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三大相親角:天壇公園、玉淵潭公園和中山公園。
無論遊客多與少,韓大爺這樣的相親大軍總是風雨無阻——雖然北京的最低氣溫已接近零度,但氣溫再次重新整理了入秋以來的紀錄。
韓大爺一邊跟著公交車搖晃,一邊不停劃拉著手機裡的相親群。他像一個質檢員,只盯幾個關鍵的資訊:年齡、身高、學歷、戶口、收入、住房。先把這些條件一篩而過,能過關的,再打量一下照片是否閤眼緣。不過韓大爺明白,群裡的資訊多少都會有點水分,照片也可能是修過的,但是按他的話說。“相親就像打魚,你得廣撒網!”
韓大爺不喜歡那些羅裡吧嗦的小夥子,在群裡釋出的資訊一個重點也找不到,條件也說不清楚。“這種人日常工作中也是沒個輕重緩急的瞎忙。”剛說著,群裡就彈出一條訊息。

男,36歲,國企工作,無不良愛好……善良,喜歡徒步、冥想、看電影,想找一名溫柔知性的女士為伴。”
韓大爺覺得照片看上去還行,挺精神。他打了行“有年齡要求嗎”,沒發出去又隨手刪掉了。“這種人要麼是沒認真想找,要麼早晚還會重新改好資訊再發的。”
韓大爺也沒那麼著急。雖然女兒小青過了年就29歲,已經在“坎兒”上了,但是論條件,韓大爺覺得還是可以“挑剔”一點的。他到了中山公園,拿出塑封好的簡歷,找幾個石頭壓住,薄薄的一張紙濃縮了女兒全部的過往人生和對婚姻的未來期盼。一切就緒,韓大爺拍拍灰,開始期待別人的駐足。
親自出馬挑女婿
每週四、週日下午2點到5點,是中山公園相親角的開放時間。將近一年時間裡,只要相親角還在,就能看見韓大爺的身影。
走進相親角,滿地的個人簡歷鋪成兩列,不下一千張。帶有“碩士學歷”“北京戶口”“自有住房”“穩定事業單位”等標籤的簡歷面前,總能見到一群急切的父母圍上前詢問。而簡歷主人公的家長則站在中央,略帶驕傲地一一回復。
韓大爺不是特別“有人氣”的那個。因為這些能帶來人氣的標籤,他的女兒小青雖然也有,但不全。
小青今年29歲,身高1.67米,本科學歷,北京本地人,有自己名下的住房。她被一傢俬企裁員快一年了,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只能在網上找找翻譯、策劃類的兼職,也算有些收入。在韓大爺心裡,女兒應該找個北京人,有房,事業穩定,年齡38歲以內,身高最好有1.8米。
“就算能找到個條件合適的,還得相處一段時間,再瞭解瞭解雙方家庭,一晃不就30了?再說她現在沒正式工作,簡歷都不好寫,這怎麼辦你說?”韓大爺的焦慮溢於言表。
韓大爺不太能理解的是,在現在的大城市年輕人眼中,29歲還單身已經不是稀奇的事了。尤其在我國,在一線大城市,初婚年齡推遲的趨勢非常明顯。
1980年,在韓大爺結婚的那個年代,我國的平均初婚年齡為23.59歲,其中男性24.5歲、女性22.74歲;而2023年,北京市平均初婚年齡已近30歲,上海全市初婚男性平均年齡已達到30.6歲,女性則為29.2歲。根據《中國人口普查年鑑-2020》的資料,2020年,國人平均初婚年齡已達28.67歲,其中男性超過29歲,女性近28歲。

不僅結婚年齡推遲,中國結婚人數也已經連續9年下降,在2023年才出現首次止跌回升。從歷年資料看,2013年是中國初婚人數的最高峰,達到2385.96萬人,之後持續下跌。從2013年到2022年,中國初婚人數下降了足足55.9%。2023年全年,全國初婚人數為1193.98萬人,這也是2014年以來,初婚人數首次實現增長。但也有分析指出,這種回升可能與一部分人因疫情推遲了2022年結婚計劃、以及受到想在甲辰龍年(2024 年)生個“龍寶寶”的民俗觀念影響有關。今年的情況仍然不容樂觀:根據民政部週五11月1日公佈的資料,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登記結婚的夫妻共474.7萬對,比去年同比減少94.3萬對。
兩年前,韓大爺並不親自來相親角給小青擺簡歷。一是他覺得自己不太好意思站那“擺攤兒”;二是小青還沒被裁員,韓大爺認為女兒“條件還行,肯定不愁”;三是覺得小青那時才27歲,離他設下的30歲心理紅線還有幾年距離。那時的韓大爺選擇了找人“代擺簡歷”——其他幫子女相親的家長替因種種原因不能親自到場的家長“代擺”,一天收費20塊錢。“代擺”了一年,也沒收到什麼完全符合要求的簡歷。按老伴的意思,每天多給人家10塊錢,讓多幫著留意一下合適的。韓大爺卻不想再花這個冤枉錢了。

不就是擺簡歷嗎,為了女兒,有什麼抹不開面子的?”
於是某一天,他寫好了小青的基本條件,打印出來認真塑封,正式開始了公園相親角的征程。
“少了點什麼呢?”
小青本人其實並不排斥找物件,對爸爸為她去相親角擺簡歷也不置可否。只是讓她不太喜歡的是,這種方式透過一些硬性條件,直接篩掉一大批人,只能在一些特定的人中挑選符合眼緣的。好像少了點什麼,像一種交易,我們都成了商品,互相覺得合適就以物換物,但又都想看看還能不能有更合適的,” 小青說。
她又若有所思:“但可能年齡到了,這就是最有效率、最保證門當戶對的方式吧。”
根據某社交平臺,聯合上海大學社會學青年研究團隊釋出的《2024年青年婚戀觀念及趨勢調查報告》,青年女性認為更難開展理想社交活動,有社交意願,但也更“社恐”;高達66%的青年不願因壓力調整擇偶標準,拒絕“將就婚戀”;此外,63%的00後認為帶有強目的性的相親行為並不是首選,而以興趣愛好為基礎的“輕相親”已經成為青年人之間更流行的社交相親方式。青年群體的婚戀心態呈現出一種更自由的趨勢:渴望美好愛情,但絕不輕易走入婚姻,更不為了結婚而結婚。

所謂“美好愛情”是什麼?在小青看來,能稱得上是“愛情”的,或者是理想化的“靈魂碰撞”,或者是多巴胺的大量分泌。而相親角挑簡歷,是嚴格的篩選,是冷靜的審視,是雙方客觀條件的一次對碰。挑好了客觀條件,再去見面,能產生“靈魂碰撞”、大量多巴胺嗎?小青表示懷疑。她覺得,這套流程和愛情的流程是矛盾的。
但小青也願意試試。兩年前她還沒有被裁員,好像還有很多簡歷供她挑選。而現在,能收到的簡歷明顯變少了,而且總有一兩項不符合她的要求:要麼不是北京戶口,要麼年齡超過了40歲,要麼覺得身高不夠。好不容易看到完全符合要求的男性,他們的擇偶年齡標準又在28歲以下。29歲的失業小青,陷入了相親市場的尷尬境地。
小青想,乾脆放棄這條路算了。什麼戶口收入車房,管它呢?難道不能只找心動的人談戀愛,不結婚、不考慮現實條件嗎?“我挺期待還能談大學那種戀愛的,不結婚也可以,”她說。“但是已經快30了,人都現實了,很難遇到有相同想法的男性,而且我也過不去我爸那關。”
就這樣,小青一邊覺得“少了點什麼”,一邊在相親市場繼續體驗大浪淘沙。
“明年就該劃掉幾個條件了”

雖然是相親,韓大爺也相信一句老話“強扭的瓜不甜”,結婚不是結了就行了,萬一過不下去呢?他拉著小青來相親角親自逛了兩次,想讓女兒自己看看,小青卻再也不願意來了。韓大爺也嫌有些老頭老太太說話不講究,什麼“就這個年齡正合適,過了30條件一天不如一天。”
在小青僅有的兩次勇闖相親角體驗中,除了瀏覽男士簡歷,她還特別注意觀察了形形色色的女士簡歷。其中有一張女士簡歷,小青怎麼都忘不了。
“獨生女,77年底生,京戶,學歷本科,教師,未婚。身高:1.62米。有個人獨立住房、車。敬老愛幼,知書達理,睿智聰慧。尋:人品好,心地善良,有愛心,責任心,婚否不限,男士為伴。”
46歲的女性,北京戶口,本科學歷,有房有車,事業穩定。她的擇偶要求不提年齡、不提事業、不提戶口、不提房車、甚至不限婚否,可以說基本只限定了性別。“什麼人品好,心地善良,有愛心,責任心,有人相親會說自己人品不好嗎?”小青覺得不可思議。
這份簡歷旁邊沒有站著主人公,也沒有站著主人公的家長或朋友,只是一張紙用一個石塊壓住,簡歷上留下了聯絡方式。偶爾有幾個人路過,看了幾眼,又走了。
40多歲的女性,條件再好,在相親市場也“沒資格挑”了——這是小青的感悟。
至少從這份簡歷來看,這名女性主動降低了擇偶標準,把自己擺在了一個比較低的、至少和她的客觀條件不匹配的位置上。“怎麼40多歲的男性,相同的條件,就可以要求女性30歲以下,要求身高體重和學歷呢?”小青抱怨。
“女的35歲以上就很難再提那麼多要求了,”小青逛了幾圈後得出了結論。“明年就30了,我可能也該劃掉幾個條件了。會不會我也越劃越少,最後只剩下性別男,人品好,心地善良,有愛心,責任心?”
至少在“30歲”的這條線上,小青和父親達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共識。
韓大爺其實不是典型的“逼婚父親”,威脅女兒30歲嫁不出去就如何,他也希望女兒能找到個真心喜歡的人結婚,平淡幸福過一輩子。小青也不是典型的“叛逆女兒”,沒有發誓做個不婚族,她也願意嘗試認識更多有緣人。只是相親市場的現狀一天天增加他們內心的焦慮,29這個數字懸在小青頭上,顯得那麼扎眼。沒時間尋找試錯了,簡歷互換成了最優解。
正愁著,韓大爺碰見一個親自來逛相親角的小夥子。韓大爺覺得他條件還可以,和女兒年齡也相仿,就是還沒有自己的房,好像也矮了點。但好處是,他沒有要求女方年齡,也沒對女兒暫時失業表現出排斥。“讓小青聊聊唄,萬一呢,”韓大爺想著,交換了簡歷。
TALK TALK
如果在你29歲時,
你會選擇公園相親角or等待真愛?
歡迎留言。
編輯 Sissi Hua
撰文 晴晴
插畫 Ys
排版 薏涵
校對 新月
先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