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說蛇,鍥而不捨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澤東《沁園春·雪》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最早發表於1945年11月14日的重慶《新民報晚刊》,距今正好八十週年。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這首詞最熟悉不過了。
這首詞裡有天地,有江山,有人間,有歷史,有英雄,有歲月,有激情,有悲情,有柔情,有天理,有道理,有情理,有昨天,有今天,有明天,更有“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鍥而不捨。

蛇年說蛇

不知不覺中,2024年甲辰龍騰雲駕霧地飛向了遠方,2025年乙巳蛇蜿蜒盤旋地來到了人間。
按照天干地支的排序,甲辰年之後,就是乙巳年。乙巳,天干之乙,屬陰之木;地支之巳,屬陰之火,是木生火相生之象。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干支歷通常也會和十二生肖相合起來,比如甲辰是青龍年,乙巳則是青蛇年,稱之為“小青龍年”。
農諺說,蛇盤兔,家家富;民諺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蛇是一種充滿矛盾的動物。它既是智慧和幸運的象徵,又被視為陰險狡猾的化身。
傳說有《白蛇傳》,寓言有《農夫與蛇》,音樂有《金蛇狂舞》,圖騰有伏羲和女媧。
《白蛇傳》,以其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知恩圖報、性格善良的形象,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和歡迎,更是民間年畫中的永久題材,寓意“欲留清白在人間”的文化內涵。
蛇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六,對應地支為“巳”。這個位置早在戰國至秦代,蛇就已經與“巳”位相對,代表著方位和時間。
南朝詩人沈炯《十二屬詩》有云:“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虎嘯坐空谷,兔月向窗開;龍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懷;狗其懷屋外,豬蠡窗悠哉。”
蛇在中國文化中的複雜地位,反映了中國人對蛇的複雜情感。在遠古時代,蛇因其神秘的力量而受到崇拜;遠古神話中的人類始祖伏羲、女媧就是以人首蛇身形象出現的。
許多遠古氏族、部落的首領也被認為是龍(蛇)的傳人。這種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延續到了現代,如一些地方認為家裡出現蛇是一種吉兆。
龍去神威在,蛇來靈氣生。在民間傳說中,蛇與龍是同類同屬。
《周易》中陽爻稱“九”,陰爻稱“六”。“六”是陰數的代表,中國音樂的“六”屬於羽調式,屬於大小調中的小調式。
乾卦陽爻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陰爻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中國民間文化中有“六合同春”“六六大順”的吉祥成語。六合說的是上下東西南北,泛指天下和宇宙;六六大順,說的是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之機,順從自然規律,抓住最佳時刻,一往直前。
佛教“四大天王”掌管“風調雨順”之職,西方廣目天王,身上纏著一條蛇。執劍者,風也;執琵琶者,調也;執傘者,雨也;執蛇者,順也。
神龍見首不見尾,這個物質世界的現實社會,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變化無常、變化多端,唯有眼觀六路,洞悉清楚,才能從容應對,六六大順。
在古代,物質條件簡陋,人與大自然關係密切,各種野獸給人們帶來災害的機會很多。蛇是最難防範的動物,令人望而生畏,令人畏而生敬,終成崇拜物件。
人蛇之爭中出現的畏蛇、敬蛇心理,由原始人對蛇的認識而產生的崇蛇習俗,導致了人蛇合一神話的出現,反映的是一種蛇圖騰文化。
蛇身是圓的,寓圓滿;蛇身是長的,寓長壽。蛇無足而走,速度快是其特色。在我們常看到的相關影像中,五爪為龍,四爪為蠎,無爪為蛇。
龍蛇姿態婀娜,行似雲,竄似閃,卷似風,展似松,奔似馬,飛似鷹,蹲似犬,臥似熊,爬似鱷,遊似魚,盤似螺,走似虎。
古代神話傳說中,與蛇關係最密切的是魚。據《山海經》有載:“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北京雍和宮內的乾隆皇帝的“洗三盆”上的圖案,都是魚龍變化圖。
儒家文化中的“魚龍變化圖”,道教文化中的“玄武圖”,玄武時而蛇形,時而龜形,一個緩慢,一個靈活,皆寓意和諧。
蛇在中國文化中的形象變遷,反映了中國人對自然、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的變化。從遠古時代的崇拜,到封建社會的貶低,再到現代社會的重新審視,蛇的形象始終與人類的文化心理緊密相連。這種複雜性,正是蛇在十二生肖中佔據獨特地位的原因之所在。

捨得利他

“天運離卦,九紫離火,離者,萬物皆光明也。”這是龍年網際網路上講述最多的文化現象了。
離火是地火,是月亮之光,溫暖人間。火德利他,成己成人,是為厚德載物之象,預示著以錢權色利情為主的負面能量,將在離火的影響下被淨化,被燒燬。
這個時代,知識和資訊越來越豐富,迷失在資訊海洋裡的人們同樣也越來越多。
這是一個不缺知識,但常識卻極度欠缺的時代。“常識”才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關鍵。無論是事業還是人生,最後的贏家,一定是屬於那些善於把握“常識”的人。
為什麼即便學習了那麼多知識,依然無法改變現實?為什麼即使閱讀了無數道理,依然感到迷茫和焦慮?這是很多人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事實上,問題的關鍵在於,人們往往只關注表面的知識和結論,卻忽略了背後的“底層邏輯”。
這個底層邏輯是什麼呢?所謂底層邏輯,就是萬千現象背後的那個底層規律。
父愛則母靜,母靜則子安,子安則家旺,是家庭幸福的底層邏輯;站在老闆的位置思考問題,是工作的底層邏輯;利他,是行走社會的底層邏輯;成己利他,是人生成功的底層邏輯。成己為智,利他為慧;成己為德性之知,利他為道性之知。
《中庸》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成己即誠己,即不自欺,不自棄。敬人者,人敬之;愛人者,人愛之;損人者,人損之;欺人者,人欺之。
利他即天道,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利己則生,利他則久;天生萬物,莫不如此。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利他;李商隱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利他;諸葛亮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亦是利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成己利他是天地定律,是天地格局,是天地精神,更是天地規定。故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捨得,一個是舍,一個是得,一個是捨得。什麼該舍?如何去舍?什麼該得?如何去得?舍中有得,得中有舍;舍就是得,得就需要舍。
捨得是一個人生中的重要課題。人生中所有的問題都是舍與得的選擇問題。該舍要舍,只有敢舍,才會有得。
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捨得送他人一絲暖意。當舍則舍,當進則進,有所為,有所不為。
捨得是一種境界,捨得是一種智慧,捨得是一種藝術,捨得是一種人生態度。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最大的穩定不是現在持有的能力,而是終身學習、成己成人、捨得利他的能力。
我們看《西遊記》都知道孫悟空“叫天天應,叫地地靈”,這一切的配備、關照、幫助和支援,都是為了普度眾生,一切都是為了取經。換個角度說,都是由於孫悟空“為人不為己”,一為師父,二為取經,三為東土大唐的芸芸眾生,這就是利他的力量。
蛇年的召喚是捨得,有舍有得,正心、正念、捨己、利他的力量變得更加重要,“浴火重生”將會引領未來,迎來新的希望和繁榮。

鍥而不捨

孔子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鍥而不捨,一以貫之。這是聖賢對學習和做事的方法和態度。
有時候,世間很多美好的事物,並非觸手可及的,經過了時間的醞釀和打磨,等待的結果,才會顯得更加珍貴。唯有沉下心來,默默蓄力,當你迎來厚積薄發的那一天,生活一定會微笑著為你送上答案。正可謂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人生因堅持而非凡,歲月因努力而閃光,生命因鍥而不捨而增值。成功往往不會一蹴而就,而是透過日復一日地積累和持續地努力而有所得。
古語說:“滴水穿石,繩鋸木斷。”曾國藩說:“順境不惰,逆境不餒,以心制境,萬事可成。”成為自己的光,照亮自己的路,做自己熱愛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故事裡的主角,那才是我們該有的此世此生。
山不辭路險,夜不辭苦途。成功的道路上不會一帆風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這就是我們的人生。當我們經過“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時候,所有的堅持和努力,突然發現那才是一道道生命的風景。
愛迪生說:“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了一千種不能做燈絲的材料。”白居易說:“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吾道亦如此,行之貴日新。”王充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繩鋸木斷,非一日之功。”
一位哲學家曾說過:“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兩種:一種是鷹,一種是蝸牛。”無論是天資極佳的鷹,還是資質平平的蝸牛,能登上塔頂,環顧四周,俯視千里,都離不開鍥而不捨的精神。
蘇格拉底在一次上課時,佈置了一道作業,讓他的弟子們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過一個星期後,他問有多少人現在還堅持做了,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堅持做了。一個月後,他又問,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後,他再問,只有一個人堅持下來了,那個人就是柏拉圖。
唐朝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趁老師不在,他悄悄溜出去玩。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走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麼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李白聽後,心中慚愧。從此,他便始終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終於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並被稱為“詩仙”。
鍥而不捨,是一種智慧的堅持;鍥而不捨是一種強大的力量;鍥而不捨是一道看得見希望的光芒;鍥而不捨,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鍥而不捨是一種可貴的精神;鍥而不捨是一種寶貴的資源;鍥而不捨是成功的良藥;鍥而不捨是實現理想的定海神針。
蛇年是力量之年,雖然沒有龍騰虎躍之氣勢,但有充滿神奇之力,或伸或屈,或躍或飛,蟄伏潛行,迅捷非常。
蛇年是生命之年,《詩經》中有夢蛇為宜子之祥,蛇有神奇的蛻皮功能,在歲月輪迴中,生命之軀蛻變新生。
蛇年是財運之年,常有金銀幻化為蛇之意象,昭示著未來生活的幸福吉祥。
星移斗轉,冬去春來,慷慨激越的龍年已然走過,平順柔美的蛇年悄然到來。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昨日種種,皆為今日種種之因。在這龍去蛇來、辭舊迎新之際,為了放飛新的夢想,為了點燃著希望的火種,為了生命的綻放,我們仍需一以貫之,鍥而不捨。
 /// END /// 
No.6182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知止齋主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