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位的人,都是從這幾本書開始時髦

時尚是一個非常廣闊的概念,它背後是一個上千億元的大產業,它並不侷限於穿衣打扮的小天地,時尚無處不在。時尚有很多故事,值得一讀。
我編輯出版的第一本時尚圖書是《奢侈的》,英文版名叫《Deluxe: How Luxury Lost its luster》,由時尚記者黛娜•托馬斯花了十多年時間撰寫而成,我們是2009年買下這本書的簡體中文版權,2011年出版。它也是重慶大學出版社第一次嘗試出版時尚類圖書,還好它一上市就獲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增強了我們社出版時尚類圖書的信心。它是一本當代時尚史,一份時尚產業調查,想要了解這個產業,它是必讀的書之一。直到現在它依然在銷售,時常能擠進生活類圖書的前幾十名。對未來的圖書出版,我依舊充滿信心,我們這代人或者下一代人,只要閱讀習慣沒有崩壞,大家還重視閱讀這件事情,它無論是內容還是介質都需要多樣化,並且每一個類別都會不時出現一個個小風潮。時尚圖書就是如此。
時尚是一個非常廣闊的概念,它背後是一個上千億元的大產業,更別談它帶動的相關產業了。它並不侷限於穿衣打扮這個小天地裡。設計、攝影、繪畫、當代藝術、建築、美食、美酒……時尚無處不在,就連學術研究也投入了時尚的懷抱,時尚是很多跨學科研究必須要探討的話題。無論什麼時期,時尚和時尚話語權都是強國們爭奪的物件。從人們對巴黎獨特的時尚文化地位虎視眈眈就可看出:“二戰”時候的德國,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美法設計師的凡爾賽之戰),70年代的日本(巴黎時尚界的日本浪潮)。
重慶大學出版社已經出版了超過150種時尚及其相關圖書:從品牌、設計師傳記、顏色、風格故事,到文化史、品牌意象、社會現象、跨學科研究成果,等等。我們之所以出版這麼多時尚類的圖書,就是希望大家不要用膚淺的眼光去看待時尚,也不要用一個視角,比如虛榮的或階層化的視角去看待它。從多角度的視角,借鑑前輩思想家們的思考,以及當下學者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當下的時尚文化潮流,更清晰地認識,更深入地瞭解,才能讓我們在各種場合,做出既時尚又得體的選擇。
我已經回憶不起和時尚作者顧晨曦是怎麼認識的,只記得我們第一次合作是請顧晨曦幫忙救急審校一本書,而劉芳則是顧晨曦向我推薦的譯者。劉芳曾是時裝設計師,還有與亞歷山大麥昆共事的經驗,最開始我們請劉芳幫忙審校一套偏專業的書《1920-1940年代時尚權威資料集》,每個年代一本,劉芳幫我們審校了三本。最近她親自翻譯了20世紀70年代那本。她審校非常認真,後來逐漸發展成了我的人工版deepseek。遇到一些專業詞彙,我都會發資訊問她,她都會耐心回覆,甚至會搜尋相關圖片發我,以便我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她是一個希望做點實事,為時尚行業或時尚教育做點事情的人,有她把關專業知識,我們會放心很多。
記得在修訂《迪奧的時尚筆記》的時候,曾諮詢她:“衣骨”到底是什麼樣的,它的作用,以及它和歐洲小姐們穿的勒死人的緊身胸衣有區別嗎?雖然書裡只是提到了這個詞,但我還是很好奇,希望瞭解多一點。她特別耐心地一步一步為我解答:“衣骨”和緊身衣骨是一樣原理,早期是用天然材質做骨,像是鯨魚骨,所以這個稱謂一直用“骨”,現代是用人造材質做骨,現在小禮服為了貼合身體塑形防止掉落會用骨繃住身體。這種骨是縫紉機縫的,一般縫在裡子上。像Dior這種高定時裝屋,用骨的小禮服都是有工藝技巧在內的,每個定製品牌做法和用法都不同,根據設計和款式來定,工藝很講究,這是定製的秘密武器。能進到時裝屋才能真正見識到,還要和老裁縫學習到用法和縫製經驗才能做得好,簡單的模仿是很難用好骨的。所以Dior的禮服腰身貼合的型號,腰身平整沒有褶皺。
當我告訴她,我以為現代服飾已經去掉了這些累贅,只有婚紗之類的才會用到衣骨時,她解釋說:“並不是,她的前老闆(亞歷山大·麥昆)就曾在紀梵希學到了相關技術,回到英國後還專門去挖懂相關工藝的元老級裁縫。麥昆的很多小禮服上也運用了骨和麵料的結合來做廓形。”一方面她的耐心、專業的解釋讓我感動,她還在網上,甚至淘寶上檢索了相關圖片發給我,最高階的、最原始的、最廉價的骨到底是怎樣的,區別在哪裡。另一方面,也讓我感慨,國內外優秀設計師和高階時裝屋對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揚。一種精湛的技藝只有真正融入當下,才能更好地被傳承下去。

編輯的時尚圖書多了,會發現很多有趣之處。比如日本設計師,很多都是散文家,山本耀司的《我投下一枚炸彈》中,寫母親做衣服的情景,寫對友人的懷念,讓人動容,甚至看得眼眶溼潤。另外,也會對“何為時裝設計師”或者怎樣界定一個“設計大師”產生懷疑。因為他們工作方式完全不同。比如川久保玲不會打版,不會剪裁,關於做衣服的一切,除了非常瞭解面料,好像什麼都不會。她的員工甚至吐槽過:在討論某季服裝概念時,她把一張A4紙揉成一團放在大家面前說,就是這一季的概念。也難怪從她手下出來的版師都是大神,這需要很強的領悟力和想象力。與之相對,麥昆本人就是一個大神級的版師、剪裁大師。不過後來在編輯迪奧的書稿時,系統地瞭解了高階定製工坊的運作模式,又覺得時裝設計師好像真不需要這些技藝。
現在越來越多的歌手、演員成為品牌主理人,甚至成為大牌的創意總監——時裝設計師與造型師的界限又在哪裡?也許答案就在某一本我們尚未讀到的書中。
編輯/張弛
圖片提供/重慶大學出版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