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司諦更

Gerhard Tersteegen

1697-1769

摘自 聖徒小傳
一、出生與少年時代
吉爾哈特·特司諦更(1697-1769)於公元1697年11月25日,出生在德國西發里亞的摩爾鎮。他是一位商人韓瑞·特司諦更八個孩子中的老麼。
他在童年時,就已展露出不凡的才華,因此,他的母親就把他送往摩爾的拉丁語學校中就讀。他身體纖弱,良心柔細,勤勉地全力攻讀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因此,就奠定了以後頗淵博的學識根基。在拉丁文方面,他讀得如此出色,以致有一次在某個公開的慶典中,他以拉丁文發表了一篇詩體的演說辭,而贏得了滿堂的喝采。
他在十五歲時,遽遭父喪,因為母親經濟的情況,他被迫輟學,改送往親戚家中做四年的學徒,這位親戚是魯爾河邊曼漢城的一位商人。
二、悔改與重生
十六歲在曼漢做學徒的這段期間,特司諦更就遇著了神的恩典而大受感動。這是因為認識了一位敬虔的商人,在與他交往中,那年輕的特司諦更心裡,就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致他迫切地渴慕要有一個心意的改變,因此,就整整花了好幾個夜晚來禱告、讀經與操練敬虔。接著發生的一個插曲可能促使他在本質上深深地覺醒。
有一次,他被打發到杜易斯堡去;當他在杜易斯堡的森林中時,他忽然被一種劇烈的疼痛所攻擊,覺得快死去一般。他離開路邊一小段距離,迫切地懇求神拯救他脫離這樣的疼痛,延長他的性命,好讓他能夠有更多的時間預備自己來迎見永遠。突然他的禱告蒙了垂聽,痛苦就立刻地消除了。因著這個禱告蒙了應允,這位敬虔的青年人,就深覺必須把自己完全地、毫無保留地獻給這位善良、憐憫的神。
三、靜居、簡單的生活與各樣的試煉
特司諦更領悟到屬地、暫時的事物都是全然虛幻,惟有那永遠、屬天的事物在他看來,才是全然地寶貝與偉大。因此,四年學徒期滿,他就選擇了另一項更安靜的職業,因為,他發覺一個商人的生活太分他的心了。為著同樣的目的,他一直過著單身的生活(雖然他並不反對婚姻)。
因為,他相信這樣他可以更多地愛他的神,也更好地服事他的鄰舍,超過有妻兒要照顧的情形。因著與一位敬虔的麻布織工認識,他決定去學這門手藝,可是他脆弱的身子,是無法承擔這項工作。因此,他便選擇了織絲帶的職業(莫以為特司諦更只是一位未受教育的織工,其實他從事這門手藝,只有幾年工夫而已,這不過是一項暫時解決他生活的方法。)他的餘生,都是在魯爾河邊的曼漢度過。
現在,他正是按著他所向往的方式生活,安靜而簡單,他的衣著與食物都是很樸素的。食物--多半是親自預備--多半包括麵粉、水和牛奶。
在前幾年的獨居生活中,他每日只吃一餐,也不喝茶或咖啡,大體上是真實地力行著一種最深的禁戒各樣慾望的生活。雖然他織絲帶的收入很微薄,但是他對窮人非常地慷慨。晚上他常去探望病人和窮人,盡他所能地施捨。雖然,特司諦更更知道「一切的物品對我們都是一項幫助,而且,這些物品可以在我們的路上支助我們」;然而,他儘可能地尋求不用物品而活。
這位曼漢的聖徒,是這世界上最安靜的人士之一。他認為:基督徒很需要「常常進入他自己裡面那神聖的安靜中」,因為惟有這樣,才能聽見神的聲音。特司諦更賦予了安靜一個特別的意義,因為只有在安靜中,方能成就真誠的祈禱,只有當一個人進入靈中的安靜時,他才會在裡面被神遇見。
在這樣神同在的安靜裡,特司諦更開始發現一種喜樂,是一般置身於外面各樣變化中,以及不斷有新關係的普通人,所完全不能明白的。這種在裡面可意識到的,神同在的實際,產生了一股大能大力執行在他身上,使他的魂裡滿溢位歡呼的喜悅。自這股最清純喜樂的感覺裡,湧出他的見證:「我無法形容當我獨居時,是何等地歡悅,我常想這世界上沒有一個王,能活得像我那時候那樣地滿足。
在滿溢的喜樂中,特司諦更向神感謝,好似他已進入一間內室,沒有任何一個其它的受造者能進入。他已在他自己裡面經歷到:神可以如此完全地滿足一個人,以致跟人的交往再沒有意義了。特司諦更對於外面的影響愈來愈不動心,他的生命宛如一面沉靜、孤單的湖水,清澈而光滑,反應著天上的榮光。
在各樣的試煉裡,他如孩子般向著神的倚靠一直堅固不動搖,且同時享受著裡面極大的滿足。他寫道某次如何因病臥床,甚或躺在地板上十週之久的情形,那時他住在朋友們的家裡,已付了膳宿費,但是他們連打發一個懶惰的女傭來「給我一杯水」都沒有。「但是,我總覺得應當是如此。
這簡短的批註是何等要緊,「但是,我總覺得應當是如此的。」這顯示了何等無限量的捨棄!特司諦更並不怨嘆他的命運,卻總是儘量要與神的旨意聯合,因為他相信:「倘若我們具有了聖徒的性情,我們就會在我們的不幸中喜樂。」這種態度是他人十分不瞭解的。他的親戚們看他是愚拙的,不願跟他有任何來往。在經過了各樣裡面的痛苦之後,更大的亮光臨到他。
四、每日生活規律
特司諦更一直安靜地隱居了五年,後來就發生了一件事,一定可視為是他在靈性前進的一個里程碑。那是在1724年受難周的禮拜四,特司諦更拾起筆,非沾著墨水,乃是沾滿了他自己的血,以極莊嚴的誠摯,在一張紙上寫下了這些話:
「我的救主與新郎耶穌基督,我把自己奉獻給你,完全而永遠地屬於你。我以全心鄭重地宣佈,棄絕一切撒但所能給我的權益與才幹。就是今天晚上,你--我的新郎淌著血,我的基督,在客西馬尼園裡,藉著你致命的爭戰,你的掙扎,你所流的血汗,把我買贖回來歸給你作你的新婦,解開地獄的捆鎖,向我啟示天父的大愛。從今天晚上起,我的心是你的,我所有的愛在感恩中永遠地歸給你、獻給你!從現在直到永遠,不再是我,乃是你的旨意成全!請在我的裡面施令、治理、掌權!」
這一次在吉爾哈特生命中的奉獻,其重要性,乃是在這同時有口才的恩賜給了他,並以後寫出了第一首詩。未經尋求,能力忽然降到他身上,好似突有靈感,有頌歌湧至他的唇邊,且同時有詩蘊生在他裡面,他曾在其它的詩中論到這種情形:「並沒有費多少時間,這些誠意與禱詞竟不經意地忽然臨到我,未加任何的修改與潤飾,它們如何地閃入我的腦際,我就照樣地把它們寫在紙上。」
1725年,他接待了一位與自己持相同信仰的朋友韓瑞.松茂跟他一同開始過一個普通的家庭生活。(他是極勉強地這樣作,因為他天性更喜愛獨居,但是,他仍覺得這是主在那時候的旨意。)

每天清晨六時,他們聚合唱一首聖詩,早餐中讀一些新約,做過敬虔的祈禱後,就安靜地開始工作。到了上午十一點,便各自分離,有自己一個鐘頭的祈禱。到一點鐘再繼續工作,至晚上六點結束以後,再有一小時的時間用為禱告、與神交通。餘下的時間,特司諦更翻譯屬靈的作品,以及完成那些收集在他的書--「神聖福氣」與「靈性花園」--中的詩歌。

五、向外開展以及他無私工作的果效
當特司諦更約三十歲左右,他開始有私人的聚會和屬靈的交通。這是因著一位主內朋友的建議和說服所致。特司諦更從未去追求公開的服事,這一切好像都是神所分配給他的。因為人們愈來愈多地來尋訪他,而他也不認為該收回這樣的服事。
特司諦更公開的生活,是很不顯眼地開始的,並沒有特別重要的事物與他有關。但是,一段時間之後,特司諦更僅單單地坐在他的小屋裡,卻愈來愈多的人,聚集來圍繞在他的周圍,飢渴地要聽他智慧的言語。沒有任何的宣傳,聽眾的數目急速增加,以致最後必須開啟屋子裡的每一扇門,讓三、四百人摩肩接踵地擠在接鄰的房間裡,渴望能聽見幾句他的話語。連梯子也擺出來,搭在窗臺上,讓外面的聽眾可攀在階梯上聽。從這一幅熱切屬靈飢渴的光景,令人不得不想起使徒行傳中的描寫,這番光景,令人憶起起初基督人的情形。
在聚會中鴉雀無聲,因為特司諦更的嗓音微弱,只能小聲地講道。雖然他很輕看一切感情主義激動的表現,但是人們聽的時候,都正襟危坐,幾乎不敢呼吸。他們藉著他的話語,魂裡甦醒過來,得著造就,對主耶穌有更深的認識和更大的熱愛。連未得救的人們,也被他的禱告和勸勉中,那股扎心的能力所摸著而震撼,被帶向真實的悔改中。
藉著向外出版他的作品,特司諦更變得愈來愈有名了。他也從遠方接到許多來信,並有許多的訪客。他無論在家或出遠門工作都充滿了神的祝福。為了那群遠方來拜訪他的和善朋友們,他租下了一已逝的朋友荷夫曼的一棟小屋,單單地為了這個目的--接待他們。這棟小屋亦因著成為「天路客之家」而有名。
特司諦更也常常被邀請至鄰近的城市主持聚會。因著特司諦更親切的態度,對軟弱者與過犯者體貼的耐性,特別地有智慧帶領人把心敞開,以及因著他對受苦者、受試煉者同情的分擔、安慰與交往,他贏得了極大的愛戴,喚醒許多的靈魂悔改,對耶穌基督產生活的信心。他極渴望使他的探訪與旅行不為人所知,然而不可能,因為整個村莊的人們,都因著他的服事而深深地警醒,大受感動!當他看見成串的淚珠從他們的眼中流下,他無法離開他們。同樣的情形,當他在鄰近的區域旅行佈道時,一連許多天從早到晚,一直被群眾包圍。人們在路上照顧他,把他帶到一座小屋,在那裡已經有一大群飢渴的人們等候,迫切地要聽他。
人們也同樣地到他的家裡去找他,從早到晚,他們被迫在外面等候,為著能有一點時間跟他交通,有的人甚至在能輪到他有十五分鐘單獨交通的機會前,已跑過五、六趟了。他通常必須一次跟十位、二十位或甚至三十位有需要的人交通。他的古傳上曾這樣註明:「沒有一個沉重的靈,不是帶著安慰和剛強而回去的。
六、地方的牧師們反對特司諦更的服事
整整有十年的時間,特司諦更被禁止在德國基督人當中傳福音!地方的牧師們均認為,在特司諦更家中的聚會與他們的活動相競爭,因此,就在講臺的資訊中詈罵他,且批判他的著作。
後來,牧師們從官方取得了勝利,在1740年,一道禁令下在特司諦更的聚會中,他順服了這道命令,一點兒也不允許自己有絲毫苦毒的煩憂。
以後,聚會又重新恢復了。這次特司諦更成功地為他的聚會取得了不受干涉的自由。教會中的群眾漸漸地有了改變。愈來愈多的牧長們受到特司諦更那屬靈強有力的人格影響,而開始認出神實在差遣了這個人來服事祂的教會。
七、特司諦更對人靈魂的關懷
在對人靈魂的關懷中,特司諦更格外明顯地流露出他的聖潔。他對人屬靈的指引,彰顯了主賜給他的恩典。一點也不誇張地可這麼說:這位先前是編織花邊的工人,如今已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會醫治人靈魂的神僕之一了。藉著他,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見:屬靈的引導,是如何地同時被建立在知識以及裡面的經歷上。
對魂的醫治,是神很明顯地賜與眾聖徒的一項恩賜。它與那種「毫無感覺地當面把人的罪告訴他們」,是截然不同的。特司諦更當然很認識「罪」,但是,他相信更需要的,是要提醒基督人們魂的高貴性,就是基督已經為著每一位開通了那條路,得以進入至聖所,進入那與祂自己最親密的關係中。他對魂的醫治--源於神憐憫的心腸--讓日光普照好人,也照耀歹人--產生出一種極其溫雅的形態,永遠無法去定罪一個人,乃是帶著一種溫柔的認識,能覺察出對方屬靈的需要。
特司諦更衷心的努力,就是常把人帶入神的光輝中,把他從自己屬靈的沮喪中引出來,而帶入主榮耀同在的神聖之光中。他從不以強力來束縛一個人,因為他的原則是:「任何一位要服事靈魂的人,他必須像一位護士,只用繩索牽住小孩,使他免危險和跌倒,但是一面也讓小孩能夠自由地前行。」他對魂的醫治,是藉著領悟生命次序的偉大意義,而引領人能夠很直覺地認識這點,因此,人們從遠道而來找他。他們對特司諦更無限量地信任,他們自動地向他承認自己一切的缺欠。通常,因著有許多人群集,他們必須等候好幾個鐘頭,為了要跟他說幾句話。
有一次,特司諦更自己說,幾周來,人們一個接一個的,甚至有必須來回跑上五、六趟,才得有一刻鐘與他會談的時間,他經常一次要與十、二十位或甚至三十位失意的人會面。
八、特司諦更的寫作
在吉爾哈特·特司諦更一系列所完成的許多作品中,有一百一十首詩歌,其中包括了靈裡的頌讚,適合於親近主所用。聖潔的生活,是他詩集的主題。它乃是以基督為中心。奧秘的曲調,一直迴響在特司諦更的詩歌裡,他被稱為是奧秘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相信在人的魂裡有一道他自己的內在之光,可享受與神直接的交通。在他的裡面,他渴慕成為一個孩子,因為這樣,神和天上的樂園,就能進入他的靈中。他努力地忍耐且過著在肉身與心思裡都極簡單的生活,向著這世界和世上的事物、掛慮作一個客旅、寄居者,單單隻追求永遠的神。
在特司諦更的詩集裡,最廣泛流傳的一首是「神祂親自與我們同在」。這是一首以奧秘派的方式謁前敬拜的詩歌。特司諦更對神的同在非常敏感,這首詩裡,神的臨近非常明顯。神不只是抽象的,祂也是住在我們裡面的。
「神祂親自與我們同在」,也曾很適切地被翻譯成「神啟示祂的同在」。人意識到那在靈裡與神直接的接觸,未經任何儀式上的方法,而感受到與祂的相交。
特司諦更還寫了一些其它的詩歌,已成為基督教詩歌中主要的部分。例如「奇妙君王」、「你神隱藏之愛,何深」、「神仍在呼喚」、「我歌頌無限大愛」,和「恩典之靈,你生命之光」。
特司諦更一點也沒有要得文學盛名的野心,因為,他的寫作完全是為服事他的同胞。在那一段隱居的生活裡,特司諦更也獻己於密集的研讀,涉獵了極多學術的財富,是令一般學者所欽羨的。他最主要的興趣,乃在於法國的安靜派(即奧秘派),同時加上他所受的基督教新教的教育,此二者在造就他人格的方面有最大的影響。特司諦更是一位安靜派的跟隨者。安靜派經由他--慶幸他有基督教的外面--產生了一個屬靈轉變。
特司諦更深受安靜派(蓋恩夫人所代表的那一班)的態度所吸引。他在德國散發許多蓋恩夫人的資訊,藉著彼得·波瑞,他得以非常熟悉她的著作,因為他能享用前者的圖書館。在特司諦更的作品裡,我們還可發現到歌特斐·阿諾的巨大影響力。在這麼多各種不同的影響力之下,特司諦更展開他文學翻譯的工作。把埃布林丟·麥格納、陶勒、多瑪斯·金碧士、腓力·尼瑞、拿巴底、蓋恩夫人),以及許多其它諸人的作品譯成德文。
特司諦更知識方面的興趣,是極堅固地生根在古聖徒的世界裡。他最偉大的散文鉅作--起筆於盛年,且一直辛勤寫作了二十多年均未歇筆的鉅著,就是「聖徒生平選集」。這本書出版了好幾版。在這莊嚴的三大本「聖徒生平選集」巨冊的背後,正是他自己人格的精華。它們把特司諦更的魂,以最純潔的形式具體地表現了出來。在聖徒們的生平裡,融入了他靈裡最深處的默想。因為,他正是這班以竭力追求聖潔為最高職分的人中的一位。
在這本無價的書裡,第一次描寫了許多重要的人物,例如:齊諾的凱瑟琳、浮林格尼的安傑拉、阮提侯爵、帕茲的瑪格大尼拉、葛瑞格芮歐·羅波茲、耶穌的德蘭。特司諦更以這班模範的見證,為改教後的基督教會開啟了一道新的門戶,開拓了一個新的境界,是幾乎一直都鮮為人知的,鮮為人所享受的。「聖徒生平選集」寫作的根基,是以那些極稀罕而珍貴的資料,提供出最深度信仰意境中的財富。
後來,這位聖徒也深覺:應當把他自己的默想描述出來,而不是隻獻己於翻譯而已。他最重要的著作被收整合冊的,標題是「真理之路」(Quiet Way)
特司諦更的講章、他屬靈的工作,他的著作,以及其它種種的活動,遠播至德國的西北部。他公開事奉的影響力遠伸至荷蘭、瑞典,甚至到達美國。
一七六九年四月三日,凌晨兩點鐘,吉爾哈特·特司諦更撥出了他在這地上的最後一口氣,進入了祂永遠的同在裡,就是他在這地上曾如此地相信,且如此深地敬愛的那一位的同在裡。
今日經文
點選圖片,可儲存,可轉發
隨手傳福音,始於2013年4月7日。
6年時間,總有一篇文章,給你帶來愛與希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