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管晶晶
近日,齊魯醫院一名護士8年前發表的論文引發軒然大波。這篇研究子宮肌瘤的論文,在實驗組和對照組中竟有數十例男性患者,令人啼笑皆非。

涉事論文原文。
對於這篇荒誕論文的出爐,輿論從論文撰寫、審稿編髮等工作流程進行了追問和反思,但另一問題同樣引人深思:為什麼護士也要寫論文?背後反映出什麼問題?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官方微博的情況說明。
應當說,護士把日常工作中積累的護理經驗進行總結提煉,形成論文,對於促進同行業務交流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然而現實中,護士寫論文往往並非出於興趣,而是被“唯論文”評價機制所裹挾。
當下,論文是各類職稱評定、晉級晉升的重要參考,是專業技術人員繞不開、躲不過的一道坎。這種“一刀切”的評價機制,忽略了不同崗位的差異性,不能全面準確反映出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水平。比如,護士的工作就是臨床護理,對患者的日常照料、病情觀察和應急處置能力才是更重要的考核指標。又比如,對中小學教師來說,教學方法、教學質量、因材施教的能力等才是需要考核的重點。但在“唯論文”評價機制下,醫生、護士、教師等不得不花費相當精力去寫論文,找各種渠道去發論文,耽誤了大量時間,影響了正常工作,可謂捨本逐末、得不償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唯論文”評價機制還是學術不端的溫床。有網友推測,像這類荒誕離譜的“水論文”,要麼是作者套用資料拼湊成文,要麼是花錢購買的論文寫作發表一條龍服務。長期以來,代寫論文、版面收費、山寨期刊等問題時有報道,“花錢即發”的灰色產業鏈若隱若現,助長了學術不端行為,影響了學術界公信力,也破壞了社會公平。
其實,關於基層專業技術人員晉升不必“唯論文”,我國早已出臺相關政策,但實際工作中並未得到切實落實。破除“唯論文”頑疾,需加快建立科學多元、符合實際的人才評價機制,綜合考慮不同領域、不同職業的特性,設立具體化、可操作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於實操性強的崗位,除論文外,應加大技能素養、工作實績、職業道德等指標的權重。在評價方式上,也可透過舉辦技能大賽、引入同行互評、實物作品設計、客戶滿意度調查等,綜合判定相關人才的專業能力和業務水平。
當然,“不唯論文”並不是“不要論文”,而是要讓論文迴歸學術,讓評價更加科學,避免“以論文定乾坤”的單一做法。如此,才能科學合理地評價和識別人才,才能營造風清氣正的創新生態,把各類人才幹事創業的熱情充分激發出來。
編輯:王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