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遏制近年來在南加州蔓延的登革熱疫情,當地多個病媒控制機構正透過釋放絕育雄性蚊蟲這一創新手段控制蚊群數量。該項技術已在部分試點地區顯現初步成效,被視為未來蚊媒疾病防控的新方向。

目前,洛杉磯縣與聖貝納迪諾縣的兩個病媒控制區已分別於2023年與2024年啟動相關專案,在特定社群釋放經輻射處理的不育雄蚊,以減少蚊蟲繁殖數量。由於雄蚊不會叮咬人類,也不會傳播病毒,其與雌蚊交配後產下的卵無法孵化,從而在不使用化學藥劑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蚊蟲密度。
據洛杉磯縣病媒控制區資料,2023年在桑蘭-圖洪加(Sunland-Tujunga)社群開展的試點顯示,當地埃及伊蚊數量較對照區下降約82%。聖貝納迪諾縣西南部多個高蚊患社群則平均減少44%,全區總體減少33%。這是近八年來該地區首次出現蚊蟲數量下降的趨勢。
“我們現場觀察到蚊子數量明顯減少,居民投訴也大幅下降。”西谷病媒控制區社群聯絡官布萊恩·雷辛格(Brian Reisinger)表示。
不過,該措施若要在更大範圍推廣,還面臨財政與執行能力的挑戰。洛杉磯縣現有五個病媒控制區,其中大洛杉磯病媒控制區覆蓋範圍最廣,服務人口近六百萬,年預算近2400萬美元。領導者們提議讓每戶獨棟住宅每年繳納最多20美元來籌集資金,如果對部分業主進行的調查支援這項新收費,那麼根據第218號提案的要求,將於秋季進行投票。
目前,橙縣與科切拉谷等地也計劃啟動類似專案。其中,橙縣將自5月底起在Mission Viejo每週釋放10萬至20萬隻絕育雄蚊,持續至11月。
此外,加州農藥管理局去年還批准使用感染沃爾巴克氏菌的雄蚊,同樣可阻止蚊卵孵化,相關技術正加快研發與部署。
埃及伊蚊約十年前首次在加州出現,具有傳播登革熱、黃熱病、寨卡與基孔肯雅熱等多種病毒的能力。這種蚊子以叮咬腳踝而聞名,喜歡叮咬人類而不是動物。儘管其飛行範圍有限,僅約150至200碼,但它們卻能四處遊走,遍佈了加州超過三分之一的縣。由於可在極小積水中產卵,使其繁殖難以根除。此外,日間活動的特性使得人們在自家庭院也難以倖免。
加州公共衛生部門資料顯示,2024年全州共報告18例本地感染登革熱病例,這意味著人們是在社群中染病,而不是旅行中。其中14例發生於洛杉磯縣,主要集中在鮑德溫公園市、帕諾拉馬市、埃爾蒙地及好萊塢山等地。2023年,長灘與帕薩迪納也首次出現本地傳播病例。雖然大多數登革熱患者沒有症狀,但它會導致嚴重的身體疼痛和發燒,在極少數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死亡。去年洛杉磯縣超過三分之一的登革熱病例需要住院治療。
隨著氣候變化帶來冬季縮短與溫暖期延長,蚊蟲活動週期已顯著延長,蚊患治理難度日益增加。
“本地傳播登革熱的風險正在上升。”洛縣公共衛生局病媒病控制主任艾曼·哈萊(Aiman Halai)指出,“全球病例激增,再加上本地埃及伊蚊的廣泛分佈,形成了登革熱在地傳播的‘完美風暴’。”

格律傳媒
做有格調的傳播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