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鍥而不捨,不要固執己見|5YView

成功的創業者都有一種特質,那就是堅持。但是堅持也分好壞,好的叫鍥而不捨,壞的叫固執己見。
固執己見不難,動物都有這種特質。但鍥而不捨卻有著相當複雜的內部結構,需要精力充沛、想象力、韌性、良好的判斷力和對目標的專注。這樣的人鳳毛麟角,但一旦集齊這五種要素時,結果會很神奇。今天的分享來自於Paul Graham的一篇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作者:Paul Graham
譯者boxi
轉載自36氪“神譯局”
成功人士往往會鍥而不捨。新想法往往一開始行不通,但他們不會氣餒。他們會不斷嘗試,最終找到可行之道。

但反過來,固執己見只會招致失敗。固執己見的人很煩。他們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他們即便撞破南牆也不回頭。
但鍥而不捨與固執己見真的有所區別嗎?鍥而不捨與固執己見的行為確實不一樣嗎?還是說其實二者做的事情都一樣,我們只是後來根據結果給他們貼上不一樣的標籤罷了?
如果唯一的區別就是這個的話,鍥而不捨與固執己見的差異性就沒什麼可學的了。告訴一個人要鍥而不捨而不是固執己見,就等於告訴他們要走對路而不是走錯路一樣,這個不用你說,他們已經知道了。但是,如果鍥而不捨跟固執己見其實屬於兩種不同的行為的話,把這兩個拿出來掰扯一下就有必要了。
我跟很多意志堅定的人聊過,我覺得他們的行為方式很不一樣。談話結束時有人會給我 “哇,這傢伙真堅定”或“該死,這傢伙太固執了”的感受,我不覺得我講的只是他們是否看似對路。對不對的感覺只是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固執的人有點討人厭,不僅僅是因為犯了錯。他們聽不進別人勸。但堅定的人並非都這樣。我想不出還有誰的意志比科裡森(Collison,Stripe創始人)兄弟更堅定,但當你向他們指出問題時,他們不僅會聽,而且會用近乎捕食者的那種專注去傾聽。他們的船底是不是有洞?也許沒有,但如果有的話,他們希望知道。
大多數成功人士都是這樣。他們對你不認同的地方最關注。而固執的人不想聽你說話。當你指出問題時,他們目光呆滯,他們的回答聽起來就像空想家在談教義問題。
鍥而不捨跟固執己見之所以看起來很像,是因為這兩者都很難阻止。但二者的困難程度有所不同。鍥而不捨就像沒法減速的船,而固執己見則像沒法掉頭的船。
在退化的情況下,二者難以分辨:當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問題時,你唯一的選擇就是要不要放棄,鍥而不捨和固執己見的都會說不放棄。這大概就是為什麼這兩者在流行文化當中經常被混為一談的原因。其假設是問題很簡單。但隨著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我們可以看到二者之間的區別。鍥而不捨更關注決策樹上位置比較較高的點,而不是位置較低的次要點,而固執己見的會不分青紅皂白給整顆樹都噴上“不放棄”。
鍥而不捨者不捨的是目標,而固執己見者固執的是路線。
更糟糕的是,這意味著他們往往會對自己最初關於如何解決問題的想法形成依賴,nappy這些想法與解決問題的經驗幾乎沒什麼關係。因此,固執己見的人不僅會固執於細節,而且極有可能固執於錯誤的細節。
他們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頑固的人會如此頑固?一種可能是他們不知所措。他們能力不強。他們面對的是難題。他們一下子陷入到困境。所以他們抓住各種想法,就像溺水的人抓住最後一根稻草一樣。
這是我一開始的理論,但經不住實踐的檢驗。如果固執只是因為力不從心的話,那讓鍥而不捨的人解決更困難的問題就會讓他們變得固執己見。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你交給科裡森兄弟一個極其困難的問題讓他們解決,他們不會變得固執己見。相反,他們會變得不那麼固執。他們會知道自己對任何事情都必須持開放態度。
類似地,如果固執是由環境造成的話,那固執的人在解決簡單問題時就不會固執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固執不是由環境造成的,那就一定是跟人有關係,就定是個人性格的特徵之一。
固執是對改變自己的本能牴觸。固執並不等同愚蠢,但二者密切相關。隨著相反證據的增加,本能牴觸改變自己的想法會變成一種誘發式的愚蠢。固執這種不放棄的形式很容易為蠢人採用。你不需要考慮複雜的權衡取捨;你只需堅持下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有效的。
固執對於簡單問題有效,這條線索很重要。鍥而不捨與固執己見並非對立。它們之間的關係更像是我們採用的兩種呼吸方式之間的關係:有氧呼吸,以及我們從最遠的祖先那裡繼承下來的無氧呼吸。無氧呼吸更原始,但也有用武之地。當你需要馬上逃離威脅時,用的正是這種呼吸方式。
最優的頑固程度並不是零。如果你對挫折的最初反應是無意識的“絕不放棄”,也許是件好事,因為這樣有助於防止恐慌。但是無意識的作用也就這樣了。一個人在固執的道路上走得越遠,成功解決難題的可能性就越小。
固執己見不難。動物都有這種特質。但鍥而不捨卻有著相當複雜的內部結構。
鍥而不捨的人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精力充沛。他們堅持不懈(persist),而不是牴觸(resist)了事。他們不斷嘗試。這意味著鍥而不捨的人也必須富有想象力。要不斷嘗試,你必須不斷思考要嘗試什麼。
精力與想象力是絕妙組合。兩者相得益彰。精力為想象出來的想法創造了需求,從而產生出更多的想法,而想象力則為精力提供了發洩的去處。
既有精力又有想象力已經相當罕見。但要解決難題,你還需要三種品質:韌性、好的判斷力,以及對某種目標的專注。
韌性意味著不讓挫折澆滅士氣。問題一旦發展到一定程度,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果你不能從挫折中恢復過來,你就只能在小範圍內做出好工作。但韌性與固執並不一樣。韌性意味著挫折不會影響你的鬥志,而不是拒絕改變想法。
事實上,鍥而不捨往往需要一個人改變主意。這就是好判斷力的用武之地。鍥而不捨的人非常理性。他們關注預期價值。正是這一點,而不是魯莽,讓他們能夠致力於不太可能成功的事情。
不過,在決策樹的最頂端,鍥而不捨的人往往是不理智的。當他們在兩個預期價值大致相同的問題之間做出選擇時,選擇往往要取決於個人偏好。事實上,他們通常會故意將專案劃分進寬泛的預期價值區間,好確保自己想要從事的專案仍然符合條件。
從經驗來看,這似乎不成問題。在決策樹頂端不理智是可以接受的。原因之一是我們人類會更努力去解決自己喜歡的問題。但另一個因素更微妙:我們對問題的偏好並非隨機。當我們喜歡上別人不喜歡的問題時,通常是因為我們無意識地注意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而別人則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這就引出了第五個品質:要有一個總體目標。如果你像我一樣的話,從小就只想著要做大事。理論上,這應該是一股最強大的動力,因為大事包括了一切能辦成的事。但在實踐上,這個的用處不大,正是因為它太泛了,並沒有告訴你此刻該做什麼。
因此,在實踐中,你的精力、想象力、韌性以及良好判斷力必須指向某個相當具體的目標。不要太具體,否則你可能會錯過與你正在尋找的東西相關的偉大發現,但也不要太籠統,否則就沒法激勵你。
觀察一下鍥而不捨的內部結構,你會發現它跟固執己見完全不同。鍥而不捨要複雜得多。精力充沛、想象力、韌性、良好的判斷力和對目標的專注,這五種不同的品質結合在一起,就產生出一種有點像固執己見的現象,因為它會讓你不要放棄。但不放棄的方式完全不同。你不是單純地牴觸改變,而是憑藉精力與韌性,憑藉想象力發現的路徑和判斷力最佳化的路徑,向著目標前進。如果決策樹向下任何一點的預期值下降到足夠低,你就會放棄,但精力與韌性會繼續推動你朝著所選擇的更高點前進。
考慮到它的構成,鍥而不捨比固執己見要少見得多,而它能帶來的結果也要好得多,這並不奇怪。固執己見誰都會。事實上,孩子、醉漢與傻瓜最擅長的就是固執己見。可是,具備鍥而不捨所有五種品質的人卻很少見,但一旦集齊這五種要素時,結果會很神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