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丟,加星標 
科視點:用科學導航生活
Let Science Lead
夏天快到了,你是不是跟我一樣,最煩的就是蚊子呢?如果你剛好是那個一屋子裡最受蚊子青睞的“幸運兒”,那你有沒有在午夜頂著黑眼圈,聽著周圍的“嗡嗡”聲,盯著自己身上的大包懷疑人生:為什麼?為什麼蚊子總對我情有獨鍾?!《自然》雜誌最新研究揭開真相:這與你的汗味有關!
科學家們發現,蚊子在叮咬前也會“品嚐”它的目標,就像我們在品嚐未知的美食前會淺嘗一口一樣,蚊子也會透過品嚐目標的汗水來決定是否要正式“用餐”。
01
新聞詳情 News details
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團隊,以一種如今全球廣泛分佈的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為研究物件進行實驗。實驗發現,蚊子對落腳處表面的味道——即皮膚表面的汗液成分——極為敏感,這極大地影響了它們的叮咬選擇。

蚊子到底喜歡哪種“汗味”?
為了瞭解蚊子的喜好,研究人員將鹽和氨基酸放在不同的表面上。蚊子對單獨的鹽與氨基酸均沒有反應。但當團隊將兩者放在同一表面上時,蚊子就開始叮咬了。
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幾名志願者的汗液樣本塗在一個表面的一側。蚊子叮咬其中兩人的汗液的次數比叮咬其他人的汗液的次數多得多。這表明,某些人的汗液中特定成分的組合更吸引蚊子。

研究團隊還進一步研究了蚊子品嚐味覺的器官——位於蚊子用於進食的細管狀口器頂端,有一對微小的、類似嘴唇的結構,可以透過接觸物體表面來感知味道。這些結構被稱為“唇瓣(Labellae)”。
透過顯微鏡檢查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唇瓣上生長著細小的毛髮——正是這些毛髮內的神經細胞會對不同的風味分子產生反應。

例如,當糖接觸到這些毛髮時,它們會啟用神經細胞;而一些苦味化合物則會抑制神經細胞對糖的反應,甚至抑制蚊子的產卵行為。
相關成果已發表於知名期刊《自然(Nature)》。據悉,該團隊的下一步目標是基於這些發現,尋找某種能夠阻止蚊子叮咬的合適化合物,未來或可用於皮膚和衣物噴霧。
02

背後故事 Behind the Story
作為此次研究物件的白紋伊蚊,又稱“亞洲虎蚊”,也就是我們口中俗稱的“花蚊子”,它起源於東南亞,並在中國廣泛分佈,在遼寧以南、陝西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均有發現。
這種蚊子不僅適應力強,繁殖速度快,而且能傳播多種疾病。它不僅是東南亞地區傳播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病的主要媒介之一,更是中國登革熱的主要傳播媒介之一。在中國,科學家們曾從這種蚊子中分離出乙型腦炎病毒,因此也將其認定為某些地區乙型腦炎的傳播媒介之一。鑑於其潛在的健康威脅,白紋伊蚊已成為全球重點關注並重點防制的物件之一。

總之,期待科學家早日找到能讓蚊子 “望而卻步” 的化合物,期待化合物生效時蚊子懵懵地想:叮人,還是不叮?這是個薛定諤的命題。

更多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