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精英從“棄子”變“棋手”,大廠與創業者的博弈暗流湧動

創業者王小川接連失去了他的四員猛將。
2023年4月10日,前搜狗CEO王小川與前COO茹立雲聯合創立了大模型公司“百川智慧”。3個月後,前搜狗CMO洪濤加入百川智慧當聯創,快速搭建起一個商業化團隊。
在投身大模型這件事上,王小川說是茹立雲推了他一把。在過往媒體的報道中,洪濤則被描述為王小川的“鐵桿嫡系”。創業團隊中,焦可負責網際網路業務,陳煒鵬主導大語言模型技術研發,二人都是王小川在搜狗的舊部。
2023年是大模型最炙手可熱的一年,被寄予厚望能對標OpenAI的百川智慧,團隊成員很多來自谷歌、阿里、騰訊、位元組等大廠。
新興科技賽道熱錢湧動的時候,人才就是彈藥庫,王小川要瞄準的方向是AI醫療。
百川智慧是最早聚焦細分賽道的“AI六小龍”,王小川要做大廠射程之外的事。早前的訪談中,他甚至坦誠“我是因為醫療來做大模型的,不是用大模型做醫療”。
踏實做to B生意,但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註定要熬過一段苦日子,尤其是在沒有形成競爭優勢的前提下。
據《財經網》報道,2024年2月,洪濤在一場社群活動上曾表示,他更關注商業化的成本壓力:“一年下來苦哈哈做各種私有化專案,到底掙多少錢,其實內心沒把握。”
多次調整後,王小川最終選擇全面投身醫療,但這個賽道卻越來越擁堵——華為、螞蟻在AI醫療領域不斷有新動作,百川智慧“大廠射程之外”的定位逐漸開始失焦。
市場更大的質疑聲則來自,百川智慧是不是過度押注單一賽道,導致基礎技術跟不上了?在DeepSeek爆火之後,這樣的對比尤為明顯。
一開始,百川智慧的策略還是“通用大模型+醫療”並舉,在基礎技術上是具有優勢的。2023年,百川智慧一度創下“平均28天釋出一款大模型”的速度。
到了2024年,王小川幾乎把籌碼全部堆在了醫療上,這也被外界解讀為陳煒鵬離職的導火索。
據《職場Bonus》報道,王小川此前認為基礎模型訓練並不需要投入太多成本,並且判定自家技術半年之內追不上DeepSeek,因而春節過後基本什麼都不做了。
但在和《晚點》的溝通中,王小川也承認,“不講通用模型的故事,難拿到融資”。
技術路徑的分歧早被埋下。陳煒鵬在離開百川智慧後,選擇了AI程式設計賽道進行創業,最新訊息傳出他已經在接觸投資人。

不當“棄子”

巨頭收網
出走的“聯創們”選擇自己創業、重新成長,一方面是行業不確定性所致,一方面則是順應市場的選擇。
據IT桔子統計,2024年在大模型領域,月之暗面、智譜AI、百川智慧分別以84.5億元、60億元、50億元的融資額,獲取了資本的主要注意力。但從AI領域來看,早期投資(含種子輪、天使輪及pre-A輪)佔據了主導地位,有291次,佔比42%。
除了頭部大模型公司,資本把更多希望放在了早期和成長期的優質專案上。這說明,隨著行業度過粗放增長期,資本在押注巨頭的同時,開始聚焦下一代創新生態。
從“AI六小龍”遷移而出的“聯創們”已經被市場驗證過一輪,既有技術背景,又有商業化落地潛力,顯然是更適合進行繫結的物件。
進入後DeepSeek時代,不只是“AI六小龍”,大模型業務相關企業或多或少在進行“人力摸底”。
除了向資本靠攏、走向創業外,還有一條路徑逐漸明晰,那就是去大廠當高階“螺絲釘”。在流動的大模型人才市場上,網際網路巨頭正在收網,以實現技術卡位。
大廠對頂級人才的爭奪逐漸白熱化,其中又以位元組最為激進。
除了零一萬物黃文灝外,智譜AI核心研究員丁銘、面壁智慧核心研究員秦禹嘉都把下一個職業旅程放在了位元組。
今年2月,更有前谷歌“大牛”吳永輝正式加入字節跳動,擔任大模型團隊Seed基礎研究負責人,直接成為了字節跳動CEO梁汝波的-1。
據《晚點》報道,吳永輝加入後,原Seed負責人朱文佳的重心調整為研發與體驗更相關的模型應用能力,如問答、創作、解題、程式碼和AI使用工具的能力等。原來向朱文佳彙報的位元組AI Lab負責人李航、位元組AI for Science負責人顧全全等,都轉為向吳永輝彙報。
位元組在人事上的大動作,或許跟大模型進度不如預期有關。
在DeepSeek破圈後,梁汝波在2月13日的全員會上坦言,DeepSeek長鏈思考模式並非業界首創,並反思公司在技術跟進速度上存在不足。
利用平臺資源不斷加固人才“蓄水池”,透過關鍵人才尋求破局,或許是當下大廠們能找到的最佳解法。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王怡潔 審校:姜辰雨 製作:王儀琪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