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3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時筠
中年危機從來不是年齡的詛咒,而是能力停滯的必然代價。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雲灣朗讀音訊

職場就像坐過山車,誰都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刷到一條新聞:
6月5日,花旗銀行突然宣佈關閉上海和大連的全球技術解決中心。
3500名技術人員,前一天還在開會、改方案,第二天直接被告知“明天不用來上班了”。
沒有緩衝期,沒有商量餘地,不聽員工的訴求與難處,只有冷冰冰的“N+6”補償方案。
那些熬夜趕專案、為公司拼命的打工人,一夜之間成了被拋棄的棋子。

這不是個例。
上個月,微軟剛官宣裁掉6000人,這個月又有300多名員工收到離職通知。
曾經令人羨慕的大廠白領,手握名校學歷、頂著“高階工程師”頭銜,照樣也逃不過裁員的命運。

這還沒完,現在連“鐵飯碗”都開始生鏽了。
前段時間還有條新聞:Ai公務員上崗了。
深圳福田區推出了首批DeepSeekAI公務員。
他們可以直接替代公務員,去視窗服務,幫他們寫材料、篩選資料、寫各種民情週報日報。
而且與人相比,它不僅效率奇高、不會出錯,還不領工資、不交社保。
曾經被視作“終極穩定”的公務員崗位,如今也被AI撕開了口子。

再看看身邊。
人形機器人在餐廳端菜、送外賣;
ChatGPT能寫方案、做翻譯;
甚至連設計師、程式設計師的活兒,AI都能分分鐘搞定。
這些“黑天鵝”事件越來越多,科技發展的速度快得讓人喘不過氣。
如今的職場,就像一場場無法預警的地震,震碎了所有人對“穩定”的幻想。
更扎心的是,裁員的鐮刀早就不分“貴賤”了。
以前總覺得只有流水線工人、客服這類重複性工作才危險。現在連金融、科技行業的高薪崗位都搖搖欲墜。
經濟下行的巨浪打來,沒人能獨善其身。
裁員就像懸在每個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知道啥時候會落下,更不知道會砸中誰。
而這背後可怕的是什麼?
是當裁員突然降臨,很多人徹底慌了神。
離開幹了十幾年的崗位,才發現自己除了眼前這點活兒,其他啥都不會;
沒了固定工資,房貸車貸、孩子學費立馬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兩年血淋淋的現實告訴我們:
往後幾年,我們千萬不能再對“打工”上癮了。
什麼叫打工上癮?
我有個朋友就是典型,他的生活裡只有上班。
每天睜眼第一件事是查工作群訊息,通勤路上處理郵件,深夜十一點還在回覆客戶需求。
週末為了加班,可以推掉所有聚會,年假攢到過期,都沒敢去休。
每天明明六點下班,卻還為了蹭加班免費晚餐、免費班車,呆到九點半。
就連結婚的時候,在婚車上還在接工作電話。
他也不喜歡上班,但所有時間都困在上面。
他總說:“我這麼努力,總能升職加薪”,但最後等待他的是什麼?
是去年他們整個業務線被裁撤,他也就理所當然的失業了。
那些用掉頭髮、熬通宵換來的加班時長,最後只換了三個月補償金。
被裁那天他徹底懵了,因為這些年除了機械地上班,沒學過新技能,沒搞過副業,連存款都沒多少。
房貸車貸壓在身上,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Plan B。
所謂打工上癮,並非指的是有多熱愛工作,而是把所有時間和精力押注在用時間換錢的模式裡。
但真相很殘酷:工資再高也有天花板,行業和公司的穩定更是海市蜃樓。
尤其對中年人來說,裁員潮一旦來襲,再拼命也逃不過被淘汰的命運。
所以勸你別“打工上癮”,不是讓你辭職躺平,也不是勸你去創業。
而是提醒你,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千萬別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接下來幾年,打工人要如何增強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呢?
我們不妨從自然界中尋找生存智慧。
一:像鷹一樣敏銳,時刻警惕“舒適區陷阱”。
老鷹盤旋天際時看似悠閒,實則每根羽毛都緊繃著。
因為它知道稍有鬆懈,就會錯過俯衝獵食的時機,甚至淪為其他猛禽的盤中餐。
職場生存法同樣殘酷,當你沉溺於舒適區的溫床,就已經在淪為犧牲品了。
就拿我在報社的老同事來說。
十年前紙媒鼎盛時,他靠著寫通稿、改標題就能安穩度日。
後來新媒體出現,領導安排他做新媒體選題,他總以“年紀大了學不會”推脫。
他對新媒體嗤之以鼻,覺得“報紙才是正經媒體。”
上班時,他過的是喝茶看報的日子、下班後就開始約牌局。
直到某天,他突然發現自己連基礎的影片剪輯都不會,而新入職的95後已經能獨立完成融媒體策劃。
當報社大幅縮減傳統版面時,工作20年的他成了首批被裁物件。
後來他拿著簡歷,去新媒體公司面試,HR掃了眼他的作品集,只留下一句:“您的經驗和我們需求不太匹配。”
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打工人在職場比比皆是。
當年甲骨文裁員時,那些舉著橫幅的工程師們,大多手握十年以上大廠經驗。
卻因長期困在重複性工作裡,連基礎演算法題都答不上來,去別的網際網路公司面試,連第一輪面試都沒透過。
無數職場人,上班機械化混工資,下班後癱在沙發刷短影片到深夜,用碎片化娛樂填滿生活,看似忙碌實則在消耗生命力。
等行業寒冬來臨,才發現自己既沒有硬技能防身,也喪失了學習新事物的能力。
所謂“打工上癮”,本質是用短期穩定麻痺神經,用機械重複代替主動成長。
中年危機從來不是年齡的詛咒,而是能力停滯的必然代價。
當你的腳步追不上時代的列車,被甩下不過是早晚的事。

二:像章魚一樣靈活,擁有能遷移的能力。
章魚這個動物很神奇。
它沒有堅硬的外殼保護自己,卻能在危機四伏、複雜多變的海洋環境裡活得風生水起。
為啥?
因為它會“七十二變”。
遇到危險,瞬間就能改變皮膚顏色和花紋,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看到窄縫,身體一縮就能鑽過去,輕鬆躲開天敵。
這種隨機應變、靈活轉型的本事,正是當下職場最需要的。
王陽明就是個“跨界大神”。
他既能在戰場上帶兵打仗,平定叛亂;又能在書桌前著書立說,還能開書院當老師,培養人才。
他曾經寫信給弟子薛侃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意思是,打敗山裡的土匪容易,但戰勝自己內心的弱點才最難。
這話乍一聽是講修身,其實暗藏玄機:
他打勝仗的秘訣就是把心學裡的方法,靈活用到了軍事策略裡。
換句話說,他把修煉心性的能力,變成了帶兵打仗的本事。
你看,看似不相干的領域,底層邏輯其實是相通的。
現實裡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某網際網路公司的運營總監跳槽到餐飲行業,把使用者運營的經驗用到了門店管理上,業績反而更好;
資深記者轉行做短影片策劃,把採訪寫作的邏輯轉化成了指令碼創意,很快就做出了爆款。
這說明什麼?
職場上真正厲害的人,靠的不是某個行業的“死知識”,而是能靈活運用的“通用技能”。
這些通用技能有哪些呢?
比如溝通表達、資料分析、解決問題等等。
這些可遷移的技能,就像章魚的變形能力,不管環境怎麼變,掌握這些底層技能,到哪都能找到出路。
所以與其把自己困在一個崗位上做帶不走的機械工作,不如多打磨這些“萬能技能”。
這樣就算換行業、換崗位,也能快速適應,站穩腳跟。
畢竟,現在哪有什麼鐵飯碗?
真正的保障,永遠是你能隨時“變形”的能力。

第三: 像松鼠一樣儲備,打造自己的多元生存力。
秋天一到,松鼠就開始忙碌起來。
它們不會只依賴一棵樹上的果實過冬,而是穿梭在樹林間,四處收集、埋藏食物。
這些不起眼的“儲備糧”,正是它們熬過寒冬的救命符。
如今的職場,同樣危機四伏,在這樣的寒冬形勢下,打工人同樣需要提早為自己找很多“松果”。
我有一個朋友,她之前在廣告公司做文案。
這個行業看似光鮮,收入其實並不高,她早早就開始琢磨副業。
她會利用午休時間學短影片剪輯,週末接商家廣告片外包,還在小紅書分享職場乾貨吸引粉絲。
去年公司也因行業寒冬裁員,她一點也不慌。
因為她的副業收入和廣告分成,已經遠遠超過了主業。
更聰明的是,她每月強制存下30%收入,用定投基金和低風險理財打理存款。
現在即使不工作,積蓄也夠支撐幾年生活的了。
她的老公老周,是一名程式設計師。
其實主業收入不錯,但他總擔心會有35歲裁員的門檻。
所以他除了精進程式設計技能外,還自學了跨境電商運營,在亞馬遜開了家賣3C配件的小店。現在每個月也有一兩萬的收入。
很多人總天真地認為“有份工作就夠了”,卻忽視了一旦危機來臨,單一的收入來源瞬間崩塌,生活就會陷入困境。
這個時代,沒有永遠的避風港。
與其把人生賭在一份工作上,不如多線佈局:
學一門能變現的副業技能;每月強制儲蓄;培養一些興趣愛好,說不定哪天就能變成收入來源。
就像松鼠藏下的每顆堅果,你儲備的每份技能、每筆存款,都是抵禦職場寒冬的底氣。
▽
《黑天鵝》的作者說過:對我們最有害的三種癮——毒品,碳水,月薪。
每月準時到賬的工資,像溫柔的鎖鏈,把人鎖在穩定的幻覺裡,溫水煮青蛙般麻痺著神經。
但醒醒吧!這個時代根本不存在避風港,更不存在躺贏的鐵飯碗。
公司給的平臺,不是你人生永遠安全的甲板。
真正的安全感,永遠攥在自己手裡。
當風暴驟起,唯一能錨定命運的,是你親手鍛造、能隨時起航的船,和劈波斬浪的真本事。
希望當時代的鐮刀落下,你有底氣說出那句: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點個推薦,真正的鐵飯碗,是你走到哪裡都能“吃上飯”的本事。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