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缺的是什麼?

【歐洲病了】太丟人啦!
這二十年來,歐洲整個錯過了一個時代,網際網路革命沒有培養出一頭像樣的獨角獸企業,現在只能靠對谷歌、微軟、蘋果等科技巨頭罰款來分一杯羹。
想當初歐盟成立、歐元誕生的時刻,光榮與夢想,人們是多麼歡欣鼓舞,千禧年烏托邦降臨,多少經濟學家預言歐洲將從美國手裡重新奪回霸權。
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了,美國依然如日中天,中國也已飛龍在天,牢牢佔據全球老大和老二的位子,經濟高歌猛進,而歐洲卻成為明日黃花。
為什麼歐洲一方面產業競爭力低下,人浮於事,而另一方面社會上種族衝突、階級矛盾又連綿不斷?深層次的原因是如今的歐洲已然病入膏肓,患上了不治之症——“歐洲病”。
歐洲經濟積貧積弱已久,就像《紅樓夢》裡的榮國府,表面上光鮮,實際上已是空殼。“歐洲病”具體表現為“兩高一老”,即高福利、高稅收、人口老齡化。高福利造就懶漢橫行,高稅收令人不思進取,人口老齡化嚴重,生育率持續走低,人口的增長主要依賴外來移民。有個美國學者Mark Steyn寫了本書《America Alone》,預言從人口結構的發展趨勢看,歐洲未來將會穆斯林化。
歐洲是人類現代文明的發源地,是什麼造成了它的衰落?答案就是白左倡導的大政府,非要走進步主義的道路。
二戰以來,歐洲奉行福利國家政策,政府由傳統的“守夜人”轉變為“大保姆”,從搖籃到墳墓,什麼都管,人民根本不想依靠自己,喪失了創業激情和自立精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政府這個保姆從來就不是免費的,高福利必然帶來高稅收和國家干預。隨著國家對市場經濟的過度干預和對市場群體的過度保護,公民的自由日益被蠶食,其後果就是經濟越來越喪失活力,人們越來越透過政治訴求和社會運動分配財富而不是透過個人奮鬥創造財富。福利國家並沒有帶來經濟繁榮與和諧社會。政府幹預、經濟不振、社會分裂,“大政府”積重難返,“歐洲病”至此成功地演化為社會之癌。
歐洲人並非不自知,幾十年來,每屆新上臺的領導人都為治理“歐洲病”發出的豪言壯語。事實是,除了80年代撒切爾夫人在英國的市場化改革卓有成效,其他的努力都是空談,現在“歐洲病”非但沒治癒,反而愈演愈烈。
治已病不如治未病,其實早在“歐洲病”形成之初,哈耶克在其名著《通向奴役之路》中提出警告,通往地獄的道路往往是由善意鋪就的,“如果人類放棄自由主義的精神,想憑著良好的意願,自以為是地去計劃、設計社會,必將把人類引向深淵。”該書鋒芒所指,不單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盛行的納粹主義、蘇俄主義,也包括西歐社會普遍接受的福利主義、國家干預、計劃經濟、凱恩斯主義等形形色色的自由之敵。弔詭的是,歐洲最終戰勝了納粹主義,卻沒有戰勝福利國家,自由以另一種方式被奪走了。
某種意義上,當代歐洲缺一個川普,或者是米萊,在關鍵時刻把航向轉過來。不過現在說什麼恐怕都來不及了,隨著社會文化日益多元,人口比例此消彼長,未來歐洲會發生什麼,不用我多說。

美國經濟體量已是歐盟兩倍
16年前,歐盟和美國的經濟規模幾乎相當。今天,美國的經濟規模比整個歐盟大了 50%。以下是歐洲不斷走向“經濟自殺”的真相 :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資料:
• 美國 GDP:25.5 萬億美元 
• 歐盟 GDP:16.6 萬億美元
而在 2008 年,這兩個數字幾乎持平。
歐洲選擇了安全優先,而美國選擇了創新優先。結果如何?美國誕生了 9 家市值超過 1 萬億美元的公司(全球最具價值的 10 大公司中有 9 家在美國)。而歐洲呢?一家都沒有,連蹤影都找不到。
但事情不止是資料差距那麼簡單……

歐洲人才正在大量流失。我發現大多數歐洲的創業者最終面臨兩個選擇:

一、去美國,追求更高的薪資(科技崗位年薪 35 萬美元以上)
二、去東南亞,享受更低的生活成本來建立自己的初創公司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在歐洲本土獲得成功幾乎不可能。
以我曾住過的柏林的創業環境為例:創始人常常被懷疑,“創業者”這個詞甚至等同於“剝削者”。我親眼見過在當地的聚會中,科技創始人被稱為“資本主義寄生蟲”。
而與此同時,在矽谷和紐約這樣的地方:創始人備受推崇,冒險精神得到獎勵,失敗被視為學習,而非恥辱。更糟糕的是……
歐洲人正在被繁雜的法規壓得喘不過氣:• 嚴苛的勞動法讓僱傭和解僱變得幾乎不可能
• 高稅率壓得小企業難以生存
• 合規成本扼殺了創新

在法國創辦公司需要 84 天,而在美國只需 4 天。

就連法國總統馬克龍都承認這一點。在對比歐洲與美國和中國市場時,他表示:

反創新的思維正在摧毀歐洲。比如,當馬斯克在德國建設柏林超級工廠時,德國人發起抗議,喊出“拒絕技術殖民主義”的口號。特斯拉幾乎因為繁雜的監管和當地社群的反對意見而取消了這個專案。而類似的情況每天都在規模較小的公司中上演。

歐洲的監管文化已經造成了一種“經濟死亡螺旋”:• 人才流失
• 公司不願投資
• 創新止步
• 經濟停滯
• 更多的監管隨之而來

這也就是“歐洲窮人”這種梗圖出現的原因。

資料觸目驚心:• 90% 的歐盟科技人才願意為了合適的機會前往美國
• 歐洲科技崗位的薪水比美國低 50%
• 美國的初創公司融資額是歐洲的 5 倍

而那些少數成功的歐洲科技公司呢?

大部分也最終遷往美國:
• Spotify(總部現位於紐約)
• Klarna(在美國設有主要運營部門)
• ARM(正被英偉達 NVIDIA 收購)

這一趨勢顯而易見:

當歐洲在討論 AI 的倫理時……
美國在開發 AI。當歐洲在監管加密貨幣時……
美國在創新加密技術。當歐洲在保護傳統行業時……
美國在創造新行業。
我認為解決辦法是:歐洲必須:
1. 大幅減少監管 
2. 鼓勵冒險精神 
3. 支援創業者
4. 降低創新的稅收負擔

但會實現嗎?

歐洲對監管的依賴太深,反商業的文化根深蒂固。正如我的一位法國朋友兼創業者告訴我的那樣:“我熱愛歐洲,但我無法在這裡創造我的未來。體制不允許我這樣做。”
這就是美國不斷勝出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美國人更聰明,

而是因為他們的體制成就了那些想要創造未來的人。

歐洲已經成了一個“博物館”:
• 善於儲存過去
• 卻不擅長建設未來

除非歐洲削減監管、擁抱風險,否則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這裡有豐富的文化和歷史,
讓人沉醉的美食,
全球最佳的電子音樂氛圍,

只需兩小時的飛行,就能抵達一個新國家,體驗新的語言和文化。

但在這美麗的多樣性之下隱藏著一個共同的問題:每個歐洲國家都有同樣的反創業思維。無論是在柏林、巴黎還是斯德哥爾摩……

這個體制都在阻礙那些想要建設未來的人。

這逼迫了一代歐洲人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留在我們熱愛的文化中,但放棄創業的夢想?還是放下一切,去追逐機會?
感謝閱讀“毛有話說”,釋老毛的私人書齋,期待財富與心靈的共同成長。知識改變命運,投資實現自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