寧,英文名Nina Dai Tang,海外文軒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海外女作家協會和紐約作家協會成員,香港大公報專欄作家;1987年留學美國,獲美國內華達大學酒店管理學士,美國加州州立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曾任職美國星級酒店和矽谷高科技跨國公司,從事金融財務管理。

開始想念西式早餐了。冰箱裡有雞蛋和麵包,可以了,自己動手就是了。
週末還在跟友人說文化認知障礙、飲食文化障礙以及語言障礙,這三大障礙對於第一代移民是最難的。
這些年我做中英文醫學口譯,看到多少住在美國大半輩子幾十年的華人,始終克服不了這三大障礙,老了病了住醫院了,就為了那一口粥,想而不得的難受。如果沒有這些障礙,美國醫院對於這些華裔老人真是沒得比的。他們大多數享受免費醫療,幾十萬美元的開刀治療,他一分錢不用掏。醫院裡提供免費的食物,只要你喜歡,你可以點雞湯、義大利麵、美國人吃的麥片粥、西式米飯、雞牛豬肉或海鮮,當然都是西式的,被大多數華人嫌棄不好吃!

美國醫院不需要陪床,護士們無微不至的照顧著病人,包括幫病人擦身洗澡換尿不溼……所以,對於病人的家屬來說也不是太大的折磨。

但如果有我上面說的三種障礙,那真是莫大的越不過去的山啊!首先聽不懂醫護人員的說話,自己說的別人也不知你在說啥。好在有翻譯線,一般來說醫護人員會立刻撥打翻譯線,可即便有翻譯,很多老人家只會講各種方言,翻譯機構這些年也增加了福建話、上海話等,但還是會經常聽到聽不懂的方言!
就算都靠著翻譯雙方說通了,很多時候也是雞同鴨講!華裔老人即便在美國生活了大半輩子,他生活在自己人的圈子裡,說中國話吃中國菜,到了進了醫院還需要翻譯這點就能看出他根本沒有真正接觸過美國那個社會!所以他的思維依然是中式的,想法依然是舊式的,因為可能今天的中國人都不會那麼想了!
飲食可以是一個人是否完全接受異族文化最大的反映。我覺得如果一個華人在飲食上沒能接受西式料理 ,可以說在文化上有一半他是沒能接受西方文化的。很多華人尤其是小留學生們,在中國是趕時髦,吃點漢堡披薩就覺得自己很潮很西化了,真正跑到美國留學,他們想破腦袋想盡全力就為了吃點中華料理![偷笑]有錯嗎?沒有!
我們的胃比我們的頭腦頑固,是最後一個接受異族文化的東西!我也經歷了不接受、批判性接受到融會貫通的接受這樣一個過程,這是需要幾十年的時間的。但光靠時間還不夠,還需要推動力,這點上我特別感激我的兩個孩子。
所以,我想說如果在飲食上還不能接受異族飲食文化,待著海外,老年時是會有蠻大的難處的。我家公是個很洋派的上海人,時不時要吃牛扒、蘋果派之類的,可他最後的日子裡,因為疫情住在美國的護理院裡,他會在睡的糊里糊塗醒來時自己想爬起來,說上海派人來接他了!是不是他也想吃一個生煎包?沒有人知道。他也是可以講一點英文的,平日裡也很喜歡跟人家侃英文,可在護理院的日子裡,他似乎完全忘了英文似的,也忘了自己身處何方,一張口就是中文,每當這時、醫護人員就會打電話找我們了……
今天聊了這麼多,也是我越來越覺得我自二十歲出頭去海外,就像把一棵剛長大的樹移去到另一塊土地,幾十年的歲月,這棵樹再生根發枝,這棵樹已經完全適應了那裡的陽光和水土,再也不可能再移植回去的。
所謂心安之處才是家,有我的孩子之處才是我的家,心安只在自己家裡。這邊還有父母在,也是牽掛……
咖啡涼了,不說了。



做最好的公號  做更好的自己
電影節專題:
昨日更新:
小說:何以言愛(四)
熱文連結:
帶著女兒去面試
我竟有些懷念那些外企的八卦
中大校慶,不是100年或136年的爭拗
告別瓊瑤: 《一簾幽夢》翩然而醒,一個時代拉上帷幕
美國你好,歡迎來到反智時代
2023熱文排行榜:
其他:
    讀完請點"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圖片 I 網路
整理 I 編輯 I 渡十娘
清單內容來自 I海雲
版權歸原作者 I 如有侵權 I 請聯絡刪除
生活中
總有些東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發現 I 家庭 I 樂趣
想每天與渡十孃親密接觸嗎?
喜歡?粉她!
有話想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