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由 AI 生成
本文編號 241219
全文共有 45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大家好呀。
2024年馬上就要過去了,我們很快就要迎來2025年啦。
如果在過去的一年裡,你還有些不夠滿足的地方,那麼不妨把新一年的開始設為一個起點,重新啟程。
不過,在努力的時候,也別忘了要張弛有度,適當給自己一些「情緒價值」喔。
因此,今天的文章,我想跟你分享一個小小的竅門: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妙趣橫生。
在忙碌之餘,為生活增添一點成就感和愉悅感,這才是讓我們能夠持續奮鬥下去的動力。

許多人很容易遇到一個問題:把自己的生活過多地消耗在一些日常性、重複性的事務上。儘管也許每一天都在朝著目標前進,但總是需要曠日持久的堅持之後,才能看到成果。
這就會導致一個結果:我們的反饋鏈條被拉得太長,缺乏即時、可得的樂趣和回報。
於是,大腦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就很容易處於多巴胺水平不足的狀態,難以獲得有效的激勵和驅動。
故而,我們就很容易感到,每一天都沒什麼動力,很多事情都需要「堅持」才能做下去,缺乏發自內心的熱情和活力……
為什麼我們明明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卻一點都不想開始,而是會不自覺地上網瀏覽、刷資訊流、跟朋友閒聊?原因就在這裡。過長的反饋鏈條讓我們無法獲得有效的能量補充,於是我們只能轉而從「刷手機」的行為裡面,來獲得代償。
所以,應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自己動手,搭建一套有效的「能量補給站」。
如何搭建能量補給站呢?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是:設計一個簡單的「成就係統」。為日常的生活,注入適度的新鮮感和成就感。
具體來說就是: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外,為自己設計一些新奇的、不同的任務,透過完成這些任務,為生活帶來額外的成就感,讓生活能夠源源不斷地擁有能量的補充。
你可以把它理解為遊戲裡面的「支線任務」。主線任務固然重要,但在此之餘,也不妨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支線任務,既能獲得額外的獎勵,又能讓我們的歷程變得更豐富、更多姿多彩。
另一方面,透過完成這些任務,也能讓你在心理上積累一系列的「成就」,讓你發自內心地得到充盈感:我並沒有浪費時間,而是有所收穫。
這樣一來,即使當你暫時遇到阻礙和困難,你也能夠從中獲得支撐和力量,幫助你更快地擺脫低落狀態。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設計這套成就係統呢?
分享一些我常用的方式,希望能幫到你。
要注意的是:這些任務可能比較多,你不用全部照搬,而是按照自己的實際需求去選擇使用,搭建起一套屬於自己的成就係統。一定要記住,適合自己的,才是有用的。

1. 每週解決一箇舊問題
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一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小問題,它們會對我們的行動產生「摩擦」,讓我們感到不便。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
工作流程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冗餘,導致總是需要進行重複的操作;
-
做讀書筆記時操作總是不順手,導致很多時候就懶得動手記錄了;
-
日常生活起居的收納和動線不合理,導致經常要到處拿東西……
只不過大多數時候,這些不便並沒有那麼難受,忍一忍就過去了,這才導致它們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久而久之,就變成了我們的習慣,成為了一種「將就」。
所以,一個簡單的任務就是:每週,發現並解決一個已經存在的舊問題,消除一個不便和「將就」。
這包括兩部分:一是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流程進行觀察、覆盤和思考,找出存在不便的地方;二是想辦法去改變現狀,消除這個不便。
不需要貪多求快,每週能解決一處具體的不便就可以。比如,你覺得自己的讀書筆記操作不順手,那麼這周可以先試試找一個新的工具來試用,下週試試把它更好地融入自己的學習流程裡面,下下週再試試設計一套模板、來提高效率……
當你解決了一個具體的不便之後,你也許會發現:原來我的生活,是可以如此順暢和舒服的,只是之前一直被「將就」阻礙了而已。

2. 每週積累一個新的概念
我在之前關於知識管理的文章裡講過:積累概念是很重要的,它是我們思考和形成知識體系的基礎。
什麼是概念呢?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個高度濃縮的知識點。它可以是一個術語,一個理論,一個原理,一個現象,一個效應……簡而言之,它就像是我們理解世界的一個個錨點。把更多的錨點連線起來,形成一張網路,這就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針對一個問題,自己有一些模模糊糊的看法和思考,但一直沒有形成正式的輸出。直到有一天看到一個概念,你突然發現,它就是你一直以來想表達的東西,完美地解答了你的一系列疑問和困惑。
這就是我們的思維被「概念化」的過程,它代表著我們的世界,又進一步加深了。
因此,一個有效的建議是:每週積累一個新的概念。可以透過讀書學到,也可以透過課程、跟別人交流,或者閱讀文章獲得。
重點是什麼呢?是把它當成一個方向,一個自己認知體系和知識體系的缺口:在閱讀和學習的時候,不要只顧著去尋找觀點和「金句」,也不要只顧著看自己是否認同,而是去尋找和捕獲:
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什麼我原本不知道的概念?我是否對這個概念感興趣?
如果感興趣,那麼不要只侷限在文章對它的描述,而是進一步對它進行主題學習,去查閱更多的資料,儘可能把它徹底弄懂,然後記下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每週一個就可以,不用貪多,慢慢來。等你積累了一系列的概念,你也許會發現,許多概念之間其實是可以連線起來的,它們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這就是認知網路的構建,也是認知升級的開始。

3. 每週寫下一個自己的觀點
每一天,你的生活裡一定會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情,你也會接觸到許許多多的資訊。面對這些東西,你一定會有一些想法,只是可能很少認真地去思考它們,任由它們產生了又消失。
如果你是這樣的,那麼不妨從現在開始,養成這麼一個習慣:每週認真地、深入地思考一個想法,把它組織成一個觀點,然後寫下來。
這個觀點可以是什麼呢?可以是對發生的新聞和社會事件的看法,可以是讀完一本書之後的感受,可以是看完一部電影之後的想法,也可以是讀完一篇文章後、對作者觀點的不同意見和探討……
不需要很長,也不需要很複雜,短到兩三百字,長到一千字,都可以。能夠把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講清楚就好,不需要刻意追求寫得很好。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沒有什麼相關知識,想出來的觀點也很普通,有必要寫下來嗎?當然有,它並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是給我們自己看的。
為什麼呢?因為,它實質上是對大腦的一種訓練,是讓大腦變得更聰明的有效方法之一。你如何使用大腦,大腦就會變成什麼樣。
你越是讓大腦去思考、加工、表達,大腦就會將越多的資源供給到這些功能,讓它們變得更強大。
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見過一些很聰明的人,他們總是言之有物,三言兩語能夠將一件事情講清楚;又或是特別有洞察力,能夠看到事物更深入的本質。但這些能力是天生的嗎?不是的,其實也是這樣一步步訓練出來的。
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每週能夠集中精力寫下一個觀點,就已經相當不錯了。假以時日,你也許會驚訝地發現,你的頭腦變得更清晰,更容易抓住事物的特徵,看透事情的表象,鞭辟入裡。

4. 每週去一個新的地方走走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提過:人是需要更廣闊的活動空間的。
這是我們身上來自遠古時代基因的天性。更廣闊的空間,意味著更豐富的食物,更多樣化的棲息地,更容易躲藏起來的環境,更多的居住和生活的選擇……也更容易成為一個小的生態系統,不容易因為變化或衝擊而被毀滅。
因而,更善於適應廣闊空間的個體,更容易留存下來,將基因傳遞給我們。
但是,在這個時代,我們的活動空間變得高度單一而逼仄:上班,吃飯,回家。同樣的路線,同樣的地點,同樣的活動空間,同樣的人群,週而復始,日復一日。
你有多久沒有脫離開日常生活和工作場景,參與一些新的活動,動手做一些不同的事情,讓大腦接受新鮮刺激了?
因此,一個簡單有效的建議就是:多到外面去走一走。
試一試,每週一次,來一個「City Walk」:背上揹包,帶上手機,跳上地鐵或公車,隨便在一個不認識的站下車;或者隨便報一個地名打車過去。然後在附近閒逛,鑽各種大街小巷,漫無目的地漫步。
又或者,抽出一點時間,去做一些平時不會做的事情,接觸一些新鮮的活動方式,認識一些平時接觸不到的陌生人,等等。
透過這種方式,讓自己感受到空間在延展,環境在變化,讓自己感受到「其實我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去的」。
僅僅只是這種感受本身,就足以為我們帶來療愈。

5. 不定期更換一下工作環境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疲憊、無聊,對工作感到厭倦和枯燥,這時,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我們緩過來,讓狀態快速得到恢復呢?
一個可能最簡單又容易奏效的方式,就是換一下工作環境。
這裡說的「換工作環境」,不是說換一份工作,而是對自己的環境做一個微調。比如最簡單的,可以從換一張電腦或手機的桌布開始,或是更換APP的排列分佈,對常用的軟體換一個主題或UI,讓沉悶的生活中產生一些新意。
再複雜一點,可以是微調一下自己的工作流,改變一下工作的前後順序,更換自己使用的APP,讓自己重新去適應和習慣,等等。
如果有機會,你還可以對現實環境做一些微調,比如:把工作的書桌換一個方向,重新佈置自己的辦公桌,買一些裝飾品,放幾盆綠植或玩具,甚至,可以試著到外面去工作,脫離開長久以來的辦公環境,等等。
為什麼這樣能奏效呢?因為,它能夠立刻「重新整理」我們的大腦,讓大腦感受到新鮮感 —— 大腦是極其需要新鮮感的,日復一日地在同樣的環境裡重複相同的事情,對大腦來說是一種折磨和消耗。
進一步,舊的環境會產生一種慣性,讓我們沿著舊的習慣和路徑行動。一旦對環境做一些改變,你也許就能打破這種慣性的依賴,重新去做出一些不一樣的行為。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晚上坐在書桌前,總是習慣性地刷手機,那麼不妨試著把書桌換一個方向,你也許會發現:自己沒有那麼「下意識」地想玩手機了,你會開始拿起書、開啟電腦,想要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試一試不定時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工作環境,這也許能立刻為你恢復活力和熱情。

6. 設計一套主題打卡遊戲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設定一個主題,列出一張清單,然後一項一項去把它填滿,在這個過程中增進對這個主題的瞭解,同時梳理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舉幾個例子:
比如你對某位作家很感興趣,那麼就可能會去搜集跟他/她相關的資料,比如他/她寫的書籍、文章,參與的訪談,上過的節目和播客……把它們列成一個清單,一項項去看。看完一項就打個勾,同時簡要地寫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同樣,你對某位明星感興趣,那麼就可以去搜集他/她出演過的電影、電視劇,參與過的節目等,同樣,一項項去看,看完打個分,簡要寫上自己的評論和分析,等等。
不僅僅針對人,也可以是一個抽象的主題。比如,你喜歡看推理小說,現在對某一個型別特別感興趣,那麼,就可以蒐集資料,整理一份該型別的優秀小說榜單,然後一本本去看……
甚至,更簡單一點:我去搜集「公司附近2km內的餐廳」可不可以?去做一份「100家咖啡館打卡」可不可以?當然可以。
當然啦,不用強求真的每一項都要「看完」「做完」。如果你對其中的某幾項不感興趣,那略過就可以了。畢竟,我們的目的並不在於打卡本身,而在於設計一項挑戰,讓自己去完成它。
比起漫無目的地東走西顧,這種做法會更加有的放矢,讓你能明確地感受到:我每天的休閒和娛樂是有意義的,它讓我距離完成這個「支線任務」又近了一步。
這會是讓你的生活變得充滿樂趣、活力十足的一個有效方法。

歡迎你分享,留言,在看
以及,歡迎將我星標
這樣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推送喔
————
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