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外瘋狂的AI眼鏡國行版來了:全球唯一支援處方鏡片,不能拍照卻是個「外掛」|WAIC2025

今年年初我在 CES 眼花繚亂的展館中時,在眾多科技巨頭的環繞下,位於負一層由各種小型初創公司組成的展區裡,一個被圍得水洩不通的展位吸引了我的注意 ,我擠進去才發現,這正是那款後來在海外刷屏的國產 AI 眼鏡 Halliday 。
Halliday 在 CES 亮相後,迅速成為了智慧眼鏡領域的眾籌明星 。在 Kickstarter 平臺上,它打破了全球智慧眼鏡領域的眾籌記錄,24 小時突破 百萬美元,也贏得了不少海外科技媒體的好評。
在 WAIC(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Halliday 也正式開啟了國行版預售,首發價 2499元(原價2999元),附贈限時免費配鏡服務,也推出了售價 200 元(單價499元)的 Halliday Ring 戒指套裝,預計 2026 年 3 月起發貨。
APPSO 在 WAIC 跟 Halliday 創始團隊進行深度的交流,我們發現與許多追求賽博朋克或極客風的智慧眼鏡不同,Halliday 從一開始就明確了自己的定位:做一副使用者真正願意全天佩戴的普通眼鏡。
它既不想成為手機的替代品,也不想為了炫技而堆砌功能 ,甚至為此沒有把主流的拍攝功能放到智慧眼鏡。這不僅是一次產品功能的取捨,也是一場關於智慧眼鏡形態的豪賭。
Halliday 試圖回答一個根本性問題:當眼鏡迴歸眼鏡本身,智慧的真正價值應該是什麼?
智慧眼鏡,首先應該是眼鏡
市面上的智慧眼鏡產品大多陷入了一個怪圈:功能越強大,形態就越不像一副能日常佩戴的眼鏡。
即使是 Meta 與雷朋合作的 Ray-Ban Meta,雖然努力在時尚性上做文章,但整合的攝像頭依然帶來了隱私顧慮和相對笨重的鏡腿 。而追求更強 AR 功能的眼鏡,如 Meta Orion,其外觀則完全脫離了普通眼鏡的範疇 。
我們不久前的文章也提到,目前的智慧眼鏡對近視使用者並不友好。
絕大多數在售的智慧眼鏡產品都有第一方的配鏡服務,合作商不盡相同。
近視 -600 度、遠視 +800 度是一個分水嶺,超過這個度數範圍後配鏡選擇會變少。大多數主流產品支援自己購買和安裝第三方鏡片,配鏡流程和普通鏡框基本相同。
有特殊形態的後掛式鏡片組(比如雷鳥 Air 3)第三方選擇較少,部分品牌官方未給出獨立購買渠道
Halliday 瞄準的正是這個被長期忽視的巨大市場:數以億計的近視使用者。聯合創始人侯思凡認為,智慧眼鏡最有價值的功能從來不是拍照,而是資訊顯示本身。
所以 Halliday 對於近視人群最大的一個差異點,是作為全球首款支援標準處方鏡片的顯示眼鏡,它讓近視使用者不再需要在看得清和智慧化之間二選一。
同時 28.5 克的機身重量已經與普通眼鏡無異,基本是同類智慧眼鏡的一半,保證了全天佩戴的舒適性。
最長 12 小時的持續使用時間,不重度使用基本做到了戴一天,用一天,緩解了僅 3-4 小時續航帶來的頻繁充電焦慮。
也正是因為解決了續航問題,Halliday 提出了一個新需求:無感、無擾的智慧體驗。它希望 AI 能在正確的時間,主動提供恰到好處的資訊幫助,而不是成為一個需要頻繁喚醒和互動的工具。
非主流路線背後的技術博弈
Halliday 選擇了一條非主流的技術路線,徹底放棄了攝像頭,轉而專注於兩項核心技術:DigiWindow 隱形顯示技術主動式 AI 助手 ,這也是它作為一家初創企業能引起關注的重要原因,正是這兩項技術使其與市場上的所有競品有了本質的差異。
與主流 AR 眼鏡採用光波導等複雜且體積龐大的顯示方案不同,Halliday 與 Gyges Labs 聯合研發的 DigiWindow 隱形顯示技術,是一種極致剋制的創新。
它將一個被稱為全世界最小、最輕的近眼顯示模組完全隱藏於鏡框之中,並透過直接視網膜投影技術,在使用者視野的右上角投射出一個約 3.5 英寸的虛擬螢幕。
這項技術的好處在於,光學模組不依賴於鏡片本身,從而完美相容了各類標準處方鏡片,讓近視使用者無需在看得清和智慧化之間做選擇。
它讓智慧眼鏡在外觀上與一副設計精良的普通眼鏡(如經典的威靈頓與波士頓融合框型)毫無區別,徹底消除了使用者的社交顧慮。
然而,這種剋制也帶來了妥協。
根據我們初步的體驗,這個螢幕目前只能實現單綠色顯示,且為了看清螢幕,使用者的視線需要略微上抬,在他人看來可能像是在翻白眼,姿態不夠優雅。
Halliday 產品經理跟我們解釋了這個設計邏輯,他們這個互動應該是「瞬時」的,希望使用者可以在 1-2 秒內抬眼就看完資訊,就像思考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抬眼一樣。
這一選擇的背後,也避免了複雜光學方案常有的彩虹紋問題,並換取了更長的續航 。儘管存在這些取捨,多家外媒記者仍表示其顯示效果出奇的好,清晰度足以滿足資訊閱讀的需求。
如果說 DigiWindow 是形態上的探索,那麼主動式 AI 助手則是互動上的創新。Halliday 的 AI 助手並非傳統的被動問答工具,其核心在於主動理解使用者意圖 。
透過分析使用者所處的對話環境和上下文,AI 可以在無需喚醒或提問的情況下,主動將關鍵資訊(如會議要點、人名背景、翻譯結果)推送到你的眼前 。例如,在一次多語言交流中,當對方話音剛落,翻譯結果幾乎可以瞬時出現在螢幕上。這種主動式理念,讓 AI 從一個需要管理的App,變成了一個無形的認知夥伴。
它配合 Halliday Ring 戒指,使用者可以透過隱蔽的手勢進行滾動、點選等操作,在不打擾社交節奏的前提下獲取資訊。

相比之下,市面上多數 AI 眼鏡仍依賴語音喚醒和指令,互動過程相對顯性。Halliday 的做法,是想讓資訊獲取和互動過程變得如思考般自然和高效 。
Halliday Ring 戒指
Halliday 走了一條非主流路線,放棄攝像頭,意味著主動放棄了以社交分享、生活記錄為核心的娛樂場景,轉而 all-in 生產力場景 。即時翻譯、會議總結、智慧提詞等功能,也把目前人群更聚焦到商務人士、內容創作者等追求效率的專業使用者群體 。
透過採用相對成熟的整合技術和更精簡的硬體方案,Halliday 在保證核心體驗的前提下實現了成本控制。
在 Halliday 設想裡,未來的個人計算中心將從手機轉移到眼鏡上。眼鏡成為主要的資訊終端,而手機則退化為提供算力的充電寶 。這條路雖然漫長,但透過放棄攝像頭解決了隱私和續航兩大難題,起碼讓智慧眼鏡確實可以有像手機這樣的使用時長。
最好的智慧,是讓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顯然,Halliday Glasses 不是一款像 Apple Vision Pro 有著試圖定義終局野心的產品,它更像是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對智慧眼鏡可用性的一次探索。用 Tom's Guide 的話來說:它給生活加了一個外掛。
透過聚焦顯示這一核心功能,並將其做到極致輕便、無感和長續航,Halliday 為智慧眼鏡的百鏡大戰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題思路。
它想要證明的,是相比於做一個功能大而全但體驗笨重的極客玩具,一款懂得剋制與專注的產品,或許更能率先敲開大眾市場的大門。
Halliday 已經透過眾籌平臺證明了其理念的吸引力 ,但真正的考驗在於,當它在交付到第一批使用者手中時,這種隱形超能力般的體驗,能否真正融入使用者的日常生活。
無論結果如何,Halliday 的路線的確是智慧眼鏡的另一種可能:最好的智慧,是讓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WAIC 2025 APPSO 在現場,歡迎加入社群一起暢聊 AI 產品,獲取#AI有用功,解鎖更多 AI 新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