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公眾號點選右上角“…”設置星標 ↓

【導讀】當地時間5月7日晚,我國領導人再次踏上俄羅斯的土地,開啟訪俄之行。此次訪問不僅是兩國元首密切互動的體現,更是對中俄人文交往承前啟後的關鍵部署,為新時代中俄關系注入強大動力。
本文以中俄建交75週年為背景,將中俄關系劃分為三個階段(1949-1980年代、1990-2010年、2010年至今),強調人文合作始終是雙邊關係的“重要支柱”,並隨著政治關係的升級而深化,從單向學習蘇聯到雙向平等合作,再到新時代全方位發展。尤其在國際局勢複雜多變的當下,人文合作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潛力,成為穩定雙邊關係的重要基礎。
本文詳細分析了中俄獨特的合作機制,指出中俄人文合作以政府推動為主,透過條約、年度計劃、專門委員會(如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等機制化安排實現穩定發展,例如互辦“國家年”、高校聯盟、孔子學院等,體現了“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特色。作者呼籲深化“內涵式發展”,中俄人文合作在面對語言障礙、交流形式單一等挑戰時,需要完善工作機制和政策支援體系,推動人文合作向“自下而上”的民間自發互動轉變。隨著青年交流、旅遊合作等領域日益成為新熱點,中俄人文交往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中俄人文交往75年
2024年是中俄建交75週年,同時也是中俄文化年的開局之年。回顧兩國交往的歷史,人文合作始終是重要的領域,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受到雙方的高度重視,見證了從睦鄰合作到世代友好,再到新時代全面戰略伙伴的發展軌跡。兩國的人文合作大致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一是從中蘇建交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文化交流從“蜜月期”到經歷低谷,再逐步恢復;二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到本世紀的前十年,文化交往領域擴大並實現機制化;三是本世紀第二個十年至今,人文合作隨著國家關係的快速提升全方位發展,成為兩國構築新型國家關係的重要支柱。
▍人文交流的快速起步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聯是最早承認並與新中國正式建交的國家。由於當時面對的國際環境非常惡劣,新中國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與蘇聯發展全面的合作關係。在1950年2月14日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第五條就特別強調發展和鞏固中蘇兩國之間的經濟和文化關係。與高層的頻繁交往同步,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的合作迅速被提上日程,增進了普通民眾之間的友好情誼。
早在1949年10月5日,雙方建交伊始就成立了中蘇友好協會總會,宗旨是增進兩國文化、經濟及各方面的聯絡與合作,隨後各地都成立了分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促進中蘇兩國人民的相知相親。蘇聯的文化、科學和藝術代表團多次訪華,中國也派出相應的代表團訪問蘇聯,1952年雙方還在中國舉辦過“中蘇友好月”,在全國67個城市舉辦了“蘇聯影片展”,觀影人數達到4000多萬人。中國向蘇聯派出大量留學生,50~60年代中國留學蘇聯人數達到3萬人左右;蘇聯也向中國派出各方面的專家,總數超過18000人,雙方的文化合作從一開始就進入非常密切的階段。1956年7月5日,兩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文化合作協定》,是第一個關於人文交流的專門法律檔案。蘇聯科學院於1956年成立了專門的漢學研究所,共有研究員、副研究員90多人。蘇聯的眾多知名院校設立東方語言學院或東方系,開展漢語教學,很重視與中國的文化交流。
當時的新中國百業待興,主要是向蘇聯學習,特別是在科技方面的知識,文化、教育、衛生的管理體制也受到蘇聯的影響,甚至學校裡的教科書、教學方法都引進蘇聯的經驗。1955 年,以蘇聯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克洛特科夫為首的近千名蘇聯醫學專家訪華,在兩個月內為我國醫學界進行了100多次演講,舉行119次座談會,有3000多人參加,還給2萬多名大學生做了31次報告。新中國醫療體系的建立同樣以蘇聯為樣板,在蘇聯專家的參與下,中國“制定了培養方案與教學大綱,引入了蘇聯模式的醫學生實踐訓練方法”。這個時期雙方的人文交流,主要是適應發展政治、經濟關係的需要,一方面帶有比較濃重的意識形態色彩,另一方面並不是一種平等的合作關係,更多還是中國有向蘇聯學習的需要。以教育合作為例,包括建立兩國政府教育部門的直接聯絡,聘請蘇聯專家來華任教,大量引進蘇聯高等學校教材,引進蘇聯的教育學和教學法,介紹推廣蘇聯發展教育的經驗,邀請蘇聯教育代表團考察我國教育並提出建議,推動高等學校之間建立校際聯絡,推動俄語教學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儘管這種合作方式對新中國的文化建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意義,有助於快速培養大批相關人才,使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快速走上正軌,但長遠來看也帶來不少弊端,很難持續。
隨著上個世紀60年代初中蘇兩國政治關係的急劇惡化,人文合作也被迫中斷,蘇聯方面撤走了全部專家,相關科技、文化領域的合作專案被迫中止,進入長達20餘年的對抗時期。由於政治上相互敵視,不僅人文交往完全被切斷,輿論上也相互針對,造成彼此的隔閡越來越深。
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中蘇關係全面“解凍”,兩國的文化交流又開始逐步恢復,官方與民間的往來增多。在這一程序中,人文合作的恢復甚至走在前面,成為關係“緩和”的風向標和相互釋放善意的重要形式,使兩國很快走出劍拔弩張的敵對狀態。鄧小平與戈爾巴喬夫於1989年5月舉行會晤,宣佈中蘇兩國關係實現正常化。在此之前,1984年中國教育代表團訪蘇,雙方開始互換留學人員。根據1987 年兩國簽署《1988—1990 年教育合作計劃》,規定每年互換學生及科研人員的數量最多為 150 人。1990 年又簽署《兩國 1991—1995 年教育合作計劃》,規定每年中方派出 500 名赴蘇留學人員,蘇方派出300 名赴華留學人員。1988 年,兩國簽訂《關於雙方公民相互往來的協定》,邊境地區開啟了市場化的旅遊合作,也有利於邊境貿易逐步走向繁榮。
▍人文合作的逐步恢復
蘇聯解體沒有影響中俄兩國文化、教育以及人員往來快速增多的勢頭。1991年12月27日,中國與俄羅斯聯邦在莫斯科簽署《會談紀要》,解決了兩國關係的繼承問題,實現了從中蘇關係到中俄關系的平穩過渡。1992年12月18日,雙方又在北京簽署《關於中俄相互關係基礎的聯合宣告》,提出“相互視為友好國家”“加強相互信任和理解,保持各個級別的經常性的政治對話”。此後,中俄在各個領域的合作關係持續穩定發展。
1992年12月18日,雙方簽署了開展文化交流的指導性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文化合作協定》,內容涵蓋文化、藝術、教育、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體育、旅遊、衛生等諸多領域以及民間組織、邊境地區的交流,涉及交往的形式和內容,如在文化藝術領域,包括:互派專業和業餘藝術團、組巡迴演出;相互舉辦文化藝術展覽;互派文化、藝術工作者訪問;交換文化藝術方面的書刊;相互向本國人民介紹對方的文學和藝術作品;兩國博物館、圖書館之間進行交流和合作。還特別強調,雙方將鼓勵邀請對方文化、藝術、教育、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體育、旅遊和衛生等領域的專家出席在本國舉辦的國際會議、研討會、聯歡節及其他有關活動。這些規定為兩國開展人文交流指明瞭方向,提供了必要的機制保障。同一年,中俄還簽署了《關於互免團體旅遊簽證的協定》;次年雙方又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旅遊合作協定》。
1994年9月,中俄兩國領導人在《中俄聯合宣告》中宣佈,將中俄關系提升為面向21世紀睦鄰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設性夥伴關係”。1996年,兩國領導人決定將雙邊關係提高到“面向21世紀的平等信任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01年7月雙方正式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將中俄兩國“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的和平思想和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的意願以法律形式加以確定,為兩國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奠定了牢固的政治和法律基礎。2012年6月,在雙方簽署的《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宣告》中,正式將兩國關係提升至“加強平等信任、相互支援、共同繁榮、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在此基礎上,兩國政府於1997年6月簽訂了包括科學、教育、文化、藝術、電影等方面的“1997~1998年文化合作計劃”,並陸續付諸實施。其中,1997年10月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地舉辦的中國文化節,1998年4月在北京、上海舉辦的俄羅斯文化節等系列活動,為兩國人文交流開闢了新的領域,注入了新的動力。之後,雙方決定定期舉辦文化節,在中俄高層互訪過程中也反覆強調人文交流的重要性。1996年中俄宣佈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以後,兩國政治關係得到快速提升,到2001年雙方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提出要“世代友好,永不為敵”,人文合作逐步成為雙邊關係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新的雙邊關係不斷鞏固的同時,人文合作逐步呈現出新的特徵,首先是領域越來越寬泛,兩國的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涉及六個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進一步擴充套件,俄羅斯學者認為,雙方的人文交流以教育與科學、文化與體育、青年交流、媒體為主,又延伸到衛生、環保、旅遊等領域;其次是逐步實現常態化,開始相互舉辦國家年,經常舉行團組互訪、各種論壇和其他交流活動;再次是政府層面積極推動,多種形式的民間外交提上日程,出臺內容豐富的年度合作計劃;最後是合作目標更加明確,要實現“世代友好”,更加重視青年和媒體的交流,對加強雙方的彼此認知,促進政治、經濟和安全合作的提質升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人文交流的日益緊密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兩國元首個人之間的友好情誼,經常性的互訪不僅對雙邊關係的發展起到戰略引領的重要作用,也直接帶動了人文交流達到很高水平。為統籌規範中俄在人文交流領域的合作,根據兩國元首的倡議,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於1997年4月正式成立,其宗旨是加強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傳統友誼,促進睦鄰友好合作,鞏固和擴大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社會基礎。該委員會每兩年舉行一次中俄雙方全體會議,在兩國輪流舉辦。
(一)人文合作機制化水平不斷提高,範圍越來越廣
雙方越來越重視人文合作的支撐作用,建立起拓展“人文外交”的有效渠道。2000年11月,在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框架內,成立了副總理級別的中俄教文衛體合作委員會。在其指導下,兩國在人文交流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廣泛合作,並在中俄兩國元首的推動下,“俄羅斯年”和“中國年”活動相繼於2006年和2007年成功舉辦。中俄開始互辦“國家年”,人文合作逐步走上機制化軌道。2007年7月13日,中俄教文衛體合作委員會正式更名為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下設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媒體、旅遊、電影等7個領域的合作分委會和中俄檔案合作工作小組,涉及面更加廣泛,發揮了重要的統籌和協調作用,到2024年已經舉行了25次會議。
中俄友好、和平、發展委員會成立後,下屬的理事會數量不斷增多,到2021年底已經有地方合作理事會、文化理事會、實業家理事會、青年理事會、專家理事會、媒體理事會、生態理事會、醫學理事會、科學與創新理事會、宗教事務理事會、健康生活方式理事會、殘疾人事務理事會、老朋友理事會、教育理事會等16個,涵蓋的領域越來越廣泛。隨著地方合作受到重視,從中國東北—遠東、伏爾加河和長江中下游的合作,在國家級層面進行規劃和推動,人文領域的合作成果也越來越多。迄今兩國已經建立了數十對友好省市,不少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簽署合作檔案,相互間的往來更加密切,交流更為深入。
(二)教育領域的合作成就可圈可點,規模不斷擴大
自2004年中俄簽署《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執行計劃》、2006年簽署《兩國教育合作協議》以來,兩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互派留學生的規模和數量逐年擴大,合作辦學機構和專案已有近百個。截至 2024年4月,在俄中國留學生為4.14萬人,其中本科生2.45萬人,研究生1.45萬人。2023年,俄在華留學生1.28萬人,總規模居歐洲生源國首位。如果把短期專案計算在內,相互交換學生的數量已超過10萬人。透過留學和交流,學生們可以深入瞭解對方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現狀,增進彼此間的理解和認同,拓寬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011年,中俄開始成立專業性的高校聯盟,目前雙方已經建立14個同類高校聯盟,擴大了彼此的交流路徑。這些聯盟透過其合作領域、活動範圍和交流平臺等,將中俄體育、交通、經濟、醫學、師範、新聞和藝術類大學的力量聯合起來,制定並實施加強雙方的科研和教育潛力的專案。2018年,在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機制框架下,又成立了中學聯盟,截至 2023年底成員單位發展為113 所,其中中方43所、俄方70所。
(三)人文交流的主體不斷增多,合作層次穩步提升
從語言學習到媒體交流,再到科技創新和智庫合作,中俄人文交流有了質的提升。由於關係越來越密切,雙方很早就意識到深化漢語和俄語教學方面合作的必要性,2006年於遠東聯邦大學建立第一所正式運作的孔子學院。2019年,俄羅斯首次將中文作為外語科目納入國家統一考試體系,這意味著中文成為繼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後俄羅斯高考外語科目的第五種選考語言。截至 2024 年9月,俄羅斯共建有19所孔子學院和4個孔子課堂,為雙方在文化教育領域的全方位合作做出了積極貢獻。中俄媒體合作的宗旨之一是促進兩國文化傳播,活動分為文學主題、語言主題、旅遊主題、青年主題等,緊跟時代潮流,與兩國舉辦的各類主題合作年形成良性互動。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兩國媒體合作的工作組,促進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通訊機構間的直接交流。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的媒體合作分會 2023 年第 16 次會議商定了2024年中俄媒體合作的76個專案。
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越來越受到關注,學術交流也在更高層次上展開。2019年6月,習近平訪問俄羅斯期間,同普京總統共同宣佈2020年和2021年舉辦中俄科技創新年,這是中俄兩國首次舉辦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國家年。新冠疫情期間在兩國政府推動下,啟動了數十個醫療科技合作專案,包括醫療裝置和試劑檢測、新冠病毒疫苗研發、生物科技等。在雙方共同努力下,科技創新年計劃實施活動已超過1000項,充分體現了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高水平和特殊性。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不僅限於自然科學和應用研發,還在於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的密切交流,舉辦各種高水平的學術論壇,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每年舉辦的中俄智庫論壇,主題是“新時代的中俄關系”,建立了兩國特有的思想庫交流機制。近年來,中俄兩國的中醫藥合作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與突破,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
▍未來的發展空間非常廣闊
儘管中俄人文交流與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仍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問題。首先,人文合作主要依靠政府層面的組織和動員,甚至是政治上的需要,主要是藉助於“自上而下”形成的優勢;其次,兩國之間的制度和文化差異,導致交流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或障礙,中、俄屬於不同的文明,思維習慣和文化傳統有別,管理體制各有特色;再次,語言障礙和政策偏好等現實問題,導致人文交流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特別是教育、科技長期以來都更看重與西方的合作,相互學習對方語言、瞭解對方文化的動力不足;複次,交流和交往的形式比較單一,參與的機構和地區依然比較有限,相對而言更看重經貿往來,比如友好城市間的文化互動不多;最後,人文合作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不足,範圍受到一定限制,難以真正在兩國民眾之間搭起便捷的通道和橋樑。
為了克服這些挑戰和問題,中俄兩國需要進一步加強合作與交流,完善人文領域的工作機制和政策支援體系。政府間可以加強溝通與協調,完善人文合作的法律基礎,制定年度的甚至中長期的合作規劃,使各種交流更具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文教部門、科研機構特別是高校間可以加強合作,共同開展教學科研活動和人才培養專案;同時,還可以加強民間交流與合作,推動更多主體參與其中,使人文合作能夠真正有助於“民心相通”。2014年7月,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在巴西福塔萊薩會晤時提出,中俄人文合作要從一般性友好交流向聯合辦學、共同發展文化產業等提升兩國軟實力的方向發展。中俄人文交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於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民間往來帶有較強的自發性和商業性,文化、教育、旅遊合作很大程度上不需要政府推動,甚至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中俄人文合作則始終在政府主導之下,與雙方在政治、經濟領域的合作形成良好的配合。在俄羅斯學者看來,中俄人文合作具有體系性的特徵,不斷豐富新的內容,是一種有計劃的、綜合性的互動。
2021年6月28日中俄元首共同簽署關於《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締結20週年的《聯合宣告》,其中包括要“拓展兩國教育、高校間和學術交流”,“深化文化交流合作,提升文化中心、友好協會及社會組織作用”。2024年5月,習近平主席與普京總統會談時指出,75年來,中俄關系歷經風雨,歷久彌堅,經受住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樹立了大國、鄰國相互尊重、坦誠相待、和睦相處、互利共贏的典範。他強調,要打造更多人文交流亮點,共同辦好“中俄文化年”,密切地方合作,持續拉緊民心紐帶。
隨著2019年兩國關係提升為新時代全面戰略伙伴關係,中俄人文合作更加註重內涵式發展和質量提升,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雙方進一步加強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科研合作、衛生健康、文化藝術、體育競賽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國文教事業的共同發展與繁榮。目前,雙方合作辦學機構和專案增加到116個,建成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80個,各領域合作持續深化。同時,中俄兩國還將積極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途徑,如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擴大媒體合作、文化展示方面的交流;以及加強兩國青年學生之間的相互往來,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複合型人才。旅遊、衛生領域的交流成為新的合作“熱點”。據俄方資料統計,2024年年初赴華俄羅斯遊客同比增長197%,預計2024年全年赴華遊客將達300萬人次,要高於2019年所創造的資料峰值。
根據2024年8月在莫斯科舉行的中俄總理第二十九次定期會晤釋出的《聯合公報》,中俄雙方積極評價中俄人文各領域交流持續活躍發展勢頭,願進一步擴大人文合作規模、覆蓋範圍,提升合作水平,賡續兩國人民睦鄰友好傳統。為此,雙方除了商定擴大原有的合作領域,進一步豐富合作形式以外,還提出要把人文交流推向更高層次、更廣空間。具體包括:雙向留學和學術合作;科技創新領域合作;基礎和應用研究的互利合作,研究和實施共同科研計劃;高水平舉辦中俄文化年框架下活動,實施文化部門《2024—2027年合作計劃》,深化地方合作;衛生領域合作,促進醫療服務;發展公共健康、醫療預防和流行病學領域合作;繼續辦好中俄青少年運動會等聯合體育賽事;加強後備人才培養合作;互辦電影節和動漫電影周活動,支援合作拍攝影片;推動媒體領域合作,包括新媒體和電子遊戲產業發展,圖書翻譯出版,參加國際書展;推動進一步提升遊客數量,提升旅遊服務質量,改善旅遊基礎設施,簡化簽證程式;擴大檔案領域合作,推動實施聯合專案;繼續在文化和創意、青年創業、志願服務、公共外交領域開展聯合活動。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家關係的發展,雙方在全球和地區層面的合作也充實了更多人文方面的內容,如雙方提出,共同反對在多邊平臺將衛生問題政治化,在國際場合相互支援對方提出的倡議,確保生物安全和建立全球衛生架構;兩國在作為上合組織、金磚國家輪值主席國期間,都會主辦數百場活動,其中主要是人文交流,中俄還推動兩國青少年積極參與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活動。中國領導人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後,其中的人文領域的“互聯互通”原則和舉措也得到俄方的支援,特別是強調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和互學互鑑,可以成為構建廣泛夥伴關係的基礎,能夠促進雙方教育、體育、文化領域的交流,認為有必要加強相關規劃的對接合作。
▍結語
中俄作為近鄰,開展合作擁有地緣、人文方面的優勢。透過開展廣泛的人文交流,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進一步拉近了兩國人民之間的距離。民調顯示,雙方民眾對對方國家的好感度在上升,對於建立穩定、平等、友好的國家關係非常重要。據俄羅斯列瓦達中心統計資料,1995年至2019年,俄羅斯社會對中國的態度發生了積極變化。對中國有好感的人數比例從1995年的48%上升到2019年的72%左右。2020年5月,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線上開展的“2020年中俄社會民意調查”顯示,中國受訪者對俄羅斯的非負面評價高達93.1%;俄受訪者對中國的非負面評價達82.6%。2024年列瓦達中心的民調顯示,俄羅斯民眾對中國最感興趣的方面雖然中國商品仍居第一位(29%),但旅行與自然風光(27%)及中醫、文化、藝術、文學和電影(25%)緊隨其後,已經相差無幾。
儘管國際局勢發生急劇變化,大國博弈中“輿論戰”“資訊戰”不斷顛覆對不同國家形象的認知,但中俄合作體現出強大的韌性,富有成效的人文交流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今日益頻繁的國際交往中,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交通工具的升級,人文合作與民間交流越來越便利,越來越頻繁,深刻滲透到國家間關係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對政治和經貿關係產生直接的影響,成為國家間關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之相關的文化外交、民間外交的位置也在逐步提升,被統稱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已經成為一種新的、不可或缺的外交形態,甚至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政治關係的質量和經貿往來的水平,其主體、形式、理念、目標都與傳統的外交有很大差別。隨著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入新時代,其重要標誌之一就是由過去的“自上而下”單向推動發展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雙向推動,即由政府扮演主要角色變為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合作,人文交流與民間友好受到更多重視,能夠超越制度、文明、意識形態的差異和障礙,潤物無聲,為雙邊關係的發展提供更加穩定、持續、強勁的內生動力。
編輯 | 劉懿陽

訂閱服務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