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秋季,一則重磅訊息在全球教育界掀起波瀾:哈佛大學本科生學院取消了至少30門課程,涉及20多個系,而其中絕大多數為文科專業。


其次為藝術與建築史系和宗教研究委員會,也各取消了3門課程。


哈佛大學的文理學院註冊辦公室以政策調整為由,拒絕透露課程取消的具體數量,而各院系負責人給出的取消理由為相關課程的教職人員離職、請假或轉崗等。

在20世紀70年代,哈佛就讀人文學科的學生比例接近30%。從15年前到新冠疫情暴發之初,哈佛大學英文專業的學生人數減少了約四分之三——在2020年,這所7000多人的大學裡,只有不到60人在學英文專業。

文科消亡,在全世界形成了一股浪潮。不少國家就面臨著人文學科專業畢業人數不斷下降的問題。當新冠疫情的爆發、財政壓力進一步加大時,諸多高校都選擇對“邊緣學科”開刀。
美國、英國、澳大利亞、韓國,包括中國,都在這場文科取消潮中經歷著不同程度的顛簸。
文科衰退,是個全球性的問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五分之四的成員國報告顯示,過去10年人文學科的入學人數都在下降。
在這股浪潮中,有的大學是迫於財政壓力削減人文學科,有的則是出於對“教育優勢”進行結構性的最佳化,也就是把跟不上時代的文科專業淘汰掉,去擁抱更具競爭優勢的STEM學科。

2023年2月,美國弗吉尼亞州的瑪麗蒙特大學董事會就一致投票取消10個專業,其中大部分是人文學科專業。在此之外,它還取消了英語與人文科學的碩士學位專案。
這一決定引發了師生的強烈抗議,尤其是考慮到瑪麗蒙特大學還是一所以文科教育為基礎的綜合性天主教大學。然而,董事會對此解釋稱,這一決定並非出於財務原因,而是為了重組資源,將更多投資傾向能夠為學校帶來競爭優勢的領域。
不可否認,對於不是依仗傑出校友捐款,就是依靠政府撥款的高校來說,能帶來更高回報率的選擇,就是大力發展STEM學科,並期待著能培養出幾個在人工智慧或是自然語言處理方面有所作為的傑出青年。
這也不能怪一些綜合性大學守不住初心。畢竟,大力發展STEM學科,並將學科價值進一步量化,也是國家層面的共識。

文科還有何意義?這幾乎是全世界都在反思的問題。
2024年底,劍橋大學博士生艾莉·盧克斯在X平臺上分享她的博士論文《嗅覺倫理學:現代和當代散文中的嗅覺政治》順利透過,卻意外成為了攻擊的物件。

在不少人看來,這樣的研究完全是在浪費納稅人的錢,也有人直接嘲諷道:“姐們兒真的寫了一篇博士論文,解釋為什麼討厭別人有體味是種族主義或階級歧視耶。”
這一帖子目前已達到1.2億的瀏覽量。
可以說,在一個快速數字化的社會,人文學科不僅變得越發邊緣化,而是陷入了一種難以自證意義何在的尷尬境地。
2023年,美國專欄作家內森·海勒發表了《The End of the English Major》(《英文專業的終結》),引發了學界和媒體的廣泛討論。海勒好奇的是,過去幾年裡,全美範圍內的大學人文學科入學人數直線下降,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方面,教育成本的漲幅,總體上超過了通貨膨脹。同時,中產階級的處境,正變得日益不穩定,這迫使他們轉向技術型專業。培養社會批判性思維的文科專業式微,取而代之的,是AI、大資料、基因工程等新專業,帶來了激動人心的革命性力量。
“靈魂成長的方式”,聽上去多麼悅耳,但對於很多年輕的學生來說,這套“過於浪漫化”的說辭,已經讓人感到厭倦和悲哀。當這層瑰麗的保護膜被撕開後,人文學科還能憑藉什麼吸引年輕人?



◇◆◇◆◇◆◇◆◇◆◇◆◇◆◇◆◇◆◇◆◇◆◇◆◇◆◇◆◇◆◇◆◇◆◇◆◇◆◇◆◇◆◇◆◇◆◇◆◇◆◇◆◇◆◇◆
“英國養娃那些事兒”誠意推薦
來自CrazyUKPS
歡迎轉發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