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類人,太難太難了

這是給抖音的一篇約稿,所以比較短,但是我覺得很適合假期,稍微看看。
大家可以對比下,你有沒有這些毛病:
1、跟人相處過程中,總擔心自己的言語冒犯到別人。
2、社交之後總是喜歡反覆琢磨細節。
3、偶爾丟人的瞬間,一直忘不掉,竟然有意無意想起來,過去很久,依舊覺得非常難堪。
4、共情能力太強,太容易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看到一件不好的事,感同身受地非常難受。
5、社交之後極度容易疲憊(可選項)。
如果這些毛病你都湊齊了,那你就是高敏感人群,英文裡還有個專用詞,HSP,如果這些症狀嚴重到已經影響到了你的生活,那就屬於精神類疾病了。
這年頭,如果你是這型別的人,那你的人生大機率會很痛苦。敏感嘛,別人可能很小的舉動,並不是針對你,你在那裡糾結好半天,覺得別人是不是不喜歡你。
其實一般來講,別人不喜歡你就不喜歡了,能咋滴,但是高敏感的人不這麼想問題,他們覺得分外難受,甚至知道這種難受沒啥道理,但就是放不下。
而且這類人有個特點,可能是平時想的太多的緣故,大腦敏感,身體慢慢也極度敏感,對溫度,聲音什麼的,也敏感,最後的結果就是可能睡眠還輕,很容易被打擾到,長期處於缺睡眠狀態,身體狀態更差了,而且恢復很慢。
所以這些人長期處於一種低能量狀態,明明啥都沒做,但是卻感覺很疲憊。想想倒也正常,因為能量被平白無故大量消耗在了雞毛蒜皮的事上,換誰都累。
這時候就能看出來,一個人擁有“鈍感力”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亂七八糟的事都被遮蔽掉了。
所以說,一個充滿鈍感力的人,明顯是要幸福得多。
不過在長時段來看,事情又不是這麼簡單。
大家可以注意下,那些爬到高位的人,普遍都是一群敏感型的。
大家可能納悶了,你剛才說了半天高敏感人群的劣勢,怎麼他們還能爬上去?
多簡單啊,這類人的劣勢很明顯,優勢也很明顯,他們可以敏銳捕捉到別人的細小的反應,有時候確實挺折磨人,但也很鍛鍊人,人情世故的理解可以達到極高的高度,因為時間花在這上邊了嘛,時間在哪,成就就在哪。那些寫小說的,做網紅的,經商的,絕大部分都是這種人。
這些人都有個優點,他們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看自己。
舉個例子,領導交代你做一件事、寫一份報告,其實完成只是第一步,更高階的是你能站在領導的角度思考,他希望你能把這事做成啥樣。同理,那些寫小說的,搞創作的,做設計的,都是這方面高手,他們天然可以站在讀者或觀眾角度看待自己的作品,而很多人卻永遠也沒這個能力。沒這個能力就容易陷入自嗨,自己覺得自己的作品已經很牛逼了,為啥大家不買賬?
而創作,管理,銷售什麼的,本質都是對人情世故的理解和思考,如果你是個很遲鈍的人,那你都意識不到別人態度和想法,那很多事情是沒法展開的。
也就是說,高敏感的人,前期是很痛苦很艱難的,後期如果開竅,就能變得很厲害。
那怎麼開竅呢?
沒啥好辦法,只能是會鈍感力,學會遮蔽力,學會與自己和解,把自己從自卑、社恐、精神內耗的深淵中拉出來。
其實說白了,就是把自己重新養一遍,結束討好型人格,結束敏感的性格,不再被情感所束縛,不再抱怨生活,也不再被情緒衝昏頭腦。
而且一定要意識到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上在意你的和討厭你的可能加起來都不超過十個,所以你可能真的沒那麼多觀眾,不要太在乎這個世界對你的看法。
此外,太敏感的人普遍有個問題,總想糾正別人。
應該儘早意識到,最無聊的一件事,可能就是總想把自己的觀念灌輸到別人腦子裡。為啥說無聊呢?因為這個行為幾乎不會有好結果,費時費力,最後說不定還鬧翻了,互相覺得對方是那啥。
其實大家想想,就算說服了對方,你也佔不到啥便宜,對方又不會給你錢。
所以這個操作整體來講,成了沒收益,沒成傷感情,說不定鬧翻了,甚至讓你鬧心好幾天。
成年人最高階的思維,就是隻篩選不改變,找那些跟自己合得來的人玩,實在找不到,就求同存異,不嘗試去說服對方。儲存好自己的情緒和精力,去做點正經事不好嗎?
所以想做到真正的鈍感,不僅僅要刻意地結束敏感性格,更要避開那些可能讓自己犯病的事。
如果能把這些做到了,高敏感的人會在後期爆發出可怕的戰力,屬於典型的大器晚成。但是大家也發現了,這個時候,高敏感的人讓自己多了一層鈍感的外殼。
所以說這個世界複雜就複雜在這裡,前期的劣勢,可能是後期的優勢,但你得自己破繭而出,突破自己的天然短板,讓“敏感”不再困擾你,反而為你所用,這才能讓劣勢轉變成優勢。
假期少寫點,祝大家假期愉快,喜歡請三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