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8-29日,為期兩日的36氪WISE2024 商業之王大會於北京隆重召開,作為中國商業領域的全明星盛典,WISE大會今年已經是第十二屆,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裡見證著中國商業的韌性與潛力。
2024,是有些模糊且變化多於穩定的一年。相比過去十年,大家的腳步正放緩,發展更加理性。2024,也是尋求新的經濟動力的一年,新的產業變化對每個主體的適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WISE大會以Hard But Right Thing(正確的事)為主題,在2024,什麼是正確的事,成為我們更想交流的話題。

36氪CEO馮大剛
以下為演講實錄,經36氪整理編輯:
大家上午好,歡迎來到36氪WISE2024 商業之王大會。我是36氪馮大剛。大家可以看到今年WISE的主題是“正確的事”。2024我們的確經歷了比較艱難的一年,我們發現錢的流向變了、客戶的需求變了、我們所面對的市場變了,往大了說我們的產業結構也正在發生變化,當這些變化突然變為“常態”時,我們都有些疲於應對,但越是艱難的時刻,我們越不該去討論艱難還是容易,痛苦還是快樂,不去抱怨或是講雞湯,我們要去討論正確與錯誤。
所以今年,我們WISE大會和前幾屆不太一樣,沒有過多的設計關於暢想未來的話題,而是邀請到各個行業、企業的嘉賓代表,來一起探討他們今年做的正確的事,以及思考正確的事的邏輯。
我們其實還發現了一個很小的新的趨勢,就是今天有很多的董事長、CEO其實是坐在臺下的,他們並不想來演講,但是他們也願意在WISE的現場觀察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思考怎麼做正確的事情。確實,我們到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靜下心來思考的時代。
36氪致力於讓一部分人先看到未來,過去一年我們十幾個賬號,分別從行業、產業、投資、年輕人等進行了4000多篇文章報道,我們將從這些文章中去幫助大家看一看過去的這一年都發生了什麼。

創投:敬畏週期、理解時代,
以及認識自己
毫無疑問,一級市場還處於比較低迷的階段。
縱觀2024年上半年,中國一級市場發生4603個融資事件,比去年同期減少1302個,下降了22%。主要熱門融資行業為智慧製造(947個)、醫療健康(605個)、人工智慧(418個)。
從錢的流向中,我們也可看出,2024是尋求新的經濟動力的一年。地產、老基建逐步退出舞臺中央,數字經濟、AI、新能源、低空經濟等科技產業正在成為主力角色,產業的變化對每個主體的適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裡包含了創業者、從業者,以及相關鏈條服務者。
這只是資產端變化。資金端的變化,同樣值得關注。毫無疑問,中國創投市場已進入國資時代。有資料顯示,2024年上半年,國有控股和國有參股LP的合計披露出資金額佔比達81.2%,這意味著一級市場超過8成的錢來自國資,國資已是中國創投生態中極其重要的一環。
當下在中國做創投,必須學會怎麼募國資的錢。他們要看你是不是投早、投小,投科技,如果做消費,可能就拿不到他們的錢,因為要符合國家戰略。要拿這些錢,就必須返投和招商引資,現在國內很多民營GP都成立了一個增值服務部,實際上就是幫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
目及之處,一級市場當下的狀態還會繼續持續一段時間。回購之所以成為熱點,其實也是資本市場的一種無奈,本質上還是投資機構如何退出的問題。投資人困在退出和DPI裡,創業者困在回購條款裡。正如36氪「暗湧Waves」曾在年初那篇《困在回購協議裡的投資人》一文中詳細分析過的那樣,在GP尋求退出的路上,普遍以回購為最簡單的解法,實際上是難以真正止損的。這是一場不可能有贏家的“死迴圈”。
不過,作為創新發生的源頭,我們相信一級市場、創投生態終將會有所改觀。
正如啟明創投創始主管合夥人鄺子平所呼籲,“透過一級市場的更加耐心,二級市場的適度放開,更加積極的收購兼併政策,尤其是上市公司對尚未盈利企業收購兼併政策的進一步寬鬆,監管機構對海外上市更加支援鼓勵,LP對GP是否盡責履行回購義務的衡量尺度更加務實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給這些企業和創業者一些喘息的空間,讓他們有更大的可能性繼續成長,造福社會。”固然這是一句可能過於理想主義的吶喊,但今天的一級市場、今天的世界,都需要這樣的理想主義。

“年輕人與消費”
摸不透的年輕人正在教育市場
這一年來,36氪“後浪研究所”一直在關注著年輕群體與他們的消費動向。在一份調查問卷中,我們發現,00後男女,花在自己身上的錢超過了70%。可以與之比較參考的是,80後女生花在自己身上的錢僅有40%,80後男生則只有30%。然而,這並不代表年輕人的錢就很好賺,如何摸清年輕人的消費喜好,賺到他們的錢,成了各大品牌商,絞盡腦汁的思考,卻常常無果,甚至翻車的問題。
那麼,年輕人的錢都花在哪裡了呢?我們透過一些碎片場景來看看。
(1)迴歸“現充”,為生命力買單
下班後來到美黑店,脫衣抹乳,花150元曬上10分鐘,就能換來陽光健康的小麥膚色。飛盤、騎行、溯溪等戶外活動盛行,“一白遮百醜”的單一亞洲文化審美 ,正被一股“美黑”風潮撼動。運動服飾被年輕人穿成日常通勤裝,衝鋒衣、網球裙、瑜伽褲銷量火爆。年輕人的消費,是為塑造一個有生命力的躍動的自我,做充實的人生贏家。
(2)樂於造潮,創造新的同溫層
騎行,這種集時尚、社交、健康於一體的運動,在年輕人群體中爆火。愛上這門運動的年輕人,開始卷裝備,卷服飾,也帶動了騎行市場的高速增長,帶火年入過億的生意。為了“逃離城市”,很多小眾戶外愛好出圈。從露營、Citywalk、Cityride、徒步、飛盤、漿板、滑雪,再到如今的Wildeat,年輕人樂於嘗試新方式,也樂於“造詞”,“造潮”。從認可並使用一個新詞,到進入一個新的愛好圈層,年輕人拒絕“被塑造”,轉而自己創造、自己給自己“貼標籤”,只為找到“同頻共振的搭子”。
(3)惜命鬥士,養生成為頭等大事
養生,成了年輕人吃喝上的頭等需求。奶茶和飲料是要喝的,但更要仔細觀察商品介面 有沒有標註 零糖、代糖。因為“控糖”正在成為年輕人中越來越常態化的概念。血糖焦慮、高尿酸危機、甚至帶癌上班……慢性病、乃至癌症的低齡化,讓他們不得不提前面對身體這個精妙儀器敲響的警鐘。魚油、維生素、益生菌等等營養補劑還都是小錢,他們甚至買出了一個千億可穿戴醫療裝置市場。
(4)智性消費,花錢必須更聰明
在省錢、價效比當道的現在,小火鍋、花式自助餐,又重新回到了大眾視野。健身房紛紛跑路,年輕人開始扎堆20元窮鬼舞室,主打一個降低風險、減少成本、絕不辦卡。對珠寶這類非剛需商品,他們更是嚴格考慮價效比,導致鑲嵌類珠寶銷量大幅下降。優衣庫、迪卡儂的漲價讓年輕人敏感,往日的“平價”在當下顯然還不夠“平”,新的平替們發起價格戰猛攻,奧萊們的潑天折扣正讓人上頭。如今的年輕人,假摳門、真理性,不是不花錢,而是更聰明的花錢。
(5)資訊節食,收回被演算法掌控的主動權
比起被資訊淹沒,當下的年輕人已經開始主動資訊節食。避免攝入大量資訊垃圾、有意識的進行資訊篩選。當大廠會議室裡正在討論如何增長使用者,如何提高使用者留存時間時,這屆年輕人竟然開始購買老年機——他們誓要擺脫數字牢籠。年輕人開始嘗試和倡導“手機戒斷”,透過使用“老人機”逃離“手機依賴”。播客市場持續增長,比起在地鐵上漫無目的地刷短影片,他們更想自主選擇攝入的內容,將“電子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們看到年輕人的愛好與營銷熱詞一波又一波,極具個性又好像毫無規律,但本質上其實還是情緒生意。在滿足情緒價值的基礎上,價效比是第一選擇標準。所以未來能搞定年輕人的生意一定是“情緒價值+價效比”。而未來的營銷基本也是人與人的溝通,私域很重要,所以今年我們看到360、小米、特步、高梵、小天鵝、顧家家居、完美日記等幾十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的董事長、創始人或CEO也紛紛親自搞起了直播。
單獨講價效比意義不大,作為商業媒體,我們致力於為品牌服務,品牌中包含了情緒價值,包含了與使用者的互動,我們相信,這樣的趨勢會在這一代消費者中,得到更有力的驗證。

“AI與千行百業”24個月過去了,
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投資人開始關心,
AI該如何賺錢
如果說今年我們有看到令人興奮的機會,AI必定是其一。短短的24個月,我們經歷了百模大戰、AI AGENT、AGI論證、具身智慧、AI應用等多輪的探討。
24個月過去了,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投資人開始關心,AI該如何賺錢,或者用一個更AI圈子裡的描述,叫“PMF”(產品適配市場),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下人們對AI的迷茫和焦慮。
AI的商業化進展,還在緩慢的爬坡階段。你在抖音、B站、豆瓣刷到的每一個AI產品廣告,你讓AI幫你解答的每個問題,都是AI公司們的融資在燃燒。可時至今日,大模型公司們,依舊沒有跑出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現象級產品。我們期待一個現象級產品出現,類似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抖音,來開啟AI的盛夏時代。
目前中國在金融、醫療、教育、製造等領域,AI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今年阿里的雲棲大會上,AI的三個展館能明顯感受到,這不是一場簡單的AI秀場,而是一場AI與各行各業的融合大會。
在TO B領域來看,大模型榜單多少分,排名多少,引數量多大,這些都不是企業真正關心的問題。在前期考察中,大模型會面臨一個個現實的拷問:“ROI怎麼算?”“能不能增收”“產品能不能解決我目前的痛點?”
百度李彥宏透露,截至11月初,百度文心大模型的日均呼叫量超15億,相較5月披露的2億,增長7.5倍,相較一年前首次披露的5000萬次,更是增長約30倍。百度沈抖認為,AI應用正率先在B端爆發。
但企業的AI化也面臨著難點,36氪探訪發現,有的企業一直在觀望,不敢下場,認為大模型技術尚不成熟,且在細分行業落地面臨資料、成本等重重挑戰;有的企業雖然態度開放,但對大模型落地形式疑問重重——大模型和場景結合的產品長什麼樣?在什麼場景先落?技術可靠性如何解決?
在數字化基礎建設不足的情況下,大模型起不到任何作用。數字化基礎不足,大模型落地的第一步要從頭梳理資料、分類彙總管理資料,再搭建專有云,這樣初步達到數字化至少要花兩三年時間。有了數字化基礎,大模型不僅能夠提質增效,創造一些全新的、原生的新體驗和新應用。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未來不用AI的企業,必定會被逐步淘汰。
對於基礎設施供應商和大模型廠商來說,只有越來越多的行業、公司和創業者投入AI,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這裡我想說說我們36氪的合作伙伴聯想,在整個AI發展的歷史上,聯想都是繞不開的一個名字,可能很多人對它的印象還停留在硬體裝置的提供商這個層面,但其實聯想在做的,早已不僅僅只有硬體了,而是“全棧AI”的產品、方案和服務提供商,是混合式AI的推動者,正在致力於推動AI向實、真正讓AI在千行萬業落地應用。這裡麵包括佔市場主體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
為什麼這麼說?比如之前他們做的聯想百應一站式IT服務平臺,其目的就是幫助中小企業實現高質量、快速的成長,現在這個平臺已經升級為聯想百應智慧體,也是業內首款面向中小企業的IT服務智慧體,專為中小企業客戶提供打造一站式AI場景化方案。
說回來,中小企業做AI,最關心的是什麼?其實也不難理解,對內的話就是如何降本、增效、開源,而對外的話就是如何用AI去創造收益,通俗點就是如何用AI來賺錢。
如今有了聯想百應智慧體,對內的問題全部可以交給它來解決,中小企業在使用聯想IT解決方案後,能夠實現IT運維成本大幅下降,同時伴隨著工作效率的極大提升,企業還可以透過AI來幫助中小企業拓客、轉化。
對內的問題解決完了,對外的問題還是很複雜的,在我們的觀察中,其實很多AI的頭部公司還在試水的過程中,更別提中小企業了,可能用AI能賺到錢的週期會長很多,但我其實已經看到不少企業已經慢慢摸索到了適合自己的落地場景,並且不斷豐富並完善AI的技術能力,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
另外一個能夠確認的發展方式就是,如果眾多AI企業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那麼在這個生態中進行良性迴圈,最終大家也就都能夠收益,這也是聯想在做的事情,以百應智慧體為基礎,聯想聚攏了一大批優質的數字化企業,它可以一邊站在鏈主的位置,與AI應用等夥伴共同服務中小企業,一邊又在幫生態鏈中的中小企業解決智慧化難題、推動降本增效。
所以,也正是有了聯想這樣的玩家,我們也能更早看到那個AI百花齊放的時代。

出海,不再是道搶答題
如果未來有這樣一天,中國創業者從啟程的第一天,就將世界作為終極市場,那應該就是自即將過去的2024年開始的。
回顧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歷史,能發現一條從“貨”到“人”、從線上到線下的演進過程
一邊,中國跨境電商“出海四小龍”——TEMU、SHEIN、速賣通和TikTok在相互競爭中,以北美作為起點,迅速向全球市場挺進。
另一邊,中國汽車在全球範圍內登場。2023年7月,中國半年度汽車出口量首次超過日本,躍居全球第一。中國新老汽車勢力在東南亞、中東、澳大利亞、歐洲等市場多管齊下。尤其是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已是毫無爭議的新興力量。
還有人們日常離不開的娛樂與消費。風靡全球的Tiktok、佔領中東的雅樂(Yalla),以及蜜雪冰城、喜茶、海底撈等也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有生力量。
我們透過訪談那些專注在不同市場的投資人,根據不同地區,總結了幾個趨勢:
(1)北美地區的中國企業,在跨境電商和AI+硬體的兩個核心方向上,呈現出全新的、具有了新一代中國DNA的 跨國企業面貌;
(2)日本市場在消費領域、拉美市場在fintech和消費零售等方向上,主要是在copy from China;
(3)歐洲市場最看重的,還是在新能源車產業鏈中,中國品牌體現出的極致價效比;
(4)中東市場則是主動向外走,尋求外部企業本土化的需求最為強烈;
(5)拉美市場也在激烈的變化中,提供新的敘事可能。
總之,走出去,已經不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我們每一個創業者都需要認真解答的問題。
名創優品正在歐美颳起旋風。在紐約時代廣場,在倫敦牛津街,如果你暢步街頭,大機率會看到一家門楣上印有“MINISO”字母和微笑臉logo的潮流門店,不要懷疑,這就是名創優品。
今年我做了一檔節目叫看見2034,節目中我與葉國富進行了較深的探討。名創優品在海外市場的成功得益於兩個重要因素,其一是,抓住了海外市場比國內市場更早復甦的時間視窗。另一個成功因素是,背靠強大的供應鏈優勢和IP資源給消費者提供了既好玩,又物有所值的商品。
自從2020年提出“開心哲學”以來,名創優品就在全球各地證明了“興趣消費”的潛力。現在,它更是把品牌定位從“生活好物集合店”,升級到“全球IP聯名集合店”,前所未有地重視IP價值,這大大提升了它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力。到今天,可能已經很少人有記得,名創優品“十元店”的樣子了,它已經成功撕下了這個標籤。

修煉內功,要帶剎車過彎,不要漂移
沉沒成本,不能參與未來的重大決策,在錯誤的方向上,找不到正確的答案。
在前幾年,我們提到創新,最興奮地就是顛覆性的創新,我們都希望創造一個新物種,來做第二增長曲線。今年的現實則完全不一樣,大企業中的創新部門面臨大量收縮,創新型業務多半被砍,大家更重視現金流與降本增效了。
今年,美團開啟了自我修正,止損優選,輕裝上陣。
今年,理想汽車的純電車型陷入風波後,CEO李想在一封全員信中做出了沉重反思,決定降速提質。
今年,馬雲內部發聲,稱阿里巴巴已重回健康軌道,並支援繼續改革。
今年,飛書釋出全員信,適當精簡規模,因為“感受到效率在變低”
在當下環境,顛覆式創新在冗餘與降本增效的這場博弈中,大抵是要讓步的。我們要守住已有的,同時我們又要解決面對的問題,這是轉型中必須闖過的一關。當下我們需要更多的非顛覆性創新。先活下來,然後再活的好一點,環境允許時,我們再想去造神話。
最近一點的案例就是永輝接受胖東來的改造,這可以說是今年國內零售行業最激動人心的一件事。
6月19日,胖東來“爆改”永輝超市首店開業。在19天的閉店調改中,胖東來對永輝鄭州信萬廣場店的商品結構、動線佈局等方面進行“爆改”。受此影響,永輝盤中一度漲超8%。可以看到,外界對胖東來“爆改”永輝一事持看好態度。名創優品的葉國富先生更是用錢投票,花60多億“抄底”,他認為,胖東來版的永輝將會成為中國的山姆。
名創優品入股後的永輝如何調改更多門店,這家主動求變的零售巨頭究竟會迎來什麼樣的新變化,36氪會持續跟蹤。

給大家的建議
給創業者和投資人的建議:
在時間擁有爆炸性機遇的時候,我們相信速度即正義,規模即正義。但在今天、或者說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會越來越理解,那是一個“非常態”。
創業,從來都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如果我們理解了創業的本質,就會更理解為什麼今天的困難,其實也是應有之義。
我想對創業者和投資人來說,敬畏週期、理解時代,以及認識自己,是我們行走江湖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勇敢與堅持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我們與時代狹路相逢,狹路相逢勇者勝,堅持做正確的事的人才會勝利。
給職場人的建議:
站在高維度下看變數,當下產業結構的變化,導致市場人才的需求產生了變化,選擇正確的領域,比短期的薪水與職位更重要。當下AI是個變數,出海是個變數,二手生意是個變數,大需求中的小場景是變數,去選擇變數中的行業與企業就職。
如果大家想提前發現這個世界正在或將要發生什麼,歡迎大家多看36氪的內容,你會從中找到一些啟發。
接下來的舞臺交給我們今天邀請到的商業之王們,讓他們為我們展開講講他們認為正確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