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間發生這種「逆生長」,就是真愛的證據

不知各位有沒有刷到過,前陣子黃子韜和徐藝洋這對藝人 cp 在直播間的搞笑互動。
影片中的黃子韜,對著徐藝洋嬉皮笑臉、撒嬌嗔怪,動不動扒拉一下對方,故意惹對方生氣,表現得彷彿一個頑皮的小男孩,像極了你上學時的男同桌。網友紛紛辣評,徐藝洋有幼師資格證。
為什麼有的人,明明在外是成熟的大人,愛情裡卻會變成小孩呢?
其實,這種反差在心理學上被稱作「積極退行」。也就是大家常常調侃的:一談戀愛,就像個寶寶。甚至結婚很久的夫妻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尤其很多女性會表示,婚後,老公有種種迷惑行為:明明身高一米九,生氣起、撒起嬌來竟然會嘟嘟嘴,明明職場上是個侃侃而談的「專家」,在家裡卻是滿嘴十萬個為什麼的學齡前兒童… …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講講親密關係裡的「積極退行」,是怎麼回事~
關係中的「退行」分兩種,
積極退行是愛與被愛的證據
傳統心理動力學認為,「退行」(Regression)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指的是一個人在面臨焦慮、挫折或其他應激狀態下,心理狀態會返回到更早之前的發展階段,放棄已經學會的相對成熟的應對方式,用更原始或幼稚的方法來處理問題[1]
聽起來,「退行」是一種負面的表達,但心理學家Michael Balint(2013)卻指出,「退行」既有好部分、又有壞的部分,應該分為兩種[2]
一類是「消極退行」(malignant regression)。當它發生時,人們的心理結構是不完整的,ta 們只能依附在其他人身上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這類退行本質上只是在尋找一個工具性的客體,滿足自己的渴望,一旦無法實現,ta 們就會感到沮喪、喧鬧、甚至展現攻擊性。
典型的有:相處時遇到傷心的事,總會繃不住大哭或停不下來地嗚咽,又或者木然地一言不發;鬧矛盾了,會控制不住低大聲尖叫、耍脾氣、亂扔東西、對著別人亂吼亂罵,甚至會有攻擊傾向(比抓人、咬人等);更有甚之,會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如:用頭撞牆)[3]
另一類是「積極退行」(benign regression)。在這類退行中,人們回到過去是為了對某些問題、自己的內心結構進行再認;也可能是利用童年心理狀態的優勢,比如更豐富的想象,更開放的思維,來構建一個自主性的空間,完成對現實焦慮的化解[4]
這類退行的表現較為溫和,通常會在需要安慰時想要抱著毛絨絨的玩具,或者突然變得特別粘人,想尋求依賴;甚至會投身到兒童式的遊戲中,顯得天真活潑,不在意社會標準的評判,更關注自身的主觀感受[4]
「積極退行」常常發生在親密關係中,尤其當後者提供了安全空間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往往會發現,明明在職場和生活環境中成熟幹練的人,卻會在感情中變成另一種樣子:有人變得嬌怯,有人變得過度粘人,有人則一反嚴肅刻板的形象,變得天真可愛,還有人平日裡穩定的情緒變得陰晴不定……
不過,存在積極的退行,並不意味著,這個人沒有能力去維持和經營一段關係。其實,這是一種「被愛讓人有恃無恐」的具象化。是徐藝洋看似嫌棄實則包容的態度,使黃子韜能夠快樂地做回小孩,展露那部分純真的自我。
在這樣的過程裡,退行,正是一種讓愛與被愛肆意流動的催化劑。
能在關係中變回小孩
會帶來 3 個好處
當一場戀愛或婚姻,讓我們時不時就能搖身一變,變成一個小孩,具體來看還意味哪些積極的好處呢?
做回「內在小孩」,
重拾「好玩的」人生態度
「積極退行」能夠使成年人回到孩子的狀態,在心理學裡也稱作「兒童自我狀態」
童年時期,我們依靠想象力發揮自身的能動性。比如,當媽媽暫時離開了自己,寶寶可以吮吸媽媽平時給自己餵奶的奶瓶,來想象媽媽就在身邊。在這個想象力營造的空間裡,寶寶安慰了自己,成功處理了現實中的問題。
成年後,我們被教導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去滿足來自社會的種種期待,諸如找一份薪酬合理、穩定規律的工作,在適婚年齡和他人結婚組建家庭。在這種狀態下,孩童般的想象力被壓抑了,取而代之的是成年人的冷靜、客觀與目標導向。
但透過「積極退行」回到兒童狀態,我們卻可以從這種狀態中抽身,暫時地「放飛自我」,無拘無束地去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同時,我們將採取一種「好玩的」(palyful)人生態度,去嘗試玩一些很幼稚的遊戲,不去想這些遊戲到底有沒有意義、又能帶給我們什麼,從而更真實地體驗世界的有趣。
重構「內在客體」,
從舊時的創傷中逐漸修復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不少情侶對彼此的早年生活都缺乏瞭解,即便是向對方耐心講述,有時候也難以得到很好的理解,但「積極退行」卻會為這種深度的交流提供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內在客體」得以暴露在對方面前,這包括了我們童年時遺留的問題、成長時經歷的種種情感傷害等。
當這些過去的我們被對方所「看見」,當下的情緒被對方接納與包容時,我們的「內在客體」也會獲得再次成長的機會。
就像榮格說的那樣,退行是在努力獲得某些更重要的東西,比如童年時光的純真感、安全感,比如愛的回應和信任關係。如果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退行,可以讓人的精神得以復甦,獲得更原始的創造力[3]
在戀愛中退回到早年的關係模式也並不是為了依賴它,而是當我們回到更早的時候,能在深入瞭解彼此的基礎上,共同修復那些過去的、難以被釋懷的舊傷疤、重新再活一次。
告別「嚴肅世界的愛情模版」,
享受更加輕鬆有彈性的關係
哲學家波伏娃認為,孩童活在「輕鬆的世界」裡,在那裡我們能夠自由體驗一切,可以不在乎一切、也不被任何事物所限制[4]。我們知道的僅僅是「我們想要做什麼」。
但長大以後,當我們發現世界並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我們的行事風格仍很幼稚、且要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時,我們就邁入了「嚴肅的世界」。
這個世界裡存在著外部權威,提供了我們生活需要遵循的定義和規則。我們知道的就變成了「我們應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
「嚴肅的世界」裡充斥各種各樣的標準,包括社會上流行著各種各樣的「愛情模板」,比如,關係中存在著承諾與責任,親密關係中雙方需要怎麼怎麼做,這些標準限制著我們,向我們施加著隱形的社會壓力,也帶來了焦慮和不安的情緒。
但在關係中「積極退行」,卻讓我們暫且告別「嚴肅的世界」,重新回到「輕鬆的世界」。我們不再需要按照社會既定的、格式化的模版去處理一段關係,相反可以以天真活潑的方式去戀愛和相處,享受更加輕鬆、有彈性的關係,不是為了關係而“關係”。
如果關係中發生了「消極退行」,要怎樣應對?
不容忽視的是,也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深受「消極退行」的困擾。Ta 們在關係中表現得極為不穩定,情緒反覆波動,有時焦慮有時暴躁,令親密他人不知所措的同時,自己也深感痛苦折磨。
這往往是因為「強迫性重複」—— 
容易在關係中發生消極退行的人,往往在早年的情感關係中遭遇過創傷,形成了特定的關係模式。成年之後,ta 們也習慣用過去的、不具建設性的方式與伴侶互動,在關係中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無法有效地處理關係中的分歧。
那麼,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在關係中出現了「消極退行」,該怎麼辦呢?
  • 明確責任,為自己負責
「消極退行」,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想透過回到過去解脫自身的責任,並無意之中想要透過依附於他人、藉由外界的力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這不僅僅會讓他人感到自己被視為一種工具,其實也無形中否認了自己發展的潛力。
為了減少它的發生,我們在察覺到自己出現消極退行時,不妨多去想一步:「我是不是有所逃避,我在退行的過程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可以拿一張紙,把這些需求一一記錄下來。
明確自身的責任,將成為阻止我們消極退行的一條底線。
  • 看見那個過去的自己

如果我們遭遇了難以承受的傷痛,或許更根本的治療方法不在當下,而是需要我們勇敢地回到更早的時候,去發現問題的根源,去再次辨認才可能找到新的開始。
如果我們被壓力和焦慮困擾,無法立刻改變現實的環境,或許我們可以暫時退回到更早的時候,去認可那個純真可愛、勇敢開放的自己,去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來汲取力量。
我們可以找一個安靜的環境,閉上眼睛,嘗試回憶起兒童時的自己:「ta 是什麼樣的呢?ta 在想什麼呢?ta 的優點又有什麼呢?」
之後,可以給過去的自己一個擁抱,告訴 ta 你做的已經很棒了。
  • 嘗試切換成更健康的防禦機制
當我們感受糟糕的時候,會使用很多種不同的心理防禦機制。「退行」僅僅是其中一種,而且是較為低級別的一種。我們可以嘗試切換位更高級別的防禦機制。
這首先要求我們具有較強的「自我察覺能力」,畢竟心理防禦機制是在潛意識層面中執行的。在意識到自己在「消極退行」之後,試試看能不能把自己的情緒換一種形式抒發出來。
當你遇到問題時,最常用哪種防禦機制?這份【心理防禦機制測試】能夠從16種防禦機制裡,幫你篩選出你最常用的3種。
👇檢視你最常用的防禦機制是什麼👇
比如學會「幽默」。當伴侶復刻了你的早年創傷時,你可以試試看幽默地調侃一句,「又被你創到了呢」。
「昇華」也是不錯的防禦機制,它鼓勵我們用藝術的方式宣洩情緒,比如,你可以嘗試去學架子鼓(小編:親測很發洩)。
最後,我們真心希望你的生活裡充滿著「積極退行」,而不是「消極退行」。願你永遠被豐盈地愛著,而不是被過去的陰影纏身。如果今天的文章戳到了你,記得傳遞給更多需要的人~
今日互動
你在關係中,
體驗過「積極的退行」嗎?
References:

[1]Galler, F. B. (1981). The two faces of regression: A conceptual review. Psychoanalytic Inquiry, 1(1), 133-154.
[2]Balint, M. (2013). The basic fault:Therapeutic aspects of regression. Routledge.
[3]Lokko, H. N., & Stern, T. A.(2015). Regression: diagnosis,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primary carecompanion for CNS disorders, 17(3).
[4]Gertz, N. (2019). Nihilism. MIT Press.

本文關鍵詞:積極退行、消極退行、親密關係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淼淼
合作請聯絡 [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退也是一種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