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出臺了第一輪經濟刺激,規模很大,起到了一定積極效果。
但是,近期在各地調研反映,很多政策雖然規模很大,但落地很難。
比如,家電購置補貼,不少地方反映落地不及預期,現實是很多居民支出謹慎,能不換新的就不換了。為什麼不直接發消費券,居民想買什麼買什麼?
比如,3000億保障房再貸款,期限短,利率1.75%,收儲商品房用於保障房,現實是這麼短的資金、這麼高的利率,地方算不過來賬,覆蓋不了成本,沒有積極性。既然是保障房再貸款,能不能期限十年以上,利率1%以下?畢竟這是民生工程,不是商業專案。
比如,房企白名單貸款,政策金額很大,但現實是商業銀行擔心按照政策要求放出去的白名單貸款,如果形成不良貸款能不能免責?會不會追責?沒有明確說法,銀行沒有積極性。這個問題已經存在兩年了,雷聲大,雨點小。
比如,這次10萬億化債,規模很大,但是新增的6萬億,要分三年,每年僅新增2萬億化債資金,地方債務壓力很大,收支緊張,還要指望他們未來增加支出拉動經濟增長,為什麼不一年內化完債,讓地方騰出手來發展經濟?
比如,有地方反饋現在地方申請國家專案,需要地方配套資金,現實是不少地方都揭不開鍋了,三保有壓力,沒有能力配套,所以有的國家專案地方沒有能力和動力申請,能不能放鬆地方資金配套?
比如,最高會議強調,“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進一步規範涉企執法、監管行為。”司法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佈《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明確進一步規範異地執法、干預經濟糾紛、異常罰沒收入、拖欠賬款等,改善營商環境。但現實是,部分地方罰沒收入繼續高增,遠洋捕撈事件時有發生和媒體報道,企業家仍存不安全感。能不能公示哪些地方罰沒收入異常?能不能約談遠洋捕撈事件多的地方?對用公權力掠奪私人財產的違規違法行為能不能讓相關人付出代價?違規的罰沒收入能不能退回企業?
等等,諸如此類。這就是為什麼第一輪經濟刺激規模如此之大,但經濟資料僅略有改善,房地產市場經紀人帶看量開始出現環比下滑,股市前期大漲後近期震盪走弱,民營企業仍存觀望情緒,這與第一輪經濟刺激政策的巨大規模偏離。
應該說前期出臺的政策規模很大,堵點主要在於落地難,落地難主要是因為前置條件太多,應該儘快取消這些前置條件,讓政策實實在在落地,民眾可感可及,起到促進經濟增長和拉動就業的作用。
尤其考慮到明年初特朗普大幅加徵關稅的風險,應提前做好充足準備。
中國經濟潛力大,只要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後續推動大規模政策落地落實,前景是光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