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再瞎卷的人,這3個建議或許能幫到你

人人都說卷不動了,不想捲了,有沒有辦法逃離這個怪圈?
當然有。
但有一個概念要先明確,單位時間價值。用大白話來說,就是你的一分鐘和高手大佬的一分鐘,誰更值錢?

同樣都是一分鐘,你幹一分鐘的工作能產生的價值,而高手大佬一分鐘打個電話能產生的價值,必然差異巨大。

這是自己不努力嗎?如果單論工作時間來看,你比大佬可努力多了,996都幹出肺結節了,可為什麼大佬能夠輕輕鬆鬆搞定的事情,談定的客戶,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搞不定呢?

因為根本問題不是時間的數量,而是時間的質量。
就像很多人去卷,卷的都不是單位時間價值,而是單位時間,這是最大的誤區。很多人卷著卷著卷不動了,覺得好累好疲憊,但又賺不了多少錢,同樣也是因為他卷的不是價值,而是時間。
而堆量才是最低效的做法,因為門檻最低。看上去幹得很辛苦,其實都是在瞎卷。
那應該怎麼辦呢?我說3個建議,大家可以參考:
第一,用你的低價值時間去兌換別人的高價值時間。

寫得有點繞口,換個說法大家就懂了。

比如,你可以用你的10倍時間,去換大佬的1倍時間,這都好過你用自己的100倍時間去蠻幹。

那有人肯定要問了,憑什麼大佬願意用他的1倍時間和我做交換呢?大佬看得上我嗎?我有什麼價值能夠被大佬青睞呢?

千萬不要妄自菲薄,一定記住,大佬首先是個人,不是完美的神。

是人,就有弱點,就有需求;是人,一天也就只有24個小時,不會憑空多出1個小時來;是人,也有自己顧及不到的地方。

但好就好在,擁有高價值單位時間的人,往往願意為那些低價值卻不得不做的事情支付成本。

因為在大佬的思維框架裡,同樣的單位時間,一定要用在更高價值的事情上去,反而要避免被低價值的事物耗費心力。因為一旦被過多牽扯在低價值的事情中,他們會覺得自己很虧,分分鐘虧了幾十萬的感覺。

這就叫損失厭惡心理。

比如大佬來開一個高階峰會,到達酒店了,大佬不會親自去停車,一定是自己請司機去停或者給小費讓酒店門童幫忙停車。

因為自己停車肯定要耽擱不少時間,有這個時間大佬還不如跟參會的專家嘉賓打個照面寒暄寒暄,聯絡一下感情,說不定就能聊出一些合作機會。但拿這個時間去停車,除了可能找不到車位受一肚子氣以外,沒有產生任何價值。

而此時你如果是那個幫大佬停車的門童,拿到的小費可能比你三天的工資都要多,但這個事完全合理。

因為對大佬而言,他花的這個錢是隨便灑灑水,但節約了自己十幾分鐘的寶貴時間。對你而言,你只花了本來就無聊的十幾分鍾站班時間,卻賺到了一筆不菲的收入,而這筆錢你可能站一個星期的班都賺不回來。

這就是雙方都滿意的雙贏結局,而讓這件事順利發生的前提條件有兩個:

第一,你拿捏到了大佬對於停車這件事的損失厭惡心理;第二,大佬願意為幫忙停車這件事支付價格。

這個例子可以衍生出非常多的應用場景,無論是做生意還是打工,只要你想向上爬,想獲得更高層級的人的幫忙,就要記住,一定要拿捏住高價值的人的損失厭惡心理。

他們所厭惡的損失,很可能對你而言不算什麼,反而你可以提供一些解決方案來彌補他們的這種損失,從而給自己換來更高的價值增量。

這就是聰明的價值交換。

還是回到前面那句話,學會用你的10倍時間,去換大佬的1倍時間,這都好過你用自己的100倍時間去蠻幹。

理解透了,很多事情都會非常輕鬆。
第二,不要堆量,而是用單位時間換思考空間。
幾年前有個概念很火,叫1萬小時定律,說的是隻要你鉚足勁幹一件事,長久堅持下去就會成為萬里挑一的專家。

可後來這概念沒什麼人提了,為什麼?

因為大家漸漸發現這個定律是有bug的,它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

要我說,這是典型的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因為1萬小時定律直接跳過了“為什麼“,進入了“怎麼做”,可你連為什麼要花1萬小時幹這事兒都不知道,就好像沒有目標的迫擊炮,炮彈威力再大打到水裡也是白搭。

比如我公司以前有個年輕設計師,當時就是信了這條鐵律,每天在辦公室精進自己的PS修圖功底,那段時間加班積極性可高了,力爭成為辦公室裡修圖最快最多最好的人。

結果過了不到一年,AI出來了,老闆發現以前設計師捲了無數個小時練就的畫圖技巧,AI兩個小時就能搞定,而且比人畫的還好。這種降維打擊一下子就讓這個設計師的“1萬小時練習”通通作廢。

而我另一個同樣也是做設計的朋友,他的思考方向就不一樣,他很早就發現現階段AI擅長的是動手,而不是動腦。

於是他花時間去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去看不同風格的藝術插畫作品,去鑽研和調和AI的提示詞。他僅僅把AI當做一支高效的畫筆,但畫面的構思,藝術風格,圖片所傳遞的資訊,通通由自己這個“大腦”來想。

漸漸的,他工作產出的質量越來越高,作圖速度也越來越快,後來老闆給他成立了一個AI團隊,專門招那些擅長動腦的設計師,而不是人家要他畫啥就畫啥的美工。如今他們這個團隊5個人的工作產出,已經頂得上外面一家50個人的設計公司。

這就叫用時間換空間。用你的單位時間,換取你的深度思考空間,從而反向提升你的單位時間價值,最後對那些單位時間價值低的人造成降維打擊。

熟悉我的讀者都知道,我一向反對凡事都去堆量的做法,因為這是最簡單粗暴又不動腦筋的做法。

熟能生巧這個道理,只有建立在目標正確的基礎上才會成立。你只有在對的事情上堆量,才會收穫正向激勵的複利效果。反之就是浪費資源,做得越多錯得越多。

就像很多人覺得自己加班多,加班累,但很少有人思考過如何避免加班,如何最佳化流程,如何藉助過往經驗,如何用巧勁來提升效率。

同樣一件工作,你用輕巧的辦法去完成,和你用笨重的辦法去完成,對老闆而言沒有區別,因為老闆要的是你在週五之前能夠完成。

所以聰明的做法,是從結果反推過程,想達到已知的結果,要什麼,缺什麼,補什麼,一步步反推去查漏補缺,構成自洽的流程路徑圖。

而不是從自我認知出發,能不能達到這個結果,不知道;走這條路會不會踩坑,不曉得;老闆是不是這個意思,全靠猜。

如果你還不清楚自己應不應該動手,就不要動手,先停下來想。用本來要動手的時間,先去換一段你深度思考的空間。

哪怕一開始你動手比別人慢了,後面都能靠正確的思考來實現彎道超車。

第三,在有延展潛力的小事上,多花一點時間。

什麼叫延展潛力?

就是你以為這不過是個A,結果它能延伸出BCDEF很多東西,看似是個小事,其實可以是個大事。

比如我最近看了徠芬吹風機創始人葉洪新的採訪,就很有感觸

葉洪新說自己以前幹淘寶客服幹了好多年,親自接待過10萬個客戶的諮詢和投訴。這段經歷對他後面創業去抓準使用者需求,開發產品都非常有幫助。

想想看這也合理。

客服這個工作離使用者最近,能夠接受使用者第一手的購買和產品使用體驗反饋。從使用者網上下單開始到後面收貨換貨退貨,整個流程的每一道環節,他都要經歷參與,都有新的經驗需要學習。

而做過電商的都知道,使用者下單並不代表著銷售結束,相反這才剛剛開始。

花錢投廣告吸引新使用者根本不難,難的是成為你品牌的新使用者之後,如何讓他們轉化成忠誠的老使用者。這個環節做得好,就是你最大的現金牛。因為啟用一個老使用者去不斷復購,比吸引一個新使用者的成本要低得多。

很多表面看似簡單枯燥,沒有技術含量的事情,你多花一點時間琢磨一下,是能有不一樣的新發現的。

至於這些新發現能有多少,完全取決於你整體的思考能力和認知水平。到了一定程度了,再簡單的事情也能提煉出複雜深刻的道理。

就好像都是挑水,掃地僧可以透過挑水來訓練自己的內力,但初出茅廬的菜鳥只能把挑水當做師傅安排的日常雜活兒。

同樣的,我讓一個大學剛畢業的新人,和一個做電商七八年的老兵,都去幹一天客服,最後結果也肯定大不一樣。

新人只會覺得枯燥無聊,自己985211畢業,幹這種陪人聊天的事情簡直大材小用。

但電商老兵就會對收到的投訴進行分類,對投訴的客戶進行分類,甄別出哪些意見對改進產品有幫助,哪些意見純粹就是抱怨,然後整理一份最佳化文件給到部門同事。

因為老兵有經驗,知道“客戶投訴”在電商行業的重要價值,所以他會重視。這既是自我鞏固,也是再次學習。

所以不要覺得自己有經驗了,有年資了,就不屑於做以前做過的事情。

適當回頭看看自己來時的路,那些曾經沒有做好的工作,如果現在的自己重新做一遍,是不是有新的感悟?那些過去沒看懂的書,現在再看一遍,是不是有新的收穫?那些沒聽明白的前輩建議,現在再設身處地重新想想,是不是一下子豁然開朗?

與其不斷追逐新的事物和概念,不如在過去沒理解沒做好的老事情上再花一點時間。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

總而言之一句話,如果不得不卷,你也不要瞎卷,而是多在單位時間價值上作文章。即使客觀環境再惡劣,也總有聰明的辦法讓自己高效渡過難關。

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共勉 =)
碩博脫單,用理想島!
截至2023年11月,碩博相親平臺理想島VIP註冊使用者超12萬人!其中,來自985及全球百強高校使用者佔80%
理想島VIP核心功能是搜尋,想找什麼樣就找什麼樣。
關注公眾號後,可直接登陸↓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智商或財富,而是思考問題的層次。掃碼關注理想島,提升認知維度。
▼長按二維碼 關注理想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