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人:柳一一
來源:富書夜話會
如何成為時間的富人,是我今天分享的主題,那怎麼樣去成為時間的富人,我分成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的內容是:找到自己的內在節奏。
就是根據自己的內在節奏去進行時間管理,這樣會效率更高。
第二部分的內容是:時間的開源和節流。
透過這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們要去找到更多的可用的時間。
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注意,在自己本身使用的這一部分時間裡,有沒有被浪費掉的?如果有,我們也要把這一部分時間搶回來。
第三部分的內容是:關於時間效能的提升。
很多人可能時間也比較充裕,只是因注意力的問題,或者是拖延症的問題,導致時間就這麼白白流失了,這個部分我來分享怎麼樣提升自己的效能。
最後一部分的內容是:透過創造時間餘閒,成為時間的富人。
最後這一部分的內容特別的重要。
一共是四個部分的內容。
那接下來就先進入今天的第一部分內容,找到自己的內在節奏。

內在節奏是什麼?我們如何找到自己的內在節奏?
每個人都有一個不同的時間型別。
你們在生活中會發現有些人就特別喜歡早睡早起,他很適應這樣的節奏;
有些人可能就是晚睡晚起,每天晚上可能一兩點才去入睡,第二天起床時間也比較晚。
我們的這個睡眠模式,它實際上是和一個人的時間型別有關係的。
科學家把時間型別分成了三個型別,第一種是貓頭鷹;第二種是雲雀型;第三種是鳥型。
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每一種型別的特點。
第一種是貓頭鷹。
他是很喜歡晚睡晚起的這一種型別。
在我們不同的年齡段,可能會發現一個這樣的特色,比如說青少年,他就特別容易是貓頭鷹的型別,晚睡晚起。
第二種是雲雀型,早睡早起型。
大家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書,比如說《早起的奇蹟》,還有一些書會專門教我們怎麼樣做到早起,早起能夠創造什麼樣的價值?
有很多書都涉及到這一塊的內容,它其實所針對的,更適用的是雲雀型,雲雀型會更適應早睡早起。
在這種模式下,他們是比較舒服的。
但對貓頭鷹型來說,要早睡早起,會非常的痛苦,除了痛苦之外,還可能給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
對於貓頭鷹型來說,雖然這一天早起,看起來好像時間變多了,實際上因為精力沒辦法調整到最佳狀態。
即便早起了,實際狀態也不怎麼樣,可能也做不了多少事情。
只是看起來時間變多了,實際並非如此。
所以,到底適合不適合早起,我們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型別去確定。
第三種,也就是第三種鳥型。
它是介於兩者的中間,沒那麼早睡早起也沒那麼晚睡晚起。
相對來說是比較中庸的一種狀態。
大部分人都是第三種鳥型。
據統計來看,基本上70%—80%是第三種鳥型。貓頭鷹型和雲雀型,在人群裡面佔據的比例並不算太高。
因此,對於第三種鳥型的人來說,它也是沒那麼適合早睡早起的。
所以你如果要管理自己的時間,也要先去找到自己的時間型別,找到自己的節奏,再進行時間管理。
不要看到別人早睡早起,我們也跟著早睡早起,這樣子會浪費掉很多的時間。
我們小夥伴可以算一下自己的時間型別是屬於哪一種?現在看到的圖片是關於時間的型別。

如果你的睡眠時間是在凌晨3點到早上6點之間,就是你整個睡眠時間的中間點,在凌晨3點到早上6點之間,那就是第三種鳥型。
如果你的睡眠時間的中間點是在凌晨3點以前,比如說是凌晨1,2點,那就屬於雲雀型。
還有一種貓頭鷹型,也就是你的睡眠中間點,是在早上6點之後,那肯定是貓頭鷹型別。
那要怎麼算這個週期?可能有時候我們因為要上班,那個時間就正好調整了,偶爾會睡得比較早,但實際上它並不屬於你的時間型別。
你要找到最舒服的狀態,就是你一天裡最舒服的時間模式是哪一種?你就屬於哪一種型別,所以不要單單隻看自己偶然的一次早睡或早起。
就是你不要單單看你所執行的時間型別,你要看你最舒服的狀態是哪一種。
比如我們很多人,週一到週五可能起得比較早一點,5、6點,或6、7點就起來了。
但到了週六、週日的時候,你調整到最舒服的一個狀態是幾點起床?晚上幾點睡覺?你可以根據這些結合之後確定自己的時間型別。
那除了時間型別之外,我們的內在節奏還和什麼有關係?是我們的情緒週期。
這個情緒週期也是我們很多時候忽略的,就沒有去想到過我們的情緒狀態,它實際上是有一個變化的,而且這種變化是週期性的。
大家看一下下面的圖片,它分成了高潮期和低谷期,在這兩個時間段之間會有臨界期,這個臨界期可能加起來一個月有四天左右的時間。

臨界期情緒狀態沒有特別明顯,比如特別興奮,或特別抑鬱難過,這些都沒有,他比較居中。
那在高潮期,我們的情緒狀態相對是比較飽滿的,精力也比較充沛。
而低谷期就與它正好相反,在整個低谷期,情緒狀態都沒那麼容易去調整好。
包括我們的精力也是處於一個下行的狀態,經常做什麼都提不起勁,你可以以一個月為週期去觀察一下自己的情緒狀態的變化。
對我們女性來說,很多時候是和自己的生理期也會結合起來,你可以去觀察並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記錄。
那為什麼我們要去觀察並記錄我們的情緒狀態?
因為我們要去找到我們在哪些階段裡面,我們精力就相對更旺盛,情緒狀態也更積極。
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把一些重要的,高難度的任務都安排到這一時間段,可以去錯峰去安排。
那明顯就是低谷期,我們就可以安排一些比較省心的,比較省力的活。
你在一個月內經過這樣的統籌安排,適應自己的節奏,你是可以將效率最大化的。
找到我們的內在節奏,根據內在節奏,把每天、每週、每月的工作任務,把我們的學習都去進行一個順應性的安排。這樣又省力,又省心,效率還特別高。
在這裡,特別想和你分享的一句話:
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的節奏,我們不能說看到別人早睡早起,獲得了很多利益,我們就去學習。
我前段時間線上下一個圖書館分享的時候,就碰到一個小夥伴。
他是經常因為看到很多人早睡早起,也會去要求、逼著自己去早睡早起,他踐行了一段時間後,身體是有點吃不消的,就會發生一些小小的故障。
我們要找到自己的節奏,你有你的節奏,我也有我的節奏。
不需要早起,我們也能創造奇蹟。
早起和奇蹟之間,並不是等號。
我們可以把關於早起的焦慮,在內在節奏這一個部分,就徹底放下,我們只要找到自己的節奏,去做順應性的安排,我們就可以達到遊刃有餘的一個狀態。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這句話,是書裡面的一句原話。
我們管理時間,既要深入瞭解時間的特性,也需要對自己的特性瞭然於胸,順應調整到我們遊刃有餘,天人合一的狀態。

所以我們很多時候,不用太去關注別人怎麼去做。
每個人有自己的節奏,每個人有自己的模式,我們找到自己的節奏,順應自己的節奏,我們可以發展自己的模式。
這是一種既舒服、效率又高的一種最佳的狀態。
這是關於這一部分,如何去找到內在節奏,一方面是我們去觀察一下自己的時間型別;另外一方面,我們是去觀察一下自己的情緒週期。

這一部分也是很多人特別關心的話題,我怎麼才能找到更多的時間,我就能讓我的時間變得多起來。
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家庭,時間經常是不夠用的,不夠用的情況下就會導致焦慮。
那有沒有什麼辦法?讓我們的時間變得多起來?有兩個角度可以去思考。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去思考,第一個方面是開源,就你去找到更多的還沒用的時間,把這些時間找回來,我們可以去用起來。
另外一個角度是什麼?就是你可以去節流,看看哪些部分的時間是你浪費掉的,把這種浪費的現象去消除。消除之後時間也會變多。
我們先來看時間的開源,第一部分是先去找我們的零散時間。
什麼是零散時間?比如說你等會要開一個會議,在開會之前還有3~5分鐘的時間,或者6~7分鐘的時間,你可以幹一些比較零碎的活。
零散的時間,一天中是有很多的,你可以想一下有哪些場景。
比如對很多爸爸媽媽來說,去接孩子的場景,在校門口可能要等5~6分鐘,或7—8分鐘,甚至更多時間,孩子才能出來,這也是一種零散時間。
或者是你要去見客戶,你先到了地點以後要去等客戶,可能也有幾分鐘的等候時間。
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零散時間的場景,每個人零散時間的場景會有一定的區別,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工作中去尋找這樣的碎片化的一些時間。
如果找到零散時間了,我們怎麼用?
這個要特別提醒小夥伴們注意,不要你找到零散時間,就是把所有的零散時間都用來去學習、去工作,這是不科學的。
因為零散時間如果我們都這樣去抓的話,很快就會筋疲力盡。
有哪些特別適合零散時間的一些小活動,比如說你可以冥想五分鐘,閉上眼冥想可能覺得有點神秘或者不好操作;
你也可以簡單地去閉上眼睛,不要玩手機,在這五分鐘靜養一下,讓自己的思想處於一種靜止狀態,不要持續的混亂狀態了,就讓它靜止一會,休息一會。
還有一些小活動,比如你在辦公室裡面快走一下,快走一兩圈,讓身體放鬆一下。這些是我們可以經常利用零散時間的。
第二種是暗時間的使用。
我們開源找到零散時間了,每天用起來,可能一天有30—40分鐘,也許更多一點,每個人情況不一樣。
除了零散時間,我們還可以用哪一部分時間?第二種是暗時間。
暗時間,我們簡單地理解就是你在一段時間裡的支出是兩份。

比如說,我們在散步的時候,大腦處於一個隨機網路模式,它會去思考一些問題。
你散步一小時,有時候大腦裡會蹦出一些靈感來,這就是我們一份時間做了兩份的支出。
這樣的暗時間,每天都有。
比如說你散步、走路的時候,還有睡覺的時候,暗時間也經常會出現。
在我們睡著以後,大腦也會默默工作。
那為什麼會有暗時間的存在?聽起來是不可思議的。
暗時間之所以存在,它是和我們的潛意識有關係的。
我們除了擺在明面上的顯意識,比如我們要去看書,那這個時候是顯意識,我們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書上,去辨認那些字,去思考,這是我們的顯意識。
除了顯意識之外,我們還有潛意識。
潛意識是我們能夠使用暗時間背後的一個秘密。
那潛意識有一個很多人忽視的特別大的優點是什麼?
它是不知疲倦的,你可以把她想象成是一個田螺姑娘,她不知道疲倦,她沒有覺得累的時候。
你能把它用起來也不會增加你精力上、認知上的任何負擔。
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你竟然能把時間變成雙份。
所以我們的時間是不是變多了?
那怎麼就能把暗時間用起來,這也是有技巧的。
我舉一個例子。
比如說牛頓,為什麼蘋果砸到他的腦袋,他就想出一個定律。
並不是說他的靈感在那一瞬間完成的,在這靈感爆發的那一瞬間,事實上他已經關注這個問題很久。
正因為他長期關注,所以在蘋果砸到他腦袋上的那一瞬間,他的靈感迸發出來了。
我給你講一個小故事,是作家鐵凝在寫一篇小說的開頭時候的一個小故事。
他在寫這篇小說的開頭的時候,想了很久,不知道怎麼去寫,因為沒有一個特別滿意的場景出現。
怎麼樣去把小說的開頭寫得引人入勝?在一段時間內,他一直沒有找到靈感。
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的時候,他看到前面有一個小女孩。
這個小女孩很活潑,穿著一雙高跟鞋,可能穿的是她媽媽的高跟鞋。
小女孩穿著高跟鞋邊走路邊踢著腳,明媚的活潑的樣子,一下子就撲到了他的面前,這個畫面就把他打動了。
他當時靈感就來了,他覺得這一定就是我所想寫的關於這篇小說的開頭。
這也是後來他這篇小說用了這樣一個場景。
你看,看起來是不是像是靈感的一瞬間爆發?
作家鐵凝也在一次公開演講的時候說了。
他說靈感看起來很靈巧,看起來是聰明的一件事情,實際上它並不是,它是比較笨拙的,因為它背後經過了我們潛意識的一個長期的醞釀、關注。
我講這個故事是想說什麼?
就我們怎麼樣去把我們的潛意識,把我們的暗時間用起來,它是有方法的,就是你的大腦,你要主動去設定關注點。
你的大腦關注什麼?特別關注的事項,才會成為你。
潛意識去關注的事項,你若沒有提前去設定,很可能你的潛意識就比較散,比如說有些人經常去打撲克牌,那他可能潛意識關注的也是和撲克牌有關的一些事情。
所以這些時間根本就不可能用起來。
像我自己寫文章也是會經常經歷這些靈感時刻,比如說我週一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沒有結尾,我把結尾留下來了。
留下來之後,可能到週三,或者週四的時候,有時候會突然就感覺有靈感了,也是因為經過了這兩三天的潛意識的醞釀。
所以你要設定好自己的關注點,你大腦在關注什麼?你的潛意識就會為此而工作。這是我們怎麼去使用我們的暗時間。
前面是說我們怎麼樣透過開源的方式讓時間變得多起來,那現在我們要開始節流了。
除了開源,我們也要節流,把時間作為一種資源,你可以想明白這個道理。
開源我找到時間了,光這些管用嗎?也不管用,因為如果你總是把很多時間浪費掉,那你找到更多的時間也沒有用,還是會浪費、會損失很多時間。
那我們說一下,節流方面我們怎麼做?
主要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你一定要學會減少隱性時間的損耗,這是我們很多人特別不注意的一件事情。
以為我坐在這裡,就是在工作,那我這個時間就是有效時間,然而如此嗎?事實上,的確並非如此。
比如,我們說一個特別常見的場景:上一秒你在接客戶的電話,接了大概兩分鐘吧!再上一秒的時候,再上兩分鐘之前你在幹什麼?是不是在電腦上敲工作方案?
對我來說,我可能正在寫一篇文章,也可能是要寫一個答辯狀。
下一個時間段我去接電話了,這個思路就被打斷了。
打斷之後,我再回到原來的任務上,看起來我是回去了,我人是在那裡坐著,我的眼睛也是在螢幕上盯著,但大腦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去把注意力真正做到迴歸。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
背後有一個專有的名詞,叫蔡格尼克效應。
蔡格尼克效應是說,當我們在上一件事情沒有完成,或者剛剛完成之後,我們的大腦裡還有這件事情的殘留印象。
殘留的時間可能是兩分鐘,也可能是三分鐘。
如果你經常進行這樣的任務切換,你可以算一下,一天中、一週中、一個月的時間裡面,你浪費掉的時間可能會有多少?

可以進行這樣的簡單的計算,我在寫這本書之前,我進行計算,我發現一天可能會浪費40—50分鐘的樣子。
就是什麼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因為平時完全不關注,就感覺我是在好好工作,我怎麼會有時間損耗,不可能。
但你一旦開始關注,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嚴重的浪費現象,把你的很多的有效時間都給浪費掉了。
第二種情況,還有什麼樣的一些隱性時間損耗?
在前面我給你分享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在節奏,你有你的時間型別,你有你的情緒週期,你要去相對順應這些節奏,你才能去做更好的安排。
你總是違背內在節奏,那可能這裡面產生的時間損耗也是相當可觀的。
比如說對一隻貓頭鷹來說,他非得每天早上5:30就起來去跑步,回來以後去讀書。
看起來他早上1個小時是不是利用起來了?等到白天的時候就會非常痛苦。也很難把時間利用起來。
我分享一個我自己的經歷,我有一段時間,讓自己去早起,大概是在2020年或2019年的一段時間。
我採用的方法,當時自認為特別的牛的一個方法是:
我為了讓自己早起,採用了倒逼的方式,不管我晚上幾點睡,我早上都是5:30起床。
我晚上不管是12點鐘、一點鐘睡覺,我早上還是5:30起床;我晚上是三點鐘睡覺,我也要5:30起床。
為什麼要這樣子,因為透過這種倒逼的方式,想把早上固定的起床時間能確認下來,而不是一直去調整。
這樣確實短期是很有效的,我確實能夠在5:30的時候自動醒來。
結果一天的後遺症特別嚴重。
什麼樣的後遺症?比如說,我早上5:30到7點之間,把這個時間用完之後,就已經開始瞌睡了。
有時候控制不了,又不需要馬上去上班,那種情況下,我馬上就會開始在沙發上或者是躺椅上去躺會,我想的是眯一會兒,可很多時候直接就睡到了十點十一點;有些時候還會睡到中午十二點一點鐘。
因為和我的內在節奏太不穩,太不匹配了。
到上午的時候也非常疲憊。
等這個時段過了,比如說我12點鐘起床了。
那接下來,它還會有後遺症,到了下午的時候還好一點,到晚上七八點的時候又開始疲憊了。
你一旦跟自己的內在節奏非常不匹配之後,你會發現一天很混亂。
他多久能調過來,不知道。
我反正沒有一直沒有調過來,後來我就放棄了早睡早起。
因為一直沒調過來,違背自己的內在節奏,當天的時間是經常浪費掉,看起來早上把那一個多小時用起來了,那當天的5、6個小時,6、7個小時都被我消耗掉了,損耗掉了。
所以我們儘量尊重科學,尊重自己的內在節奏。
在不違背內在節奏的情況下,我們所浪費的隱形的時間損耗也會比較少。
關於怎麼樣讓我們的時間變多。
就這一部分的內容,給大家讀一下書裡面的一句話:
“節其流,開其源,關於時間同樣的道理,你既要想辦法讓時間變多,又要想辦法節約使用。雙管齊下,你的時間一定會變得多起來。”


那我們前面也找到可用時間了,我們也減少了一些相對比較常見的時間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