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只基金命懸一線,申萬菱信下半年迎“保殼大考”

作者 | 智友養基
2025年的公募市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火焰這邊,市場持續火熱,公募發行也跟著升溫。截至3月,已有超過70只基金提前結束募集,爆款頻現,遠超去年同期。
而海水那頭,部分中小公募卻在經歷寒冬。老牌券商系公募申萬菱信基金,短短半年簡,4只基金清盤;新基金髮行,慘淡收場;一季度規模縮水超百億,排名連續下滑。
更危險的是,一場波及7只產品的“清盤風暴”正在醞釀。
當行業的馬太效應愈發明顯,投資者用腳投票時,我們不禁要問:申萬菱信,這家老牌公司到底怎麼了?
錯配的基金經理與短命的基金
申萬菱信近期的“水逆”是從3月的一場募集失敗開始的。
在市場回暖之際,公司旗下的“申萬菱信遠見成長混合”卻宣告發行失敗。究其原因,堪稱一場“離譜的錯配”。
擬任基金經理龔霄,公募管理經驗僅1年,在管產品業績同類墊底。更讓投資者無法信服的是,透過其持倉來看,他是一位重倉工行、交行等股票的“銀行股愛好者”。
讓一位“高分紅控”去管一隻定位“成長”的基金,這好比讓一位粵菜師傅去做麻辣火鍋,投資者自然不買賬。
更有趣的是,龔霄在報告中高喊看好“人工智慧+”,但其重倉股裡卻不見一隻AI概念股的蹤影,完美錯過了年初以來的最大風口。言行不一,業績墊底,募集失敗也就在情理之中。
如果說發行失敗只是“出師不利”,那麼接連不斷的產品清盤則暴露了公司更深層次的問題。
據統計,申萬菱信在過去半年裡已經清盤了4只基金。(截止2025年5月)其中,“申萬菱信樂研混合”更是創下了僅存活7個月的“短命”記錄。
另一隻“申萬菱信雙禧混合發起式”基金,成立時規模勉強過線,3年大限一到,規模已從2.11億縮水至不足5000萬,最終無奈清算。 
目前,公司旗下仍超20只基金規模不足5000萬元,如同一個個定時炸彈,隨時面臨清盤風險。 
年內7只基金面臨清盤威脅
然而,對申萬菱信來說,一場更嚴峻的“生死大考”將在下半年拉開序幕。
公司在2022年下半年集中成立了7只發起式基金。根據規則,這類基金必須在成立滿3年時,資產規模達到2億元人民幣,否則將面臨自動清盤的命運。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這7只基金的現狀令人堪憂:它們的規模全部低於3000萬元,離2億元的“生死線”遙不可及。其中,規模最小的“申萬菱信碳中和智選”甚至不足900萬元。
更糟糕的是,這些基金的業績表現極為慘淡。“申萬菱信碳中和智選”和“申萬菱信中證內地新能源主題ETF”成立以來的虧損幅度分別高達-44.16%和-44.93%。
究其原因,正是因為它們都成立於新能源賽道最狂熱的階段,高點站崗的後果就是給投資者帶來了嚴重的回撤。
隨著三年大限的臨近,這7只基金若不能在未來幾個月內“起死回生”,等待它們的,或將是集體清盤的命運。
內部動盪與希望
產品線一塌糊塗的背後,是申萬菱信長期存在的人才流失與投研團隊的“青黃不接”。
資料顯示,公司2022年發行的10只發起式基金中,不到三年就有一半更換了基金經理,且多數已經離職。
其中“申萬鑫享穩健混合發起式A”更是創下3年換3任經理的極端案例,利益繫結機制形同虛設。
如今,申萬菱信的權益投資主要依靠“一老一新”苦苦支撐。
老將,是權益投資負責人付娟。 她資歷深厚,在管基金7只,堪稱公司的“領頭一姐”。但她的戰績卻呈現出“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尷尬局面。
截至6月10日,她管理的基金中,一半任職回報為正,一半為負,其中2只虧損超過30%。 
比較亮眼的是“申萬菱信樂融一年持有”,近3個月大漲近45%,但這主要歸功於重倉了中寵股份、泡泡瑪特等少數幾隻新消費熱門股。 
這種成功爆款,並未能在她管理的其他產品上覆制,導致其整體規模僅有37億,叫好卻難叫座。 
新兵,是今年3月空降的副總經理賈成東。 他曾是招商基金的明星經理,履歷光鮮,被視為申萬菱信的“救火隊長”。 公司也寄予厚望,讓他接管老基金併為他發行了新產品“申萬菱信行業精選”。
然而,明星光環似乎並未立刻照亮申萬菱信。他接管的老基金“新動力”今年前五個月收益在0%附近徘徊,同類排名靠後,未能交出令人信服的答卷。
申萬菱信的困境,是眾多中小型基金公司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的一個縮影。
在行業普遍降費的大背景下,給券商銀行等銷售渠道的“抽成”越來越少,這對於自身渠道本就偏弱的中小公司而言,無異於“釜底抽薪”,募資難度呈幾何級增加。 
行業的馬太效應正在加劇,資源不斷向頭部集中,中小公司的生存空間被持續擠壓。 市場雖然回暖,但投資者早已不是任人收割的“韭菜”,他們變得更加專業和挑剔。
對於申萬菱信以及其他身處困境的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只在投研能力上建立過硬的實力,在團隊建設上保持長期的穩定,才能在殘酷的存量博弈中贏得投資者的信任,穿越寒冬,迎來屬於自己的春天。
資料來源:Choice,時間截止:2025年6月10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