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兩面


內容來源:筆記俠(Notesman)
責編 | XX  排版 | 拾零
第 9032篇深度好文:6956 字 | 18 分鐘閱讀
政經哲思維
筆記君說:
很多人以為美國經濟的強大,全靠華爾街的金融和矽谷的技術這兩條大牛。但其實人家的真相是在用兩條腿走路。
左腿是科技爆發:國家砸錢搞研究打下基礎,民間VC敢賭敢輸投出了蘋果和亞馬遜。
右腿是人文底子:簽了合同必須認賬(契約精神),失敗不丟人(實踐和創新精神),移民隨便來(多元包容),腦子長在自己頭上,不讓別人牽著走(獨立思考)。
最絕的是這兩條腿會配合。還記得喬布斯說的那句話嗎?我們正站在科技與人文的交叉點。
喬布斯設計蘋果手機的時候,不光是堆料拼引數,還把藝術感直接拉滿;馬斯克造火箭燒錢,但“讓人類住火星”的夢想才能讓工程師自願睡在公司。
晶片能山寨,程式碼能抄襲,但這份軟硬結合的本事,才是美國經濟背後的雙螺旋。
今天咱們就拆解美國這臺運轉百年的“科技+人文”的繁榮永動機,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一、繁榮引擎:科技爆發的三級火箭
科技爆發是驅動美國經濟繁榮前行的核心引擎。它就像一支威力巨大的三級火箭,把美國經濟一次次推向新的高度和軌道。這可不是偶然的運氣,而是一場深刻融入國家基因的、持續迭代的科技革命。
下面咱們一個個看。
1.第一級火箭:基礎科學突破與國家戰略的強力催化
美國科技的騰飛,是從對基礎科學近乎偏執的投入與國家意志的戰略聚焦開始的。
二戰時期的“曼哈頓計劃”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開創了“大科學工程”的模式。
它證明了一件事:當國家集中資源、頂尖人才、跨學科協作,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攻克最前沿的科學堡壘。
這種模式深刻影響了後續的阿波羅登月、人類基因組計劃乃至大型粒子對撞機專案,為美國在物理、材料、計算等領域建立了深厚的知識儲備。
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蘇聯衛星率先上天直接刺激美國成立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國防高階研究計劃局。
這兩個機構的角色特別重要:它們不滿足於漸進式創新,而是專注於高風險、高回報、顛覆性的“登月式”專案。
網際網路的前身ARPANET(阿網)、GPS(全球定位系統)、隱形技術等這些改變世界的技術,源頭都是軍方的“瘋狂賭注”。
你看,這裡面有個核心邏輯:國家承擔早期巨大的研發風險和成本,為未來數十年的民用爆發埋下種子。
另外,美國擁有一批世界頂尖的研究型大學,比如MIT(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大學。它們不僅是人才培養基地,更是基礎研究的核心引擎。
美國聯邦政府和私人基金會持續投入巨資支援大學科研,形成“政府投入-大學研發-知識溢位-產業應用”的黃金鍊條。寬鬆的智慧財產權政策和鼓勵教授創業的文化,加速了實驗室成果向市場的轉化。
就這樣,美國解決了科技從0到1的突破,為後續的爆發奠定了不可撼動的基石,並證明國家在基礎研究和戰略性前沿領域的投入,具有難以估量的長期經濟回報。
2.第二級火箭:矽谷模式與風險資本的完美結合
基礎科學的突破就像埋下了寶藏,而真正把這寶藏挖掘、打磨、推向市場並引爆全球的,則是美國獨一無二的“矽谷模式”及其背後的風險資本生態:
惠普、蘋果、谷歌、亞馬遜的“車庫/宿舍”創業故事廣為人知,但這可不是靠幾個大佬的個人英雄主義。它背後是一套成熟的創新生態系統:
風險資本(VC),甘願承擔極高失敗風險的“聰明錢”。風險資本不僅提供資金,更提供關鍵的戰略指導、人脈資源和後續融資通道。於是,紅杉資本等投資機構成為偉大科技公司的“接生婆”。
另外就是美國尤其是加州有著容忍失敗的文化:“Fail Fast,Fail Often”(快速失敗,經常失敗)成為信條。一次創業失敗不被視為恥辱,反而是寶貴的經驗。這就極大地降低了創新者的心理負擔和機會成本,鼓勵人們大膽嘗試顛覆性的想法。
如果一個社會對失敗零容忍,只剩下謹小慎微的漸進式改良,這樣的社會無疑是沒有前途的。
人才的密度和高度流動也是個重要原因。頂尖大學(斯坦福大學、伯克利大學等)輸送人才,成熟大公司(比如快捷半導體、谷歌)成為“黃埔軍校”,人才在大小公司、創業公司之間高度流動,加速了知識、經驗和創意的傳播。
另外矽谷還有一套專業服務網路,從專注於初創公司的律所、會計師事務所,到經驗豐富的創業導師、獵頭,形成了一套為“從零到獨角獸”量身定製的服務鏈。
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的“摩爾定律”(筆記俠注:當價格不變時,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效能也將提升一倍。換句話說,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效能,將每隔18個月翻兩倍以上)不僅是一個技術判斷,更成了在AI時代之前,整個矽谷乃至全球科技產業的發展節奏和自我實現的預言。
它驅動著硬體效能的指數級提升和成本的指數級下降,為軟體、網際網路、移動應用的爆發提供了強大的底層算力支撐,創造出個人電腦、智慧手機、雲計算這些萬億美元級的龐大市場。
微軟Windows、蘋果iOS/App Store、谷歌搜尋/Android、亞馬遜AWS/FBA這些巨頭公司平臺系統,提供了核心基礎設施(作業系統、雲服務、應用商店、電商平臺),吸引海量開發者和第三方參與者在其上創造價值,形成繁榮生態,平臺本身則成為“收稅者”和規則制定者。這就產生了平臺效應。
然後平臺使用者越多,產品和服務價值越大,形成強大的使用者粘性和極高的競爭壁壘。這使得美國科技公司能夠迅速達到全球規模,獲取鉅額利潤。
矽谷模式把基礎研究的“金礦”轉化為市場上成功的“金磚”,透過獨特的資本、文化和商業模式,實現了科技創新的規模化、商業化和全球化,釋放出巨大的經濟能量。
3.第三級火箭:數字革命重塑一切產業
從福特的大規模生產,到矽谷驅動的“智慧製造”,工業機器人、3D列印、數字孿生、AI驅動的預測性維護等等這些技術,極大提升了效率、靈活性和產品質量。其中,特斯拉的工廠被視為軟體定義製造的典範。
再看金融業,電子交易、移動支付、P2P借貸、區塊鏈、演算法交易……科技深刻改變了資金的流動、管理和風險定價方式,提升了效率,也創造了新業態(比如加密貨幣)
零售與物流方面,亞馬遜利用大資料、AI和自動化物流中心徹底顛覆了零售體驗和供應鏈效率。即時庫存管理、精準推薦、無人機配送成為可能。UPS(聯合包裹服務公司)、FedEx(聯邦快遞公司)透過高度資訊化實現全球物流網路的最佳化。
醫療健康板塊,比如,電子病歷、遠端醫療、AI輔助診斷(比如影像識別)、基因測序與個性化醫療、可穿戴健康裝置……科技正在深刻改變醫療服務的提供方式和健康管理模式。
數字化的必然結果是資料爆炸。美國這些科技巨頭憑藉平臺優勢,匯聚了全球最龐大的使用者行為資料、交易資料、內容資料。
這些資料是訓練強大人工智慧模型的“燃料”。AI技術則成了挖掘資料價值、實現自動化決策、創造全新產品和服務的“引擎”,在廣告精準投放、內容推薦、自動駕駛、藥物研發等無數領域創造巨大價值,成了新一輪生產力革命的核心。
更重要的是,美國憑藉在作業系統、核心軟體、雲計算、網際網路平臺等領域的絕對領先地位,很大程度上定義了全球數字經濟的執行規則和標準(比如資料治理、隱私保護、平臺責任、技術協議等)
這可不光是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先發優勢和壟斷利潤,也深刻影響著全球產業格局和國家間的經濟競爭。
就這樣,它實現了科技紅利從“科技產業”向“整體經濟”的深度擴散和賦能,全面提升了所有產業的生產率和創新能力,讓美國在全球數字經濟秩序中佔據了制高點。
總結一下:從國家意志對基礎科學和戰略科技的傾力投入(第一級火箭),到矽谷模式與風險資本將創新高效轉化為商業巨頭(第二級火箭),再到數字技術深度滲透並重塑所有產業、掌握規則話語權(第三級火箭)
這三級火箭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共同構成了美國經濟難以複製的深層動力結構。
這可不是線性的增長,而是指數級的躍遷。
每一次重大的科技突破(積體電路、個人電腦、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都像按下了一個新的“加速鍵”,催生出全新的產業巨頭、顛覆傳統的商業模式,並釋放出巨大的經濟價值。
資訊科技還極大地降低了知識獲取(電子書和線上教育)、醫療服務(比如遠端醫療)、金融服務(比如移動支付)的門檻和成本,這就讓更多人有機會享受過去只有少數人能擁有的資源。雖然數字鴻溝依然存在,但科技已經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
而且個人電腦、智慧手機、社交媒體平臺、線上創作工具這些東西,前所未有地給了普通個體表達、創作、連線和創業的能力。
科技爆發不僅創造了矽谷的財富神話,更透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普惠至更廣泛的經濟領域,成為美國維持其全球經濟領導地位的核心護城河和永續引擎。
未來,在量子計算、合成生物學、先進能源這些前沿領域的競爭,依然是決定美國經濟能否持續繁榮的關鍵戰場。 
二、繁榮保障:深植在土壤裡的人文基因
當然,歷史上從來不缺一個國家憑藉科技優勢、資源紅利和人口優勢快速崛起。
但是想要持久,少不了最關鍵的底層支撐——人文精神。
如果我們深入觀察美國的經濟奇蹟,就不難發現這背後始終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推動,那就是美國經濟和科技背後的人文基因。
1.核心價值觀:經濟執行的底層邏輯
美國社會運轉的規則裡,有這麼幾項核心原則:
第一是契約精神:“五月花號”乘客簽署的《五月花號公約》開始(正是這些移民的後代建立了美國),基督教文化裡的契約就成了美國社會執行的基石。
在商業領域,這種精神體現為對合同的嚴格遵守。例如,矽谷初創公司在融資時,VC與創始人之間複雜的Term Sheet(投資條款清單)能高效執行,就是源於對契約的敬畏。
第二是私有產權保護:美國憲法明確保障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如同給企業家吃了一顆定心丸。企業家們知道,自己的創新成果、積累的財富,受到法律嚴格保護。這種安全感,極大地激發了投資、創業和長期經營的積極性。畢竟人有恆產才有恆心。
所以你看,契約精神和產權保護是創新動力的基石。當發明家、企業家確信自己的智慧成果能受到法律嚴格保護,並能透過市場交換獲得合理回報時,才會投入巨大資源進行長期、高風險的研發。
矽谷的專利制度、風險投資對智慧財產權的看重,更是這種價值觀的直接體現。你想想,若創新成果可被隨意剽竊,那誰還願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第三是法治原則:美國相對成熟且可預期的法律體系,提供了穩定的商業環境。無論巨頭還是初創公司,都明白遊戲規則,並相信糾紛能在法律框架內得到相對公正的解決,這就大大降低了商業活動的不確定性風險。
企業知道了“遊戲規則”是什麼且相對穩定,才能在研發、生產、投資上做長遠規劃。美國相對成熟的司法體系(當然有一些缺陷),給科技公司處理智慧財產權糾紛、商業競爭、資料隱私等問題提供了框架,降低了創新的制度性風險。
然後,科學研究的可重複性、商業合作中的誠實守信,是科技生態健康執行的潤滑劑。學術造假、資料欺詐、惡意違約會嚴重侵蝕整個創新體系的信任基礎。所以美國社會非常重視誠信問題。
這些核心價值觀構成了經濟活動的“信任基礎設施”,使得陌生人之間的大規模、複雜協作成為可能。
2.多元與包容:創新生態的源頭活水
美國經濟最大的優勢之一,還在於它有一套強大的“吸星大法”,不斷吸引全球人才與文化:
從愛因斯坦到馬斯克,美國科技巔峰的攀登者名單上,移民和他們的後代佔據了顯赫位置。不同文化背景、思維模式的人才匯聚碰撞,是突破性創新的關鍵。
一個同質化的群體極易陷入“群體思維”,而異質性的交融則能激發“非同凡想”。矽谷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源於它是全球頂尖科技人才的“聯合國”。
矽谷特別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從英特爾創始人安迪·格魯夫(匈牙利裔),到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俄裔),再到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華裔),再到ChatGPT背後的OpenAI團隊中眾多國際頂尖人才,移民及其後代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
他們帶來了不同的視角、技術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奠定了創新的人才基礎。
然後,美國文化這個大熔爐激發了創意的火花。不同背景、思維模式的人在交流碰撞中,極易產生突破性的想法和創新。
美國流行文化,比如好萊塢電影、嘻哈音樂、嬉皮士文化的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它對多元文化非常包容,大家可以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多元化的社會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具有差異性的內部市場。所以新產品、新服務能在這裡找到最初的試驗田和細分使用者群。成功後再推向全球,就擁有了巨大的先發優勢和規模效應。
多元包容,使社會成為一個開放系統,而開放系統恰恰會孕育創新。
3.個人奮鬥和創新精神:經濟躍升的原始驅動力
在美國文化裡,特別推崇個人奮鬥、冒險和創新,這也成了點燃創新精神的火種。
從惠普、蘋果在車庫誕生,到亞馬遜始於貝佐斯的車庫,再到無數初創公司,美國文化中對“車庫創業”神話的推崇,本質上是鼓勵挑戰現有巨頭和既定規則。這種“以下克上”的精神,是顛覆性創新的源泉。如果一個社會只崇尚服從與穩定,那創新精神又從何談起呢?
從愛迪生到喬布斯,再到馬斯克,美國企業家往往懷有宏大的願景。這種超越純粹逐利的、追求顛覆性創新的精神,驅動了如網際網路、太空探索、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巨大飛躍。
還有,美國社會高度尊重透過創新和合法經營獲得的財富。成功的創業者往往被大家看做英雄。這種正向激勵迴圈,持續吸引著最聰明的頭腦投身於創造性的經濟活動。
咱們來總結一下:美國的經濟繁榮絕不是隻靠地緣位置或歷史機遇。深層優勢就在於它這套獨特且相互強化的人文基因系統:核心價值觀(約、產權、法治)提供了穩定可信賴的“作業系統”,多元包容構建了開放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強烈的個人主義與創新精神則如同永不熄滅的“驅動引擎”。
這套人文系統使得美國經濟在遭遇週期性波動甚至危機時,往往能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自我修復、迭代升級的能力。
文化是制度之母,精神是經濟之根。美國經濟的起伏興衰,始終離不開人文基因的演變與傳承。 
結語:站在科技與人文的交叉點
1995年,喬布斯接受了一次電視採訪,後來的許多年裡,大家都以為這次採訪的母帶丟失了,直到2011年喬布斯去世後,這次採訪的內容才神奇地重現人間。
在這次採訪裡,喬布斯說到:“我堅信如果將來回顧人類歷史,計算機將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在矽谷參與這項發明。”
在《喬布斯傳中》,也記錄了喬布斯的一段話:
“寶麗來的埃德溫·蘭德曾談過人文與科學的交集,我喜歡那個交集。那裡有種魔力。有很多人在創新,但創新並不是我事業最主要的與眾不同之處。蘋果之所以能與人們產生共鳴,是因為在我們的創新中深藏著一種人文精神。我認為偉大的藝術家和偉大的工程師是相似的,他們都有自我表達的慾望。
“事實上,在最早做Mac的最優秀的人裡,有些人同時也是詩人和音樂家。在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成為人們表現創造力的一種方式。一些偉大的藝術家,像列奧納多·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他們同時也是精通科學的人。米開朗基羅懂很多關於採石的知識,他不是隻知道如何雕塑。
科技與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正是這位改變了世界的創新領袖和商業奇才的最重要遺產。
所以,真正長的經濟繁榮,必然是科技與人文“雙螺旋”共同作用的結果。
人文基因是靈魂和指南針:它定義方向,提供動力,守護底線。
科技進步是肌肉和引擎:它提供實現理想的強大工具,賦予持續發展的硬實力。
這兩者的深度融合(人文引導科技向善,科技賦能人文理想)催生了“化學反應”,激發模式創新。
2025年7月13日-20日,由筆記俠發起的Global PPE(國際政經哲)課程,將開啟美國矽谷站的學習旅程,站在科技與人文的交叉點,帶領中國的第五代企業家與美國當地企業、組織深入探討美國政治、經濟、哲學、商業(AI、跨境電商、出海的資源、服務、落地、平臺運營等前沿商業議題)。
紙上談兵,終覺淺。躬身入局,方知變。
我們學習美國,是為了成為更好的中國。
這不是一次浮光掠影的觀光,而是一場直擊核心的“機遇勘探”之旅。
這次我們去矽谷,有六看:
看經濟: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有怎樣的韌性,面臨怎樣的挑戰?
看產業:美國產業和中國產業面臨怎樣的結構升級與全球競爭?
看科技:科研成果怎樣從實驗室到商業場景落地?
看創新:全球創新高地矽谷如何持續突破,持續創新?
看趨勢:未來5-10年全球發展的關鍵節點?
AI:看人工智慧如何從技術爆發到重塑我們的生活與工作?
透過這“六看”,我們既能捕捉到最新的技術發展趨勢,也能預判中美競合的未來走向。
席位有限,行動者勝。加入筆記俠Global PPE(國際政經哲)美國模組矽谷創新英雄之旅,讓我們穿透表象,在真實的戰場中,共謀您的全球化突破之路!
(本次遊學出發在即,為節省您的寶貴時間,建議有美國簽證或至少去過一次歐洲、北美等發達國家再作垂詢。)
具體諮詢報名可掃下方海報二維碼,新增課程主理人詳細溝通。
參考資料:
1.《矽谷百年史:偉大的科技創新與創業歷程(1900-2013)》,作者:阿倫·拉奧,皮埃羅·斯加魯菲,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2.《美國史(第13版)》,作者:艾倫·布林克利,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3.《分裂的共識:一部全新的美國史》,作者:吉爾·萊波雷,新星出版社出版
4.《美國增長的起落》作者:羅伯特·戈登,中信出版社出版
5.《史蒂夫·喬布斯傳》,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中信出版社出版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