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跟領導喝茶,他掏出手機給我看一個段子,說的是AI裁員的故事。
"老闆說:小王,這個月你工資減一半。小王:為什麼啊?老闆:因為你太貴了。小王:我不貴啊,這個月績效都…"
領導笑得前仰後合,末了突然嘆了口氣:"年輕人,別覺得我在開玩笑。現在這個世道,連我們這些體制內的人,都未必能高枕無憂了。"
說實話,這話讓我後背發涼。不是怕被裁員——體制內哪那麼容易裁員?而是怕。怕什麼呢?怕這波AI的來襲,讓我們的"鐵飯碗"變成"易碎碗"。
這兩年,裁員降薪的新聞屢見不鮮。科技公司的程式設計師被AI取代,設計總監被Midjourney搞掂,連金融分析師都快保不住飯碗了。
這些人誰不是名校畢業,誰不是年薪百萬?可到了AI面前,不也就幾個指令, so easy?
但你看看體制內的人,哪個程式設計師真正在意過KPI?哪個設計師會為創意壓力山大?沒這些壓力,是因為我們不用跟機器搶飯碗。因為我們乾的活,叫"人情世故"。
不懂行情的老闆誰不知道AI可以24小時工作、不出錯、不抱怨?可人家要的是一杯溫水,是拍肩膀的關懷,是一句"您這麼辛苦了"。這些東西,AI能懂嗎?
我跟幾個朋友聊天,發現個有趣的現象:
越是體制內的,越熱衷於搞人際關係;而體制外的,越拼命搞技術。這不奇怪嗎?就像拿把槍指著你,你往前跑,我往後跑,結果剛好你們都跑到了不同的方向。

國央企的工作為什麼香?因為這裡的人情世故比技術更重要。在民企,你技術不好直接被pass;在國央企,你會做人更重要。
就像領導的領導,可能是個博士,整天看檔案都靠秘書,但那些年積月累的人脈、情商,才是他能坐到那個位置的關鍵。
可怕的是,這種趨勢會越來越明顯。AI只會越來越強,只會越來越便宜。唯一值錢的,就是那些無法被AI取代的東西:察言觀色、左右逢源、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這種能力,是要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積累才能修煉出來的。你想想那些在體制內退休的老幹部,哪個不是人情世故的高手?哪個不是靠著這些本事,在這裡吃得開、玩得轉。
其實說白了,職場就兩條路:
要麼拼命往技術頂尖衝,捲到連AI都替代不了你的程度;要麼在人情世故上下功夫,讓自己成為AI無法取代的"稀缺品"。
可問題是,卷技術的路有多難?需要多少智商和天賦?大多數人根本走不了這條路。反而,在人情世故上,誰又能真正地"卷"贏呢?
答案是:能的,只是要看你選擇哪條路。未來的職場會越來越明顯地分成兩類人:一部分人靠專業技能吃飯,另一部分人靠人際關係吃飯。而後者,在體制內會越來越值錢。
至於我們這些普通人,與其幻想成為改變世界的哪吒,不如認清現實:
在這個AI橫行的時代,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是"NPC"。要麼成為NPC,要麼… 成為那個調控NPC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