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載道: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架起文化交流橋樑 2025-05-11 05:49 LA早知道 點選藍字關注! 更多洛城新聞推薦指數★★★★★ 2024年12月31日到2025年1月1日,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亮相美國西海岸,在加州聖地亞哥思域劇場(Civic Theatre)跨年上演,以東方藝術之美與當地民眾共同迎接新年的到來。 首次登上美國巡演舞臺,《只此青綠》的團隊表現出無比的自豪與責任感,他們將舞臺作為溝通世界的視窗,生動詮釋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展示了中國藝術家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方面的信心與能力。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在美國聖地亞哥首演。(圖源:中國東方演藝集團) 文化自信:從“希孟”的精神到傳統智慧的傳承 作為中國文化藝術領域的一張亮麗名片,《只此青綠》以北宋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為靈感源泉,以當代藝術視角演繹千年丹青,透過舞蹈、音樂與視覺語言的融合,生動演繹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核心。 在《只此青綠》中飾演“希孟”的演員張翰解讀道:“希孟不僅僅是一個少年畫家的形象,更代表了一種追求純粹的藝術精神和對夢想鍥而不捨的追求。這種精神不僅屬於個人,更承載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堅守。” 他進一步解釋,這幅名畫能夠流傳千年,離不開當時社會各方力量的協作。從制筆、制墨到絹本的製作工藝,無不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這也映射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和薪火相傳。 透過這部劇,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被成功傳遞,使觀眾更深入理解中華文明所倡導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合理念。以藝術為紐帶,架起了連線中外文化的友誼橋樑。 《只此青綠》在聖地亞哥舉行海外粉絲見面會(圖源:中國東方演藝集團) 青年藝術家的責任與使命:從自身出發講述中國故事 在《只此青綠》中飾演“展卷人”的謝素豪談到,青年藝術家在文化交流中肩負著傳承與傳播的雙重使命。他表示:“只有對文化懷有深刻的熱愛與初心,才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代代延續下去。這種情感和堅守透過舞臺藝術傳遞給觀眾,成為連線中外文化的橋樑。” 張翰則從個人成長的角度詮釋了青年藝術家的責任:“藝術的堅守和態度首先是一種自我修行。青年藝術家只有不斷打磨自身,將自己的藝術做到極致,才能在國際舞臺上立足。” 他還強調,與國外藝術家相比,中國藝術家有著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氣魄,但關鍵是如何透過作品展現這些優勢。“無論是面向中國觀眾還是海外觀眾,藝術的思想和態度必須是真誠的,能夠觸動人心。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讓國際社會真正感受到中國藝術的魅力。” 他期望更多中國藝術家將優秀作品帶到國際舞臺:“希望讓世界看到中國的文化自信與藝術高度,透過這些作品讓海外觀眾認識到中國不僅有悠久的文化歷史,還有許多優秀的當代藝術家正在為傳播中華文化而努力。” 張翰、謝素豪、袁嘉瑩與聖地亞哥第三區市議員社群代表柯傑登、僑報記者彭慶松合影(美新社友情供圖,攝影Shawn Liu) 用藝術講好中國故事:以“物”載事,以“情”動人 在國際傳播中,講好中國故事不僅需要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素材,還需善於用外國民眾易於接受的方式進行思想與情感的交流。 《只此青綠》以《千里江山圖》為載體,透過對“物”的挖掘與創新性轉化,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語境。藉助舞蹈、音樂和視覺語言,該劇將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化為可感、可觀的舞臺敘事,為觀眾呈現了一個豐富多元的中國故事,使之成為國際傳播中的亮點。 飾演“青綠”的袁嘉瑩表示,舞蹈是一種超越語言的藝術形式,它透過身體的律動、情感的流露來傳遞意境和故事。“青綠”的髮髻、袖子、裙襬都取自《千里江山圖》的山水意象。當“青綠”的手藏於袖中湧動時,她既是山石的起伏,也是水紋的流動。她說:“‘青綠’是作品中最寫意的角色,觀眾可以從她的每一個細膩動作中感受到中國傳統美學的獨特意境。” 與此同時,《只此青綠》不僅是藝術表達,而是一種多層次的文化傳播。 張翰補充說,劇中不僅有“希孟”對藝術堅持不懈的追求,還有“展卷人”傾盡一生去守護文物的信念,以及“青綠”這一瑰麗的山河形象,讓海外觀眾不僅感受到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緻與深邃,還能領略到中華文化背後那份對夢想的執著、對歷史的敬畏以及對山河的讚美。這些角色共同傳遞出的文化自信,讓世界從多個維度認識一個真實、立體的中國。 《只此青綠》中“青綠”的舞者。(圖源:中國東方演藝集團) 文化交流的未來:從中國到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透過《只此青綠》的成功演繹,年輕一代的中國藝術家正以開放包容的態度,用創新的藝術語言,將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與精神核心傳播到世界各地。這不僅是一次文化輸出,更是一次心靈的溝通,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看到可敬、可信、可愛的中國形象。 正如這部作品所傳遞的精神那樣:文化如青綠之山水,流動且深遠,連通不同文明,搭建友誼橋樑,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熱愛中國。 Rhythm Media 掃碼關注我們 格律傳媒 做有格調的傳播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