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夜晚,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昆蟲總圍繞燈光飛舞。很多人將原因簡單歸結為昆蟲的「趨光性」,但令人疑惑的是,太陽作為自然界最強的光源,昆蟲卻不會大規模地向其奔赴。這是為什麼呢?一起來看答主@張英鋒 的回答吧~
昆蟲為什麼不會因為趨光性齊刷刷地奔向太陽?
|答主:張英鋒
我們對昆蟲的趨光性有時存在誤讀!
特別是飛蛾撲火,我們以為是昆蟲喜歡追逐光明,其實這是數千年的誤解。
黑夜裡,飛蛾不能看清四周的情況。在找不到合適參照物的情況下,如何不走冤枉路,多快好省的飛行呢?
其實億萬年來,夜晚活動的蛾子等昆蟲都是依靠月光和星光來導航。因為是極遠光源,光到了地面可以看成平行光,能作為參照實現直線飛行。如下圖所示,注意蛾子只要按照固定夾角飛行,就可以飛成直線,直飛才最節省力氣。角度稍微一調整,就可以直飛另一個目標。

但自從人類學會了使用火,這些人造光源因為很近,光線成中心放射線狀,可憐的蛾子就開始倒黴了。

蛾子還以為按照與光線的固定夾角飛行就是直線運動,結果越飛越坑爹,飛成了等角螺線,飛到火裡去了,這種現象還被人類稱為昆蟲的正趨光性。
蛾子說:
趨你妹的光啊,傻瓜才瞪著光飛,不知道會亮瞎眼啊?!!
我們完全被人類誤導了,億萬年才演化出的精妙直線導航方法,被人類的光汙染干擾失效了!
不用假慈悲的飛蛾撲火紗罩燈了!
(#‵′) 凸,趕緊把這么蛾子的燈關了吧!
有人問:
這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吧?我還是堅持蛾子是趨光的!
好吧。如果蛾子趨光,為什麼不直線飛過去呢?為什麼要飛成下面的螺線?

從上面這張照片你還可以看出,蛾子走的並不是「理想的等角螺線」。
蛾子也發現問題了:
我飛飛飛
咦……不對啊!
調正角度,飛飛飛……
我去!還不對,我這是在往哪飛啊?
繼續調整角度……
我去……我去……我……我暈……
蛾子也想掙扎著飛出正確的路線,不斷地調整角度,奈何本能使然,最終還是向燈光飛去。
我們人類也有類似情形,例如你在原地旋轉很多圈,再讓你走直線試試。在平衡器官被幹擾的情況下,你以為是直線,而在旁人看來更像喝醉了一樣東倒西歪亂走。
這就是蛾子的處境。
白天的昆蟲如何用太陽來導航?
太陽光進入大氣時,被散射形成天空光。天空光是偏振光,昆蟲綜合參考太陽的方位和天空光的偏振來進行導航,而不是被太陽光吸引,所以不會飛向太陽。
昆蟲的複眼看到的天空和人類看到的天空是不一樣的。

圖片來源:Sun Compass Integration of Skylight Cues in Migratory Monarch Butterflies: Neuron
在影片《帝王蝶遷徙時整合太陽羅盤與天空光實現導航》中,科學家透過研究蝴蝶的腦,來研究帝王蝶是如何利用太陽和天空光實現導航,完成了上千公里的遷徙。
古代維京人也利用天空光導航

在北歐,維京海盜時代,維京人在沒有指南針的情況下,就利用太陽石在北大西洋上導航。
太陽石就是方解石,是碳酸鈣的晶體。

其特殊的晶體結構,會把自然光分解為兩條偏振光。

天空光是部分偏振光,所以旋轉方解石就會出現「時亮時暗」的效果。
在美劇《Vikings》第 1 季的前兩集裡就有這樣的情節。
維京人在陽光充足時,就直接利用正午的太陽確定方向。

陰天或大霧看不到太陽,就用太陽石找大概的方向。


舉起太陽石旋轉,會發現在不同方向上的亮度不同,即使在陰天也可以找到大體的方位。
維京人的導航方法居然和帝王蝶這些昆蟲不謀而合,有趣!
維京海盜的新導航技術幫助他們在北大西洋上遠洋,並發現了冰島、格陵蘭島,成為最早抵達北美洲的歐洲人。

人類用指南針導航會不會出現蛾子的困境?
在南北磁極附近,也會出現蛾子的問題。
例如,我們手裡有指南針,不是往南走時才用得到,往任何方向都可以作為參照。
在大海上,你要去一個島,按照地圖上的標記,發現只要往東走就行了。
正常情況,我們根據指南針,按照與北方的右夾角 90 度角航行,走直線就可以最快到達。
在遠離南北極的地區,可以認為磁力線是平行的。(如下圖)

但如果在南極雪原上,在距離南磁極很近的地方,指南針總指向附近的磁極點,如果往東走,就是繞著南磁極走圓圈。
在南極附近,磁力線不能看成平行線,而是以南磁極為中心的放射狀。

如果往東南走,就會像蛾子一樣做等角螺線,繞很多圈後到達南磁極。
與磁力線保持45度夾角,就不再是圓周運動,而是螺線運動。(如下圖)

這時候,人們必須放棄指南針,改為參照地形、天空偏振光或其他參照物導航。
蛾子可沒有這麼多選擇,只能等到燈都滅了,才可以恢復正常飛行。
燈總不能亮一晚上吧,我等!
啊哈!終於滅了,我飛飛飛……
我去,旁邊又亮了一個!
生物是何時進化出天空光導航的?
大約 5 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了有眼睛的生物,其中最有名的是寒武紀時代的三葉蟲。

圖片來源:harunyahya.com
以下時維基百科上的「三葉蟲詞條」
事實上約5.43億年前三葉蟲是第一批進化出真正的眼睛的動物。有人認為眼睛的出現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導致原因。……三葉蟲的眼睛是由方解石組成的。
純的方解石是透明的,有些三葉蟲使用單晶的、透明的方解石來組成其每隻眼睛的透鏡。……典型的三葉蟲眼睛是複眼,每個透鏡都是一個拉長的稜鏡。
每隻複眼內的透鏡數不等,有些只有一個,有些可達上千。在這樣的複眼中其透鏡一般排列為六邊形。
三葉蟲和北歐海盜一樣也有方解石,透過感受天空偏振光來辨認方向,不同的是它直接安裝在眼睛上!
後來的昆蟲複眼則繼承了這種能夠探測偏振光的能力,除了昆蟲,還有鳥類、魚類和兩棲動物都可以利用偏振光。
蝙蝠則是已知第一種可以利用偏振光的哺乳動物。蝙蝠利用黃昏時的偏振光來校準體內的地磁羅盤。

圖片來源:BBC News – Bats 'fly by polarised light'
科學家發現蝙蝠利用地磁羅盤進行長距離的導航,而天空光可以對地磁羅盤進行校準。到了黑暗的夜晚,藉助超聲波和校準後的地磁羅盤,蝙蝠就可以準確的返回自己棲息的山洞。
長距離導航靠地磁和偏振天空光,近距離靠超聲波,蝙蝠完全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瞎」。
蜜蜂跳 8 字舞也是一種「導航」行為嗎?
蜜蜂發現新的花叢後,會回到蜂巢裡,跳 8 字舞(waggle dance)來告訴同伴花叢在哪裡。
如何告訴同伴方向和距離呢?
告知方向主要參照太陽:

A 是出蜂巢直向太陽飛
B 是出蜂巢背向太陽飛
C 是出蜂巢和太陽左邊夾角 60 度飛
告知距離靠圈數:
有趣的是,8 字舞跳的越快,圈數越多,代表花叢越近,可能這樣能吸引蜂巢裡更多蜜蜂的注意吧。跳的越慢,圈數越少,代表越遠。
那麼,把太陽與月亮作為導航,並不意味始終都得遵循一個固定的夾角吧?
這也是好問題。
導航在天,定目標在自己。例如汽車上雖然裝了GPS導航,但如果路上出現危險或擁堵,你還是要改變路線。
蛾子也一樣,雖然依靠光線導航,但有如果需要,只需要把角度稍微一調整,就可以直飛另一個目標。
那為什麼不往光源外飛?也可以與光線成鈍角啊!
問得好!這和觀察條件有關。
因為黑夜觀察條件差,所以觀察者一般是站在光源附近的,而不是遠離光源的。如果伸手都看不見五指了,那就更看不見蛾子了。
-
1. 如果蛾子選擇與放射光線成銳角,所有這些成銳角的蛾子,不管是多少度,都會按照等角螺線飛,最終會密密麻麻的聚集到光源處,特別是光源附近觀察條件更好,你很容易注意到。
-
2. 如果蛾子選擇與放射光線成直角,蛾子就會圍繞光源做標準圓周運動,距離遠了觀察者也注意不到,距離近了說明蛾子是在以銳角飛。
-
3. 如果蛾子選擇與放射光線成鈍角飛,會逐漸飛離光源,距離光源越遠,就會越分散,在黑夜裡是觀察不到的。
這三種條件下,第 1 種情況有聚集效應,第 2、3 種情況無觀察結果,所以讓觀察者很輕易就會得出蛾子趨光的結論。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角度的回答呢?
答主@安小暖暖 作為一個昆蟲專業的同學,為高贊回答提供了知識性補充。
答主@老男柴 分享了一張「太陽出來時上萬只蟲子同時飛起」的攝影圖片。
答主@王若楓 點出題目反映的是典型的對「趨光性」的誤解。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更多精彩回答吧!

3 月 3 日至 3 月 31 日,@知乎職場 聯合騰訊、京東、蔚來、途遊、科大訊飛、滙豐中國等 10 家企業共同發起「2025 春招季」活動。
本次活動除了為大家帶來「上岸全指導型」圓桌
外,也彙集了上千個
綠通崗位需求
,並邀請到了眾多跨行業、領域的資深從業者加入,全方位對春招學子保駕護航。
👇
掃描下方圖片二維碼,向「2025 春招季」綠色通道投遞簡歷,可一鍵直達對應崗位 HR !
題圖來源:《海蒂和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