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再簡短分享下我用 flomo 的新體會。
1 flomo 的完全體
大概今年 7 月份,flomo 更新了 4.0,最重要的功能是「相關筆記」。具體來說,就是可以根據任意一條筆記的內容,聯想推薦另一條筆記。
比如我有這樣一條筆記:

透過聯想,可以推薦相關的筆記:

這個推薦不是簡單的文字匹配,用了 AI。可以看出,原筆記是一條禪語,推薦的內容裡,既有跟禪機相關的故事,也有俗語,還有情境相近的蘇東坡的一則故事。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認為只是利用 AI 炫技而已,增加了一個雞肋功能而已。但對我而言,我會認為,這對 flomo 的意義正如 App Store 對於 iPhone 的意義,正如個性化推薦對於淘寶的意義:今天的 flomo 才算是完全體。
「相關筆記」組成了它作為輕筆記工具的頭部。

2 關於筆記提取的難度
咱們從頭聊起。flomo 作為筆記工具,最重要的場景自然是記錄。我在之前的文章裡也提到過了,它跟 Notion 或者其它的筆記工具,差異最大的地方就在於,flomo 是記錄碎片觀察和思考的。
因此我用 flomo 體驗中,對於記錄來說,我得到的結論就是:
-
確保未來有持續價值的; -
儘量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描述; -
要有對資訊的敏感度,也就是發現有好的資訊輸入,趕快記下來
而更加困難之處在於,由於是碎片資訊,沒有結構化。而
資訊最重要的不在於記錄,而在於提取
。不提取的資訊和知識,就是我們買來放在書架裡落灰的書,就是在小紅書裡收藏但不曾去過的遠方。所以在過去,我使用的提取方法更多是:
-
搜尋 -
標籤 -
每日回顧
不過這些方法各有問題。
對於搜尋來說,很難準確回憶起當時記錄的關鍵詞,你記錄「蘇軾」,可能用的是「蘇東坡」,也可能用的是「東坡」,也可能由於是摘錄,用的是「蘇學士」。對於準確搜尋而言,用起來就很不便利了。
對於標籤來說,使用倒是沒啥問題,只是記錄起來每次都要標記,而且有時候也很難區分,應該劃分到那個類別。這本身是一種負擔,每次記錄都有些許壓力。
對於每日回顧來說,是純隨機的回顧,沒有指向性。能滿足特定場景的訴求,但無法把資訊連貫起來。
相關筆記看似是一個功能,卻能成為這三點的重要補充。
3 加強版的搜尋、標籤和每日回顧
相關筆記在我這,可以是某些場景下更好用的搜尋。你可能疑惑,這不是得根據某條筆記才能聯想嗎?很簡單,我們臨時寫一條筆記就好了。比如我輸入「今天心情不好」,這種抽象的表述,用精確搜尋自然是搜不出什麼的,但相關筆記裡可以得到 20 條結果:

結果裡,有馬東失戀寫的定場詩,有我自己曾經嚴重曬傷的醫療單(確實心情不會好),還有幾句類似的在表達情緒的話。這就很有趣了。
目前使用下來,基本可以確保不重不漏。比如我用相關筆記找「SaaS」相關的筆記:

「B 端」這個詞是跟 SaaS 相關的,但傳統搜尋搜不出的。
類似的還有,關心一個社會話題:工作。搜出來的也是相關話題的筆記,很完整:

很顯然,這種用法也都可以用來做每日回顧。每日回顧推薦的筆記,可以點相關筆記,找到 20 篇筆記,這 20 篇筆記,每篇認為有趣的,也可以繼續展開,子子孫孫無窮盡也。這種有連線的回顧,更像真正的思維方法。
說到這裡,也就能自然解決「標籤」問題了。標籤是為了更好地分類,以用於查詢的時候更容易找到。那有了這麼方便的搜尋功能,標籤就可以不用加了。我近幾個月在大膽嘗試棄用「標籤」,記錄的時候更少壓力。過陣子看看效果,目前感受還是良好的。
4 真正的輕筆記
如今的 flomo,真正做到了輕筆記。筆記從來不在於炫酷和複雜,而在於如何讓人低成本記錄、低成本提取。現在 flomo 就能做到,讓我一股腦丟東西進去,還能有辦法相對有規律地篩選提取出來。這是理想的狀態。
我們都期待擁有一個自我的知識庫。我每隔幾年都會在興頭上,很認真地整理一個目錄,然後試圖建立自己的知識庫。像這是我第四次在 Notion 建好的目錄:

看著很整齊,裡面啥玩意兒沒有。
對於形式上的知識整理,成本是遠超我們想象的。我姑且還是一個文字工作者,在大量的文字整理過程中已然痛苦不堪,更不用說對於更多朋友而言,知識庫實在是個偽需求。之前跟語雀的朋友聊,他們的使用場景最多的,也還是專案管理和進度管理,而不是知識管理。
所以 flomo 這種形式也許就是未來更合理的知識庫、資訊庫的組織形式:沒有壓力地往裡丟東西,沒有壓力地向外取東西。
有想嘗試的朋友,真心推薦用下相關筆記,體驗一下完全體的 flomo。
——
對了,少楠專門給我開了 28 天免費會員的通道(一般邀請贈送只有 7 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試下。

題圖由 Midjourney 繪製。Prompt:sketch drawing of huge knowledge machine, library, steampunk –ar 16:9 –v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