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利的歐洲,沒幾天好日子了

作者|溪雲
高福利,已經成為歐洲的一顆毒瘤。
為什麼德國大眾自成立86年來首次宣佈關閉本土工廠,要砍掉3.5萬人的飯碗?
為什麼法國政府負債累累,甚至因此被標普下調信用評級?
為什麼美國有OpenAI,中國有DeepSeek,歐洲卻啥都沒有?
事實就是,曾經靠殖民和工業革命起家的帝國列強,現在的發展深陷重圍。
大眾裁員計劃暴露出來的問題是,高昂的成本正加速歐洲本土去工業化。
你知道嗎?德國汽車業的工人時薪已經高達62歐元,相當於人民幣471元(2023),1小時抵得上不少中國工人好幾天的工資。
歐盟的平均時薪也高達32歐,居高不下。
用電成本,歐洲整體是中國的兩倍。去年12月,俄羅斯斷供疊加風能太陽能發電量縮水,德國一度電甚至漲到了八塊錢。
這對歐洲的化工、鋼鐵等高耗能企業產生了重創,造成新一輪企業外遷潮。去年11月,法國輪胎公司米其林宣佈關閉兩家工廠,裁員2000人;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則把生產重心轉移到中國,到廣東湛江進行了一筆100億歐元的投資(2022)。
2000年前,歐洲是全球工業的老大哥,工業產值佔全球的22.5%;到了2023年,已經下降到14.5%。
相比之下,中國工業產值已經佔到全球的35%。20年間攻守易位,歐洲工業的下降趨勢很難扭轉。
與此同時,在洶湧而來的AI浪潮中,歐洲明顯已經缺席。
背後的原因,是歐洲陷入了中等技術陷阱。也就是說,其研發集中在中等技術行業,研發強度低,不具備高科技行業的增長潛力。
歐洲過往研發支出排名前三的企業,幾乎都是德國傳統車企,專注研究內燃機技術。而汽車行業的顛覆式創新卻和內燃機無關,反而出現在動力電池、ICT軟硬體領域。
2023年,比亞迪力壓德國大眾,成為中國市場份額佔有率最高的汽車廠商。
這一波人工智慧浪潮,充分暴露了歐洲落後的產業結構問題。
目前,不少歐洲國家的財政,已經捉襟見肘,很難再支撐高福利的支出。法國債務已經達到了GDP的110%,遠遠超過歐盟設定的60%的上限,財政赤字率達到了5.5%(2023),歐盟已經對法國啟動了過度赤字程式。
而法國政府去年一年發福利就發了8000億歐元,佔政府總支出的44%。
實際上,不僅法國,德國、芬蘭、奧地利、比利時、義大利五國的福利支出都接近GDP的30%。而中國只有9.2%,不到這些國家的1/3。
過去,希臘、西班牙、塞普勒斯、葡萄牙、義大利五個國家都因為高福利而瀕臨破產。
當歐洲能源的退路被俄羅斯關閉,工業的退路被中國壓制,川大爺又在逼迫歐洲提高軍費開支,在產業轉型中嚴重落伍的歐洲,將不得不吞下高福利制度的苦果。

2024已經結束,2025充滿不確定。智谷盡全力幫助你找到有確定性的方向、趨勢、研判。
加入智谷圈,每週的萬字調研和研究,濃縮出高標準的內部研判。每週3分鐘,穿透資訊噪聲,直達本質的財富訊號。新春訂閱,贈送未來一年12場閉門直播。
新春優惠價199元/年,未來隨人數增加逐步恢復至499元/年。掃碼加入,圈內等你,每週三更新。
限時開放2周,趕緊加入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