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敘事叢書系列的第二本書會選擇跟讀者們探索精神健康這個主題?
其中一個驅動我們的是在過去多年實踐敘事的經驗裡,來訪的主人翁越來越多是帶著有關精神健康問題的故事,而他們的年齡趨向年輕化,從世界各地的醫院設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中心亦可見一斑。
這或許與過去20多年我們對兒少的關注,及看待他們為獨立的個體有關。無論如何,精神健康問題似在影響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個體。
另一個促使我們探索精神健康問題的是各位主人翁的生命故事讓我們再一次見證敘事實踐的威力,及它開展每個人生命其他故事的可能性,使生命不再一樣。
而每位主人翁都享有偏好身份,並帶著這些一直伴隨他們的獨有身份步向未來的偏好生活。
本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包括緒論、兒少的經驗、成人的經驗及長者的經驗。
01
精神健康問題
第一部分我們先略為探討精神健康問題這個東西。
精神病是啟蒙時代的產物,當時的社會推崇理性和秩序,凡是行為不合理、思想紊亂的個體都被關進病院,與世隔絕,目的是控制和維持社會秩序。
一般人相信醫藥科學最能夠治療精神病,1952年面世的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成了測量精神健康的基準。縱使它就精神健康問題的定義多年來受到質疑,它仍是大眾、醫護、諮商人員、學者公認的天書。來訪成了被標籤、被觀察、被隔離的被動接收者,並建構了專家與病患的不對等關係。
敘事實踐讓我們去標籤,由主人翁的聲音出發,透過協作關係,發掘和豐厚主人翁似無還有的價值信念、盼望夢想,呈現各人的偏好生活和偏好身份。
第二至第四部分的各個章節,作者團隊會逐一分享我們見證遇到精神健康問題的兒少、成年人和長者。縱使受到焦慮、抑鬱、思覺失調、雙相疾患等的襲擊,各人都有跟問題不一樣的生命故事,讓生活智慧和生命盼望重現眼前。
02
兒少的經驗
在第二部分的《心魔不可消滅但可以超越》文章中,筆者除了探討兒童受精神健康問題困擾與社會文化及教育制度的關係外,亦分享與兒童進行敘事實踐時的不同點子。
從小昭、美真與小輝的故事中,筆者透過遊戲與繪本故事等有趣的方式,與兒童進入豐富的故事世界,讓他們有機會敘說心底裡的渴望、重要人物與故事,從中看見不一樣的身份。敘事實踐相信生命的發展沒有單一及必然,可以繞過問題,發掘生命的另類故事線。
“腦朋友大聯盟”文章分享了筆者如何一步一步走進孩子的世界,發現“焦慮”以外的另類故事,聯絡了一班受“焦慮症”影響的高小學生。
文章記錄了筆者在敘事實踐中如何以藝術手法——身體掃描、輕黏土製作、畫布袋等,讓孩子自在地、自由地一起說說自己的故事,表達自己重視的東西及期盼,一點一滴地建立偏好的自我身份。
一班同受亞氏柏格與霸凌影響的年輕人走在一起,分享他們的故事及對生活、友情與將來的渴望,他們更將智慧與方法以敘事檔案的形式與人分別,希望貢獻生命。
在《當阿斯伯格遇上霸凌》的文章,記錄了這個青年小組的歷程,當中也會介紹以“生命智慧電話”的敘事社群實踐方法,與組員探索不同的生命故事與身份,從“被霸凌”、“阿斯伯格”到“良心”、“富正義感”與“平常人”。
03
成人的經驗
成人的經驗同樣讓我們學習很多。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說的正是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在地知識,它們在社群中互相分享、學習、建構及更新。
敘事之旅可以被看作是在地知識的尋覓之旅,當地人才是最好的嚮導。敘事檔案記錄使問題以另類的方式被描述,呈現問題背後的文化脈絡。乾涸、陷阱、第三隻眼睛等故事躍然紙上,那些回應困境的在地知識也閃閃發光。
面對困境,人們是與問題棋逢對手的俠客,歷盡千難萬險的探路者,深諳問題之道的藝術家。透過檔案及信件的分享,不同生命在故事中相逢,帶來美麗的漣漪。
在《讀寫。另類。學習。敘事》這一章,筆者透過多次的敘事實踐對話練習,回首成長於診斷和標籤還未普及的日子,翻出曾被努力遺忘,卻又刻在心底的名字,重整支離破碎的記憶;以文字與讀者分享刻骨銘心的片段,邀請讀者一起以敘事的視角重返被文字靜止的時光,見證把思念轉化為手中堅持翱翔向未來,繼續實踐敘事的鑰匙。
耀龍和美賢分別帶著精神分裂及雙相疾患和驚恐症標籤多年,她們在《進入不熟悉和可探索的生命森林》給予我們禮遇,聆聽二人兒時開始遇到精神健康問題的經歷。
縱使被“痛心疾首”、“創傷到極點”、“驚恐”經驗的霧霾籠罩,他們沒有因此卻步,努力抵抗問題、“不斷追求”、繼續追尋“缺少了的一片”。
隨著兩位的引領,我們穿過知道和熟悉的問題幽谷,找到不熟悉和可探索的偏好故事和身份,朝盼望森林的那道門進發。
“非一般的家長旅程”這一章反思知識與權力的關係,思考主流社會的文化價值是如何影響人的日常生活經驗,並進一步影響人的自我身份結論。
文章展示了受特殊學習需要(SEN)影響的學童家長接受敘事實踐訓練的歷程,其後更成為合作伙伴關係。當他們到地區小組成為社員見證會的成員後,發現很多豐富的在地知識、被壓制的知識,透過聆聽及理解,與當事人一起發掘另類故事,建構偏好的身份。
麥克·懷特以旅程比喻敘事對話。與一群於庇護工場工作,受精神健康問題影響多年的主人翁的敘事小組就是一個八天的旅行團,《說故事·讓笑聲發現跳進寶庫》便是介紹這八天的旅程。
我們有機會見證團友為一位受抑鬱困擾的母親提供擊退生活困境的策略,從而發現各人的生活智慧,繼而呈現各人在意的價值信念和偏好身份。
讀者們,您可有興趣進入團友的生命寶庫,一起穿梭和浸淫於他們的笑聲和發現裡?
04
長者的經驗
當大家遇到身體健康的問題時,很自然地會找醫生尋求醫療診斷。但在醫學權威的主流下,大家都在追逐一個“標準”的健康指數。然而,對很多面對精神困擾的長者來說,“指數”往往也不似預期,使他們不自覺地走進“病痛”的故事中。
在“敘說三高,健康Get Set Go”的小組中,筆者運用敘事實踐,透過不同形式的活動,讓一眾老友記敘說自己的故事,從中找尋理想生活,跳出單一“病痛”的故事線。
第四部分還有《看得見的情緒:敘事實踐應用於受抑鬱情緒困擾的長者》,筆者分享如何應用外化對話及重啟對話於長者中,當中列出常用的提問例句供大家參考。
另外,亦提出情緒評估工具對長者個人主權建構的影響,從而創作另一份長者心理抗逆力的清單,以引發更多對話、豐富對話。最後,引用一個長者個案展現重啟對話的介入程序。
最後一章我們有機會從筆者分享實踐長者照顧另一個鮮少被探討的領域——護老者服務,讓讀者瞭解如何運用敘事理念於長者社群服務之中。
同時反思筆者在大多以小組形式應用於社群工作的實踐過程中,怎樣呈現組員的能力與價值;並在敘事小組歷程後,對社會論述中“護老者”的角色及責任有不一樣的體會,從“受問題影響”轉化為“問題的最佳解決者”。
目錄

本書作者簡介(按筆劃序)
秦安琪 敘事實踐者及督導,2015年取得澳洲杜維曲中心與墨爾本大學合辦的敘事治療與及社群工作的碩士,退休後仍繼續實踐敘事理念。雖因疫情影響生活步調,但趁機把多年來無數主角的生活故事寫成書,讓個人聲音有更多聽眾。
曹爽 敘事實踐者、心理諮詢師。喜愛閱讀、寫作和旅行,敘事的學習讓我在故事中旅行,開啟不同的視野、遇見不同人的故事,也遇見自己不同的故事,認識帶來困境的故事,也編織更加偏好的故事。
梁樂衡2013年開始認識“敘事”,相遇只是一個開始,慢慢地相愛相知,一起走過一個又一個的“未知”。“敘事”在我最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抵檔著“社會權力”、“既定立場”的指責,讓我能在壓力的狹縫找到一點光,重新理解自己,找回被現實隱藏的人生希望和自信。
梁曉邦 從事以社群工作介入為主的行業10多年,不斷面對一個疑問──倡議工作需要數十年推行,但街坊可能只參與數年,在政策轉變前有什麼可讓街坊有所得?直至接觸到敘事理念,讓街坊在過程中整理並重現經歷與故事,成為推動社會工作的力量。
麥麗娥 2009年開始應用敘事實踐於長者服務工作,包括生命樹及珍味生命推行治療小組,採用重組會員對話的概念於生死教育推廣;甚至運用重寫對話於受輕度認知障礙症影響的長者,以家書形式重現生命中珍貴的人生價值及盼望。
黃穎琴 資深青少年服務社工及督導、敘事實踐者。相信"From Little Things, Big Things Grow",喜歡傾聽他人的生命故事,陪同當事人重塑個人身份,發掘潛藏的能力,重寫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重視心靈力量的發揮。
葛思恆敘事實踐者及督導。2015年與臺灣導演黃鬱芳聯合執導棒球紀錄片《家長應援團》,並於同年完成青年輔導碩士課程,從中認識敘事實踐,被著重去中心化和社會脈絡交織性吸引。取得敘事治療及社群工作碩士後,創立「敘事山谷村」平臺向華人推廣敘事實踐。
謝傑雄 敘事實踐者、社工、註冊遊戲治療師。任職社工逾20年。喜歡將遊戲與敘事實踐結合,讓兒童以有趣、輕鬆自在的方式說故事,從故事中發現更多的可能性。2004年開始接觸敘事實踐,並取得澳洲墨爾本大學敘事治療及社群工作碩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